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选择(下)_化学工业论文

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下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是指一国通过种种手段发展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品,努力使进口商品国产化,以摆脱对外国经济的依赖。从国际经验看,进口替代曾经是一些大国工业化的成功战略。因为:第一,大国经济都是内向型经济,出口依存率较低;第二,大国人口众多,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具备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基本条件;第三,后进大国在赶超先进大国过程中一般不具有参加国际竞争的条件。到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就是具有强烈内向化特征的进口替代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显然不可能选择这种落后、过时的发展战略。

(二)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由进口替代战略的“一个半市场”发展到“两个市场”,一方面可以缓解外汇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外汇的供给。同时,由于出口替代战略是以国产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必须把提高效益、提高质量、改进包装、及时交货等竞争能力放在首位,使企业的预算约束、成本约束、质量约束由“软”变“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战略模式,先是日本,继之有亚洲“四小龙”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目前我国化学工业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出口导向产业应该具有的实力。

首先,是中国化学工业占世界化学工业的市场份额太小。1995年中国化学工业销售额2395亿元,仅为275亿美元(按1∶8.7汇率),而世界化学工业销售额为29502亿美元,中国化学工业销售额仅占世界化学工业销售额的0.933%。

其次,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化工产品。1995年我国化工进出口总额为29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仅为116亿美元,进出口逆差为65亿美元,而且进出口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主要行业构成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年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主要是胶鞋、无机化工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三个行业,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66.04%;第二类为年出口额在5~10亿美元之间的行业,主要是涂料、染料、颜料和橡胶制品,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12.71%;第三类为年出口额在1~5亿美元之间的行业, 主要是化肥、高分子材料,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5.33%;第四类为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的行业,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15.9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主要是原料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缺乏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因此,出口替代战略的选择也缺乏现实的条件。

1995年我国主要化工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比例(1)

产品名称 合成氨 化肥

磷肥

磷矿 硫酸

烧碱

纯碱

中国 2763

2497

618

2654

1776

506 589

世界 9328 13599 3254 13764 15039 36432984

中国所占比例% 29.6

18.3 18.9

19.2

11.8 13.819.7

附图(1)

1995年我国主要化工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比例(2)

产品名称

染料

涂料

乙烯

塑料

合像

合纤

中国 24167

239.748958.5250

世界 990

22007220 11959 936

1819

中国所占比例%

2.47.5 3.3

4.08 6.2

13.7

附图(2)

1990年与1995年化工主要行业出口创汇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三)全面参与战略

这种战略是我国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这种战略是加快我国化学工业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和全面渗透的战略。它既包括以世界市场为对象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也包括资金、技术、原料、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的对内对外流动,通过对国际经济条件的充分利用,实现本国资源的最佳配置。这种战略不仅是传统的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战略。

结合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真正实施好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参与的战略,大力推进化学工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认真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加快化工产业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

“产业整合”的理论来自日本。其核心内容是: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出发,确定“核心事业”,合并强项,让出弱项,扩大企业规模,突出主攻方向,实施强制性战略重组。自从90年代以来,欧美大化工公司之间的产业整合已大致就绪,这种向“核心事业”集中的战略转变是历史性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我国化工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一旦跨国公司在中国化工的产业整合全面展开,我国化学工业如果没有优势产业的集中,就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21世纪高竞争的严峻形势,增强我国化学工业产业整合的紧迫感,要在世界化工新格局的背景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抓紧研究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战略与产业整合,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核心事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培育和强化我们自己的战略产业和优势产品,从整体上增强我国化学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要搞好我国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产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就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确定我国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优势产业,逐步实现从资本平均配置向重点配置、从单一独资形态向混合形态、从计划配置资源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转变,从而加速我国化学工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根据我国化学工业“九五”规划的目标,随着本世纪末我国化肥供给基本立足国内任务的完成,化肥工业将不再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从“十五”计划开始到2020年,将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和优势产业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20年间,我们除了继续保持化肥、烧碱、纯碱等已有的优势产业外,应该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产业:

