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水倒在“葛”热上_还珠格格论文

把冷水倒在“葛”热上_还珠格格论文

给“格格”热泼一瓢冷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水论文,热泼一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像股市上某只股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样,今年上半年,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及其“续集”“热”得令人吃惊,全国几十家电视台争相播放,各种媒体纷纷炒作,“格格”的封面照至今已在一些报纸上“上”过两三遭了,前些天中小学期末考试在即,更有观众央求电视台手下留情,暂缓播放,以便儿女们把心收一收,好歹把考试对付过去……一部电视剧居然产生如此“社会效应”,真是史所罕见。

热看是事实,热炒也是事实,但正像河边捞上一具不明物也会招上一大群人围观一样,看的人多,不见得就值得激赏;议论的人多,不见得就有多少价值——撇开这一层,这“热”本身倒是颇堪玩味的。

是周璇复生,还是阮玲玉转世

尽管人们习惯上把电视剧看作俗文化范畴里的东西,但它是艺术,这没问题。事实上,除了巩俐,中国众多知名的电影、话剧以及其他演艺人员参与电视剧表演的极多,他们通过电视剧展示甚至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极大地丰富了荧屏节目,得到大面积的来自观众和专家的肯定,对演员来说,是好事。对在电视剧中展示了动人风范的演员,观众都给予了巨大的欢迎和赞赏,同样,大众传媒对这些演员也都给予及时的详尽介绍。每逢有受到普遍欢迎的电视剧演出,演员——观众——传媒,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热潮。

但什么事都该有个大致的规矩,好戏该有好的评论、好的宣传,平平常常的戏有个一般性的介绍、适当的评论也就可以了,至于粗制滥造、欺世愚人的戏,则应给予不留情面的批评。这里面有个“度”。然而,近年来“度”已缺失,一种浮躁之气笼天罩地,该深人评说的未能尽意,该点到为止的却聒噪不已。失了“度”,无论对什么作品都不是一件好事。由此来看《还珠格格》及其主要演员,宣传得即属过度。

《还珠格格》的主演赵薇,是位刚刚出道的年轻演员,热情、活泼、开朗是其表演倾向,这在《还》剧中展示得相当充分,也是她赢得观众的主要手段。但表演艺术绝非仅靠这点“本色”就能入得佳境,而《还》剧的剧情和格调对主演的要求却是仅此而已,它对演员的表演水平并未提出多高的需要,赵薇的表演是否值得近几个月来持续不断的热炒,是个需要踏实下来多少给点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媒体和观众虚掷了太多的热情。剧中和剧外一样地虚热,以致自有电视连续剧以来,从未有哪一位演员占据传媒封面这么久“打榜”纪录。这是怎么了?莫非周璇复生,阮玲玉转世?退一步说,即便是有口皆碑的这两位,凭藉《还珠格格》这样的戏,能达到她们曾经有过的那样的艺术高度?

这里并不是贬损赵薇,而是说,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过了度的待遇。“过犹不及”,热炒成了起哄。倒是赵薇的母亲看得真切,告诫“炒手”要降温。

热炒一过度,就是“恶炒”,“恶炒”则无异于“摔杀”,其于“小燕子”都是福音?如果还想真正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如果不想只是“过把瘾”,不只是赵薇,但凡演员均当进退有度。

荧屏饥渴症与电视文化品位

《还珠格格》异乎寻常的走红,与电视台的播放安排不无关系。据悉,全国有20多家电视台买了播映权,这反映出一种趋向。《还珠格格》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看到观众是在怎样的一种选择背景之中。这里以近期《北京电视周刊》中的“今日推荐”一栏所开具的推荐剧目为例,7月12日至18日的一周中,周一至周五每日有11部电影、电视剧在“推荐”之列,属于北京电视台各频道的有8部,港台片5部,分别是《戏喜游龙》、《还珠格格》、《梦醒时分》、《雪花神剑》、《东方风云》,内地当代片1部(《道北人》),儿童卡通片1部(《功夫小子》)。显而易见,比例相当失衡。而到了周六和周日,《道北人》和《功夫小子》不播,“连续”不起来。

频道资源如此分配,掂来倒去,观众选中《还珠格格》自在情理之中。我们面临的电视剧,港台片是不是太多了?我们现在已陷入一种令人忧心的惯性之中,视随意编造、漠视责任为“正常”,这真可怕。香港曾被称为“文化沙漠”,而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电视台何以如此借重“沙漠”中的“文化”?

