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蜗牛爸爸”论文

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蜗牛爸爸”

刘鸿艺

都说男幼师是幼儿园里的“国宝”,可是,对于初入教坛的笔者来说,这个“国宝”并不好当。面对如何与幼儿相处,笔者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特别是一上任领导就安排我任中班的副班,我更是焦虑不已。

带着忐忑的心接下班后,我努力适应环境,积极向主班学习,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小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我着急,讲得明明白白,他们就是听不进去;很多简单的小事,教多少遍他们就是做不好,看着他们慢慢悠悠的动作,满是无辜的表情,我是急不得也骂不得。心里压着一股无名火,每天都处在焦虑、烦躁、郁闷之中。

说实话,有好几次我都有辞职的冲动。主班看到我的状况,主动和我谈心,并向我推荐了解春荣老师的《我和孩子是蜗牛》这套北京教育丛书。认真阅读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书中,解老师反思25年的工作经验,她认为“孩子和我都是一只‘小蜗牛’”,在书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和做法都给了我有很大的启迪,很多鲜活的案例都体现出“陪伴蜗牛一起成长”的教育智慧和艺术。捧着书,我爱不释手、反复细细品读,并试着把解老师的思想和做法运用在我的工作中。接下来的半年,不论在工作中还是自己的心态上,笔者都获益匪浅。

做一只不急不躁的“蜗牛爸爸”

工作之初,孩子们做不好我就着急,他们不听话我就生气。解老师在这本书里反思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其中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她写道:“我的内心减少了不着边际的奢求与渴望,变得更加清净自然,心里想的只是孩子!我减少了主观的“想当然”,减少了俯视“小蜗牛”的看法,增多了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神,提高了客观看问题的频率,接纳了孩子的“任性”包容了孩子的“不可理喻”,因为我把他们看成了自然成长的孩子。我减少了盲目的激情,情绪变得更加平和,不会因为一点点小成绩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一点点失败而垂头丧气,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接纳,随之产生适度的反思、总结、归纳,使其成为今后活动的基石。”

这段话是治愈我急躁心态的灵丹妙药。在幼教战线坚守二十多年的她带着孩子,像蜗牛一样,以柔软的身躯,坚硬的外壳,敏锐的触角探索万事万物,不急不躁,脚踏实地默默前行。我觉得我就缺这种不急不躁的心态,没有真正接纳像蜗牛一样柔弱、缓慢却在努力成长的孩子们。我对孩子们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当然的要求和期望,既不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也让自己痛苦不堪。认识到这一点,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法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是“教育”的前提。解老师就非常重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她在书中说:“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他们用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接受着来自外界的语言信息。很多老师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但是经过自己‘懂了’‘爱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孩子的理解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于是就出现了‘辛辛苦苦地做着阻碍孩子发展的事情’的现象。”

做一只读懂孩子的“蜗牛爸爸”

解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也要把自己当成一只蜗牛,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既不能苛求孩子跨越式的发展,也不能有拔苗助长的心态和举动。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孩子,努力做一只合格的“蜗牛爸爸”,与蜗牛宝宝们一起成长,耐心呵护,静待花开。

解老师谈到,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随着自己的成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工作五年是“一只懂得爱的蜗牛妈妈”,工作十年是“一只懂得欣赏的蜗牛妈妈”,工作十五年是“一只懂得陪伴的蜗牛妈妈”,工作二十年是“一只懂得放手的蜗牛妈妈”。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才是发展的主体,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对孩子们的呵护多了些智慧的成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保护他们的自我探索与求知欲望。原来面对一群听不懂话、办不好事、满脑子离奇古怪想法的孩子们,我真的头大,想不明白怎么就没有安静的时候呢。现在我理解了,他们就是一群小小的蜗牛,既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又执着而坚强,对于许多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充满生命力。理解了他们的特点,当幼儿提出我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我不会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而不懂装懂,给出错误的答案。更不会用“去去去”“我忙着呢”“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我还真不知道,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们,有时也会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给幼儿讲道理时,我也不会像原来那样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的说教,而会通过具体事物的分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或让幼儿们说,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我发现孩子们的潜力真的很大,很多问题他们可以在集体中进行解决,在老师引导下达成共识,实现自主发展。

臭氧的反应性、溶解性和消毒效果受温度、pH、湿度以及处理介质中存在需要臭氧处理的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臭氧的杀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接触到目标微生物,而不与食品成分相互作用。

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是让学生运用感官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这一能力的具备不仅需要学生细心、耐心,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于事物的敏锐性以及准确性,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通过说教所能传授给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应用现有教学资源及教学策略,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在长此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这一能力.