要加快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20年,石化产业仍然是成长产业。有资料显示,90年代欧洲石化产业增长率超过GDP 增长率的50%左右(GDP年增长率为1.6%,石化为2.4%)。亚洲1993 年(除日本)GDP的增长率为9.3%,石化产业为14%。欧洲市场的份额虽然从1990年的26%,下降到1996年的23%, 但到2000 年仍然会保持在21%左右。 亚洲的市场份额正在稳步上升, 从1990 年的13 %上升到1996年的21%,预计到2000年将达25%以上。因此,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来分析,我们都要大力加快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并要努力增加我国石油化工的国际市场份额。

要努力培育橡塑产品加工的新优势。特别是子午线轮胎和橡塑加工制品,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出口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九五”计划,到2000年汽车产量将达到270万辆, 仅国内市场就需要装配和维修子午胎3000万条,将比1995年产量增加2000万条。因此,“九五”期间要加快几个年产500 万条以上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建设,使其尽快达到世界级经济规模。

要大力发展新型合成材料。高分子聚合物不仅改性、共聚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橡胶及制品、合成纤维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很好。1996年我国仅五大合成树脂(PE、PP、PVC、PS和ABS)进口量就达649万吨,而且连续三年破记录增加。 除中国外,东南亚、印度等国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所以,合成材料,特别是新型合成材料也是下个世纪发展潜力很大、市场竞争很激烈的产业。

要积极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高新技术精细化工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也是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九五”计划确定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信息化学品(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档涂料、生物化学品、造纸化学品、农药、新型高效催化剂等10多类产品,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全行业的精细化工率由目前的33%提高到45%。精细化工仍然应是我国化学工业下个世纪大力发展的一个重点。

2.以跨国经营为目标,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企业跨国经营是全面参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工总量上来讲,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目前,我国化学工业的“综合能力”,不可谓不盛,但在世界500家大企业中,我国化工企业则一个没有。 许多总量排不上名次的国家,却有不少世界驰名的大企业。所以,有人讲:“小国培育大公司,我们大国却培养了一批小企业。”

1995年,化工部党组提出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基地”的跨世纪工程,到本世纪末培育55家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即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5家,超过50亿元的10家,超过10亿元的40家。但据1996年统计报表分析,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有28家,其中吉化公司123亿元,北京化工集团45.2亿元,天津渤海集团、 上海轮胎集团、深圳石化集团超过30亿元,其余均在20~10亿元之间,因此,加快发展化工大集团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要加快跨国经营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必须培育大公司、大集团的三种能力:

首先,要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等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组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的核心能力也是通过竞争逐步建立和确定其领先地位的。目前,我们不少化工企业缺乏竞争的优势,特别是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薄弱,用熊彼特的话来讲,就是缺乏“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和活力,因此,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必须采用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战略,从整体上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建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正确途径。

第二,要学会资本运营的能力。纵观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只是从事产品经营,缺乏资本运营的意识和能力。自中国资本市场启动以来,特别是率先进入股票交易市场的30多家化工企业成功运营以来,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家开始领悟了资本运营的实质。兼并、收购与重组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也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不仅可以使企业资产获得低成本优化,而且还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样,一些优势企业,为了保持自身资产整体运营效益,优化资本结构,也需要通过出售、拍卖、股权转让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剔除自身一些不良资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兼并、收购既是进行资本扩张的手段,也是企业资产重组,资本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化工企业集团只有加快资本的运营,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优势和自身的超常发展。

第三,要提高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经营的能力。如果我们今天不学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明天怎么能够实施跨国经营?目前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最大障碍,就是部门、地方体制和利益的分割。尽管打破部门、地方利益分割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为了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下决心打破。如在南京地区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龙盘虎踞着扬子、金陵、仪征、南化4家大型化工企业, 它们的产品相关联,生产相衔接,但由于体制和利益关系,资源配置分割,重复建设严重。今年1月末《经济日报》以“四鹤难齐飞”发表了报道, 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四个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原料互供关系:金陵石化公司:供重油9万吨/年给南化生产已内酰胺、甲醇;供渣油7.8万吨/年给南化大化肥项目(在建);供石脑油1700吨/年给扬子生产邻二甲苯。扬子石化公司:供PTA30万吨/年给仪征生产聚酯、化纤;供石油苯6万吨/年给南化生产已内酰胺、苯胺;供环氧乙烷1.8 万吨/年给南化乙醇胺项目(在建);供苯、邻二甲苯4.8万吨/年给金陵石化。 南化公司:供硫酸3000吨/年给扬子、金陵石化;供催化剂50吨/年给金陵、扬子石化;供水泥1.5万吨/年给扬子石化、仪征化纤;供其他无机化工产品1200吨/年给扬子、金陵石化。