看来,我们的电视屏幕是在“闹饥荒”,情形有点像几年前港台歌星轮番到内地“大轰炸”。但又不完全一样,国内电视台也有不被风吹倒的,上海卫视一直坚持不播港台片,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选择,这是一种文化持守,一种有点“特立独行”精神的自信。

有人认为,经济因素是《还珠格格》窜红的主要原因,电视台需要广告收入的支持,不能不“顺从民意”,对该剧睁开青眼。《还珠格格》在我们这里被各大电视台争相购买播映权,已卖出2500万元的天价,电视台肯出每集50多万元的高价,出于看好广告的跟进。那么,毕竟首先存在对观众好恶的先期判断,而观众为什么要看《还珠格格》这样一部极其浅俗、甚而有些胡闹的戏呢?

莫名其妙——很多媒体文化版、娱乐版的编辑、记者们都这样摇头。

责怪观众,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议论的“禁区”,观众是上帝,“上帝是永远正确的”,但有一个问题长久以来缺少探究;观众的口味和品位是不是培养出来的?电视台是不是也需要为自己所推出的产品负责,培养观众,拉动观众向某种境界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电视台缺少这种努力,或者说,缺少文化持守的品格。一拥而上,满眼都是港台片、古装戏,甚或连“戏说”都说不上的胡编乱造片,这很难说是对观众的一种负责。

放逐文化品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

观众需要轻松,需要休闲,这都不错,但他们的欣赏趣味是需要引导的,这也不容回避。电视是当代科学技术最奇妙、最实惠、最普及、同时也最无奈的产物,对观众而言,它使人们相当被动地限制在那里。表面看,观众有选择频道的权利,但无论你选择谁,一旦“锁定频道”,你就完完全全、老老实实的是一个“受众”,你无法向一部片子或一个节目介入你的智力和情感,电视没有互动性,没有工具性,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电脑。“你播我看”的特点,使操作权在本质上归属于电视台,这样,当出现巨大的电视节目观赏偏差的时候,电视台有何言辞咎?沿着“格格”这条路走下去,观众能指望什么呢?

《还珠格格》是一部浅俗低智的片子

这一点必须明确说出:《还珠格格》是一部浅俗、低智的片子。其实作者琼瑶对此心知肚明,她料定内地批评家不会对这出戏产生多大的批评兴趣。在观众的跟进和评论的缺席之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少严肃批评的空间,人们只看到一些报刊上花花绿绿的大头像和小花絮,却很少看到正经八摆的分析文章。这是一个教训。不少报刊记者都没有料到“格格”会火到这个份儿上,想批评,又觉得不值得作多少分析,这出戏自身就不具备什么可资评议的内涵。尽管在人生经验、智慧增益、命运感受、知识获取、音像享受等许多最重要的叙事艺术的内涵指数上,《还》都乏善可陈,但它却横扫江南江北,成就了一番意想不到的收视“奇迹”。

人们真是小看“格格”了。

《还珠格格》自有其认人喜欢的一面:远离红尘、热热闹闹、噱头不少,人们在这部片子里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看不到生活的重压、看不到日常所不愿见到的嘴脸,看不到人世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看到的只是一群嘻嘻哈哈的年轻人,在一个又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面前张狂突奔。皇帝的威严成了儿戏,宫中的规矩变为荒唐,人物的言谈举止无根无据……谁看这样的戏在智力上都绰绰有余,松弛感在这里得到最大发挥。同是古装戏,《雍正王朝》的凝重、深沉、严酷、激烈等等,能与《还珠格格》剧的轻松娱悦相比吗?与《还》剧同时播放的BTV-1中的《道北人》,道尽了几十年间当代平民生活的苦辣酸甜,那实在是一部为老百姓拍的平民戏,但许多人宁可掉过头去看荒唐。也是古装戏,前些时候播放的《战国》以气魄恢宏的手笔、剪裁精当的取材、立意高远的主题,演绎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成和精神孕育初始阶段的刀兵血肉的史事,人物、史实、歌舞,乃至服饰都师出有名,高雅严肃得甚至让人边看边找史书核对,看着能不“累”吗?当观众被一步步引入“戏说”路上之后,已不“习惯”看那些严肃认真的作品,他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水平的嬗变,难道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据悉,又一个“格格”将伴着40集的《红艳格格》推出了,一片“奴婢”、“奴才”的“喳”、“喳”声里,一个明末“格格”(荒唐,明朝的公主、小姐叫“格格”么?)爱上了灭了她的家园父兄的清廷皇帝,花样“翻新”到如此地步,真让人为我们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耽心,真怕他们天真地认为历史就是那样子,情理就是那样子。

内地销售2500万!当人家大把数钱的时候,我们似乎该捡讨些什么。

文/赵润田

标签:;  ;  ;  ;  ;  ;  ;  ;  

把冷水倒在“葛”热上_还珠格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