“小小的蜗牛虽然爬行缓慢,但是他有敏锐的触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处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如同小小的蜗牛,他们既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又具有蜗牛般的执着与坚强、敏锐与好奇,喜欢用自己的触角主动地探索周围的大千世界。”

成长无小事,孩子的心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烦恼,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体谅孩子的内心需求,用恰当的语言、合适的方式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走进幼儿心里,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巧妙引导,品读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

做一只懂得放手的“蜗牛爸爸”

课程设计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课程的实体(课程方案、课程计划等)进行规划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确立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5]我们根据工作绩效改进和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目标,分别设置了指向教学技能提升和学习反思能力提升的两条课程主线,围绕“双主线”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基于工作绩效改进的课程主线以学科核心内容为载体,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为主线;基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主线则以反思框架为载体,以课程反思为主线,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如果我们能放低自己的视角,蹲下和孩子一起去看周围的一切,用和孩子一样的语言进行沟通,就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陌生。”受解老师启发,我蹲下来,体验幼儿的高度,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是孩子们的视觉世界,在“小人国”里,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和活动规则,而这些是以成人的视觉高度所体会不到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体验,我用尽各种办法地走近和融入孩子的世界里,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比如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时,我不再以我的视平线的高度为准界,而是以幼儿的视线和幼儿够得着为标准。班级中凡是幼儿能接触到、够得着的每一寸空间:门、窗、角落、阳台等等,都是幼儿自由创设的场地,这样,真实地拉近孩子与周围环境的“距离”,引发和实现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

做一只会铺路的“蜗牛爸爸”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真正能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确实也不容易。在幼儿园里,确实有一些孩子,他们淘气、不听话、破坏纪律、成绩不良等。对于这些孩子,解春荣老师说:“我带的孩子和小蜗牛一样,他们的成长也同蜗牛爬行一样缓慢,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迹,尤其是那种需要特别呵护的“蜗牛宝宝”。在带班的过程中,当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小蜗牛”时,我常常想,这些特殊的“小蜗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我想就是尊重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特点,走近每名幼儿,接纳他们的差异,更加精心地呵护他们,为幼儿的发展铺路吧。”解老师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想办法为不同特点的孩子量身定做,真正让每一个幼儿在不一样的路上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让他们在自然的教育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

班里就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待老师帮他解决。让他洗手,他说“我不会”; 扣衣扣,不想就说“我不会”;穿袜子,还是“我不会”;小朋友都自己吃饭,他坐在桌前不动,问他怎么不吃,他还是“我不会”;老师让每个小朋友说说周末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妈妈逛街了,有的说吃饺子了,还有的说看动物了,轮到小明说,他依旧是那句“我不会”。老师们都感到小明一点主动性都没有。和家长了解,才知道家长对小明要求高,经常对小明进行批评打骂,小明渐渐的就什么都不干了。我们了解情况后,对小明更加关注,对他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大加鼓励,并和他家长联系,介绍幼儿期的教育要点,并提醒如果对小明的要求太高、任务太难,或负性评价太多,那么小明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和效能感,降低自己完成任务的主动性。经过我们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小明已经能自己完成很多事情,而且还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看着他的变化,家长非常高兴。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幼儿教师,我要做的就是向解春荣老师学习,做一只“懂得放手,用心去陪伴、赏识、呵护每一只‘小蜗牛’的”“蜗牛爸爸”,不急不躁,倾听幼儿的心声,适合幼儿的节奏,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孩子的发展铺路,陪伴我的“蜗牛宝宝”们慢慢前行,茁壮成长。

培养基:培养分离均采用BG-11培养基,其中分离在BG-11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后纯培养及后续培养在液体BG-11中进行。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标签:;  ;  ;  ;  ;  ;  ;  ;  

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蜗牛爸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