由于体制分割和诸多利益原因,企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南化反映其生产已内酰胺所需的苯由扬子石化供应,近年来常常得不到满足,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人感情来解决;扬子石化反映生产的PTA 本应供给仪征,但仪征同时也从美国阿莫科公司进口,造成扬子产品积压。而仪征则反映扬子PTA的价格有时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数量不能保证, 为了稳定生产,只好舍近求远。为了不受制于人,现仪征的四期工程即45万吨/年PTA 项目, 只待审批后即可动工。 扬子明确表示如果允许仪征上PTA,扬子就要上20万吨/年聚酯项目。金陵石化的炼油能力已达750万吨/年,目前开工率只有77%,而扬子石化又上了一套500 万吨/年的炼油,仪征四期改造工程所需配套的300 万吨/年炼油能力也正在规划之中。据初步估算,仅这几个项目,如果能够统一规划、联合改造,可以节省下一笔可观的投资。这种体制如不打破,资源优化配置和避免重复建设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3.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我国化工的科技水平和竞争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化学工业科技开发投入的水平是很低的。但由于受目前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又没有在产业重构和技术升级之间作出自由选择的能力。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培育21世纪科技竞争的优势,在科技进步方面我们应实施“借鉴和赶超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化学工业的科技水平,培育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即:开辟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格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努力抢占一批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科研开发领域;继续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深化的步伐,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研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加快科研同生产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同国外先进国家、大型化工公司的科技合作,努力缩小我国化学工业在科研开发领域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保护民族工业的产业安全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在利用外资、合作办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加快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我们产业政策不够明确,宏观调控措施不够及时,当前在利用外资、对外合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轮胎、感光材料和合成洗涤剂等几个领域,急需用明确的产业政策加以调控,防止合资过度,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和危害民族工业产业安全等问题的发生。

目前我国轮胎市场已出现了严峻的局面,法国米其林(世界第一大轮胎企业)同沈阳轮胎总厂合资,成立了沈阳米其林,90%控股。日本桥石(Bridge Stone,世界第二大轮胎企业)与沈阳橡胶三厂合资。美国固特异(Goodyear,世界第三大轮胎企业)与大连橡胶总厂合资,组建了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75%控股。韩国锦湖集团(世界第十大轮胎企业)分别与南京轮胎厂和天津轮胎厂合资,75%控股。香港中策用太原双喜55%的股权和杭州橡胶厂51%的股权在百慕大注册“中国轮胎”,在美国发行630万新股,筹资1亿美元,转手收购大连(70%控股)、银川(51%控股)、烟台(51%控股)和重庆等4家橡胶轮胎。 印尼佳通(世界第二十三大轮胎企业)与安徽开元合资新建佳安公司,60%控股。全国25家重点轮胎企业,17家合资,“国家队”仅剩上海轮胎集团、桦林集团和青岛、荣城和威海集团。在感光材料市场上,美国柯达、日本富士、德国阿克发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仅富士彩卷就占据着中国市场60%左右的份额。最近柯达公司将与汕头、厦门和无锡厂合资,中国乐凯胶卷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1995年11月,德国汉高公司在华建立了11家合资企业,生产金属化学品、民用粘合剂、家用洗涤剂、化妆美容用品和工业用油脂化学品。汉高公司的六大系列产品,五个来到中国。中国洗涤剂市场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利用外资,对外合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有利于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上,要防止“引进一个外资企业,打倒一片民族工业”的情况发生。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在如何有效地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我们行业管理部门应该能够及时提出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产业政策,并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和手段。

标签:;  ;  

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选择(下)_化学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