浅谈学术期刊“康复”工作_学术期刊论文

浅谈学术期刊“康复”工作_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出版的“善后”工作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编辑们面对一捆捆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崭新刊物时,会长长出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周而复始、无尽无头的出版循环中,终于又可以画上一个小句号。但出刊完毕,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在开始下一轮工作之前,尚有诸多“善后”事宜需要处理。这些后续工作易为人所忽视,但对于期刊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唯有竭心尽力做好,才可达“善终”。

一、稿酬的及时与准确发放

潜心于学问的学术期刊作者,大多并不看重稿酬,他们发表论文的初衷在于阐释学术观点和见解,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受科学与实践的检验,取得公众认同,最终回报社会。尽管撰稿人意不在稿酬,但出版者是没有任何理由忽视这项工作的。随期支付稿酬,一则体现出编辑部“守法”、“执法”(《著作权法》)精神;再则是对作者付出劳动的尊重,从某个侧面映现了其劳动的价值;同时,这也不失为密切期刊与作者间关系的渠道。发放稿酬需注意两点:及时与准确。既然稿酬迟早要付,则宜早不宜迟。在办刊经费可支付稿酬的情形下,每期稿酬应随刊寄发。这既可以使工作不拖泥带水,维持有序状态,同时又给未接到赠刊的作者提供了查漏补缺的机会。如果说“及时”发放稿酬比较容易办到的话,“准确”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有时因地址变更、有误而寄失,或虽然地址准确,但受各种人为及非人为因素的干扰,作者终未收到稿酬(笔者即不乏此经历,只是无心追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编辑学刊》的“双保险”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刊在寄发稿酬的同时,以函件的形式寄给作者两份“稿酬单”,上面附注作者姓名、刊文题目、篇序号、字数、稿酬金额、发放日期等,并特别注明请作者收到稿酬后,签名退回一份“稿酬单”(另一份自留),这一做法为准确付酬提供了行之有效和非常可靠的保障机制。如若作者仅收到“稿酬单”而未获“稿酬”,或实收稿酬与“稿酬单”上的金额数目不符,自然会据单查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一查便知。编辑部也可依据反馈回来的“稿酬单”,准确掌握每位作者的收受情况。这一举措符合于作者及编辑部双向有利的原则,堪称“双保险”。

二、信息反馈函

编辑部在向作者寄赠样刊时,可夹寄一份“信息反馈函”,意在请作者及时将其所发论文的获奖及摘发、引用等情况反馈给编辑部。期刊之被摘引率与刊文的获奖率是衡量期刊水准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摘引时间及摘引报刊具有不确定性,使得这些信息比较分散,搜集起来困难重重,耗时费力。特别是论文获奖(省、部级奖)情况,倘若作者不主动告知,编辑部几乎是无从知晓的。作者个人一般比较注意其已发论文的外界反响,许多信息服务部门提供的摘录信息也多针对作者,因此,编辑部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动作者”收集反馈信息不失为一条有效且可行的捷径。这项工作坚持做好,不仅可以为出版部门积累宝贵的资料和办刊经验,还可使期刊评比时准备呈报材料的工作变得轻松有序,避免了现抓无门、临时抱佛脚的尴尬。“信息反馈函”除了承负上述责任外,还应成为征集意见、建议的“通道”,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在学术期刊作者中,不乏造诣精博、学识底蕴丰厚之人,他们或许既是“此刊”的作者,又是“彼刊”的撰稿人,在刊发学术见解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对各刊做些分析、比较,其间的差异、特性、优势与不足等已谙熟于心,期刊若想从作者处获取有利于刊物发展的“真经”,千万不可漠视同时兼有意见收集功能的“信息反馈函”——它比偶然发放的“意见调查表”更具广泛性、连续性,针对性也更强,可避免随机发函无的放矢之弊。此外,当寄发“信息反馈函”成为一种制度之后,各种意见、建议的回收率也将随之提高。

三、出刊后的审读

学术论文受科学性、规范化的制约,在审阅、修改加工及校对等方面的难度均高于其他文稿,理工类论文尤甚。在经过认真的审理、细致的加工及数遍(次)的校对后,费尽心力的期刊终于得以面世,此时即使有缺憾,也因白纸黑字而成既定事实。那么,出刊后的审读意义何在呢?

当编校人员以读者的心态,以“挑毛病”的眼光重新审视在握的期刊时,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现一些聚精会神校阅后的“漏网之鱼”,或是明明白白的硬伤,或属版式格局方面的欠缺。由于编辑人员分管的学科专业不同,编辑和校对时皆各有侧重,每期刊物都有许多未曾校阅过的“盲点”。出刊后审读,既可扫描“盲点”、填充知识,学习他人编校所长,也可借旁观者之便,不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寻得问题所在。各位编辑将悉心查验的错误或问题汇总讨论,研究改进措施,以杜绝类似的错误重现。这虽然属于“亡羊补牢”,但从期刊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仍可谓“为时未晚”。

刊后审读实质上是一种编辑质量检查制度,可以作为质量制约机制中的必要手段加以应用。编辑部最好于期刊出版后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刊后审读会议。会前一周内先在责编自查基础上进行互查,或由主编向有关人员逐一布置检查项目,每位编辑将发现的问题随时标注在受检刊物上,并作记录,质检会上经大家讨论后对其是与非下定论。这既有利于编辑强化质量意识,又有助于澄清编排中的模糊概念,提高编辑群体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除了在编辑部内实施刊后审读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外聘同行业专家参与审评,每次聘请3~5名专家(最好是在编排方面享有盛名的资深人士,且每次所聘人员不同,以集众家所长)。部外审读宜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编辑部择取本刊有代表性的期刊1~2份寄给专家,请他们将发现的问题逐案标注于刊物上。编辑们在传阅此“标准本”的同时,对号入座,查找自己的问题与差距。这种“集体培训”相当于请几位专家来本部讲学,而且相对于普通授课,其针对性更强,纠错效果更佳,且更为实用,同时比编辑轮流外出学习,节约开支,节省时间,实为一举多得之举。

在完成上述几项任务后,这一轮次的工作才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标签:;  

浅谈学术期刊“康复”工作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