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皮的“食物链”需打破论文

层层剥皮的“食物链”需打破论文

层层剥皮的“食物链”需打破

《新京报》7月2日刊登龙之朱的文章说,青岛地铁1号线一项目施工方自曝偷工减料的新闻依旧在发酵。6月27日至29日,青岛地铁官方微信号连发3条“情况通报”。其中6月29日通报提到,针对总承包方葛洲坝集团电力的违法分包行为,决定将其列入青岛地铁工程建设黑名单。对此,葛洲坝回应称,不存在违法分包问题,但的确存在项目管理不善问题。

真相究竟如何,目前仍有待调查认定,但该项目过程中有多层分包现象,却是不争事实。据举报人刘飞云披露,该项目从中标再到具体施工人员手里,已经被层层分包了5次。青岛远望从青岛顺源达手里拿到工程,也经过了多位中间人的介绍,其中他的“上家”要一次性抽掉17万多元。

每一个环节都会沾沾手、揩揩油,钱抽走了,责任架空了,而走到施工的终端,恐怕只剩下偷工减料了。

类似公共工程被层层转包的新闻最近并非只此一件。中标的大企业、有门路的中间人、赚差价的中间商、实地干活的施工方……似乎围绕着公共工程的各方,都达成了某种默契和行规,“见者有份,互不揭发”。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看似规范的招投标仍然未能阻止违法转包,而负责监督的监理一方则常常缺位。

此外,G2与G3级内肿瘤分级相同的病例比较,瘤体越大,局部侵犯的发生率也越高(P<0.001);G1与G2级间神经束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但G3级神经束浸润发生率显著高于G1和G2级(χ2=6.18,P<0.001)。

这个案例还告诉我们:产品包装设计与功能定位和消费人群的行为习惯,应该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药就要有农药的样子。在这个大象限严格区分标清的基础上,各企业和产品再去开展吸睛设计、出彩包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容”。用饮料调料象限的包装设计来为农药产品营销服务,“吸睛”倒是做到了,但“吸”的方向显然南辕北辙——作为农药危险品,其包装首先要与饮料调料区分开来,而不是去蹭饮料调料的外形。

打破这种利益链条,不能被动等待内部人揭发;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不能以“停职”为句点,要以制度的严密和法律的刚性去克服人性的贪婪。

标签:;  ;  

层层剥皮的“食物链”需打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