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涎腺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刘宝珠

35例涎腺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刘宝珠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 江苏 泗洪 223900)

【中图分类号】R7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209-02

腺淋巴瘤(adenoly mphoma)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较常见,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5%,良性肿瘤的10%~15%,最常发生于腮腺,偶见于颌下腺,小涎腺罕见,常为单侧,偶为双侧,中老年男性多见。

1.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涎腺腺淋巴瘤患者,男33例,女2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3岁,35例中,32例位于单例腮腺后极或下级。2例位于双侧腮腺后极,1例位于颌下腺区。病程为5个月~8年,平均病程3年以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临床表现以腮腺区或颌下腺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有3例由于肿瘤周围组织炎症,有压痛。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晰,活动,无粘连,质地中等或软。方法: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PAS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结果

2.1 巨检

肿块为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滑,部分为结节分叶状;常有包膜(可较薄),少数包膜不完整。直径为1~7cm不等,平均直径2~3cm,切面多为实性灰白,灰黄色,质地均匀,可有小囊肿,偶为单一性大囊,腔内含灰褐色或奶酪样粘液,囊内壁可有乳头状或颗粒状突起。

2.2 显微镜下

所见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组成[1],腺上皮细胞分为两层,排列成腺管和囊腔,并有乳头突入官腔。内层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胞浆丰富,嗜酸性,颗粒状,胞核位于细胞的近腔面,大小较一致。固缩样深染,核仁不清;外层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多边形,胞核呈泡状淡染,核仁明显,核膜清晰。有时腺上皮细胞呈鳞状上皮化生,偶见粘液细胞化生。肿瘤的间质内含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组织,一般较丰富。成于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伴有淋巴滤泡形成,其中可见少量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腺上皮细胞与淋巴组织之间有基底膜分界,淋巴细胞以B细胞为主,也有T细胞。腺管和腺腔内通常含有嗜酸性物质和无定形物.胆固醇结晶等。

2.3 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

镜下见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伊红无定形物PAS染色阳性,系免疫复合物。细胞角蛋白(kerating)反应强阳性,浆内充满棕黄颗粒。叶间导管和瘤间质内呈中性反应,Myoglubin无反应。

3.讨论

涎腺腺淋巴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腮腺良性肿瘤的10%~18%,仅次于多形性腺瘤,本组35例中,男33例,女2例。男女比16.5:1,本组发病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岁。肿块34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颌下腺,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似。腺淋巴瘤患者发病与吸烟有密切关系[2]多数学者认为吸烟时,刺激物通过腮腺导管开口作用于腮腺导管上皮,使涎腺组织发生变化,腺体及淋巴组织增生;由于男性吸烟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所以男性腺淋巴瘤患者明显高于女性。病程比较长。平均3年以上,其中1例病程近8年,肿瘤平均直径2~3cm,说明肿瘤有自限性。

有文献报道肿瘤复发率在10%以上,尚有恶性型报道,多为上皮性成分恶变。包膜内有瘤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结转移。有的可发展为淋巴瘤和鳞状细胞癌,出现面瘫[3]本组随访35例,未见复发恶变病例。对于腺淋巴瘤的发生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

治疗及预后:腮腺腺淋巴瘤生长缓慢,一般体积不大,周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面神经不受累,因此手术易于剥离,很少复发,恶性变者极罕见。腮腺腺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参考文献】

[1]刘复生,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1.

[2]俞光岩,柳晓冰,李自力。吸烟与腮腺沃辛瘤的发病[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5,16(4):222-224.

[3]高津,涎腺腺淋巴瘤组织学分型与临床有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3(3):138-139.

论文作者:刘宝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35例涎腺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刘宝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