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再生顶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论文_张瑞

煤矿再生顶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论文_张瑞

新疆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0025

摘要: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合法矿业管理,安全发展”的方针,深化矿业整顿,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提高抵抗力。在自然灾害能力方面,连续几年没有发生重大事故,一般事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但最高层事故尚未根除,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一、再生顶板的介绍

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垮落矸石自然固结或人工胶结而成的顶板叫再生顶板。再生顶板形成的过程经过压实和胶结两个阶段。当冒落矸石含泥质成分高时,可采用浇水的办法使岩块表面泥化,产生胶结作用。如果岩块不含泥质成分时,可灌黄泥浆使其胶结。不论浇水或灌浆都要使最下一层岩块普遍泡湿,厚度在0.5m以上。浇水或灌浆方法是随采随灌(浇)和在回风巷的灌浆管路每隔一段,接出支管埋在采空区内,进行补灌叫埋管灌浆。至于压实乃是顶岩压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一般需要6个月到一年才能见效。再生顶板良好时,可以不必铺设人工顶板而直接开采下一分层。

二、顶板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1、煤矿业主安全意识不强。近年来,一些煤矿业主受利益驱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重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的现象突出,超强度、超能力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

2、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从发生顶板事故的煤矿来看,采掘工作面存在支护材料不合格、支柱间距太大、支护方式不对、局部空顶作业等问题,导致采掘作业现场处于极不安全状态;还有部分煤矿发现事故预兆,现场处理不坚决、不果断,心存侥幸,冒险蛮干,致使事故发生;许多矿井不重视矿压观测工作,对采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分析判断不足;有些煤矿开拓方式落后,多采用前进式开采,采空区来压对运输巷道破坏很大,致使主要运输巷道变形,最终出现顶板冒落或垮塌;巷道维护维修过程中,安全技术措施无力,现场管理差;煤矿生产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流于形式,作业现场带班缺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煤矿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致使安全生产措施在最直接、最关键的作业现场很难落到实处,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大部分事故都与现场没有专职技术人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章操作有关。由于技术人员匮乏,不能准确及时填绘矿图,一些中介机构编绘的技术资料不能用于指导煤矿生产实践活动,导致技术管理出现盲区,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按照传统经验盲目施工作业;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不能准确编写,甚至互相抄袭,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安全投入不足。从发生顶板事故的煤矿看,多数煤矿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要求推广的分区开采方式和以钢代木的支护材料改革无法落实到位,许多煤矿仍然采用落后的木支柱支护,点多面广,现场管理缺位,支护强度不够和支护质量不符合要求,现场作业工人冒险作业,这也是煤矿顶板事故总量大的一个原因。

5、从业人员防范能力差。部分煤矿从业人员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不能意识到自身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冒险作业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职工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等因素的影响,工人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

二、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措施与对策

1、控制顶板事故发生是减少目前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强化安全技术培训,严格落实现场管理责任,切实加强煤矿顶板管理,确保煤炭行业安全发展。

1、强化培训,提高管理技能。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顶板管理意识和技能,是预防和减少顶板事故的前提。行业管理部门要聘请煤矿顶板管理方面的专家,对所有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和采煤队长、班组长进行一次培训,全面分析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并就典型顶板事故做出科学剖析,围绕煤层顶板运动规律研究、加强矿压监测预报、改善支护质量、强化现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管理等方面,提出做好煤矿顶板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2、推进改革,淘汰落后方式。在对顶板的管理工作中应该首先应该加强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管理。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对于井下挖掘工作面顶板要切实按照国家对于煤矿采集工作面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落实好“两个质量,三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并且依照相关规定,做好工作面顶板支护,同时能够做到定期的进行顶板安全性,稳定性的监测和维护,确保顶板的牢固可靠。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特殊支护,也要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进行支护。

其次,应该加强对于局部厚煤层顶板的管理。在井下开采作业中,对于局部的厚煤层支护和顶板管理要尤为注意。尤其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煤层的矿压也会随之加强。而煤岩层之间可能存在的离层也会发生下降。煤层的矿压以及煤岩层的稳定性下降会给顶板带来巨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冒顶的危险。

3、严把关口,加强现场管理。一是技术规范关。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制定技术措施和编制采掘计划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规范,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煤矿的技术规范。积极探索适合本矿地质条件和有利于顶板管理的设计方案,从源头上减少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没有明显脱落征兆的巷道也必须明确规定临时和永久支护措施,编制规程决不能粗制滥造。二是规程审批和学习关。要根据地质资料和矿压观测资料,编制每个采掘工作面的采掘作业规程,使规程真正起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的作用;三是工程质量关。采掘工程质量是顶板管理的基础,煤矿井下各单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单项工作作业规程施工。要严把支护质量关,由安监员对每个采掘面的支护质量进行安全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工程质量不合格不验收。四是初次和周期来压关。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时易造成大冒顶垮面事故。要摸索和掌握来压步距,在来压前采取加木垛、丛柱等加强支护的措施,确保不发生事故。五是事故多发地点顶板管理关。回采工作面一定要有具体措施保证采空区的冒落高度和悬顶距离,措施不落实不施工。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周期来压、过断层、过老巷、工作面收作及掘进工作面开门、过三岔口和贯通等,都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由矿总工批准、生产矿长组织实施、安监部门负责监督。加强工作面端头和安全出口支护,回采工作面坚持超前20米支护,掘进工作面进行前探支护,采掘工作面坚持敲帮问顶制度,预防零星顶板事故。

4、健全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的顶板管理制度对于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煤矿顶板管理制度。二是确保顶板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充分发挥作业班组长的作用。作业班组是煤矿职工队伍建设的核心,队长、班组长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对安全生产情况、顶板情况、自然条件的变化等最熟悉。队长、班组长带头遵章作业,准确判断出现的新情况和采取正确措施,进行果断处理,就可以避免发生顶板事故。

5、严格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实践证明,“三违”不反,事故难免,对“三违”人员一经查出,都要进行严肃处理,任何人不准讲情面,不准护短,对于预防重大顶板事故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发生的顶板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分析,严格追查,严肃处理;继续坚持在作业现场检查出缺一根柱子处罚1万元的规定,对支护不力、不到位的煤矿实行重处重罚,促使煤矿吸取教训,制定措施,杜绝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总之,技术措施完善可行是顶板管理的基础,生产现场管理到位是搞好顶板管理工作的前提,职工安全意识高低是顶板管理的关键,行业监管力度大小是顶板管理措施落实的保证,这几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链式配合,才能有效进行煤矿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学旗.对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2(01):12-13.

[2] 杨长红.刍议煤矿顶板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6):32-33.

[3] 李兴江.浅谈小煤矿顶板管理[J].科技资讯,2012,3(04):22-23.

论文作者:张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  ;  ;  ;  ;  ;  ;  ;  

煤矿再生顶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论文_张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