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_宁拓

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_宁拓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证,如何构建高效可行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景洪市作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学习,例如其充分利用自治州优势的地方性生态立法,以及独特而丰富的傣族生态文化。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要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四个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处理这些关系自然就需要制度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

夏光认为:“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表现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文法、普通法、行政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生态文化、生态信仰、习俗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所用的表述皆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非其他,是因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已有的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检验、对隐性的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挖掘、对不成熟的体制机制补充修改,对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及时拔除。在建设这些单一制度的同时,使整个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二、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

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素有“动植物王国”、“森林生态博物馆”的美誉,森林覆盖率85%,2010年被评为中国国家园林城市,2017年随着西双版纳州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景洪市70%的人口为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因此,在研究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时候,主要聚焦于其多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其自治州的地方立法,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

(一)正式制度建设

在五年前,景洪市市委、市政府就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写入市委决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分解下达创模目标任务书,并作为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环保部门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

如今,景洪市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方性立法的优势,加强生态立法工作,将“生态立州”纳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先后制定或修改《环境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澜沧江流域保护条例》《天然橡胶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细化落实《河长制实施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景洪市被列为限制开发区中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补偿制度方面,景洪市在云南率先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基金,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把大量天然林纳入公益林管护,并实施生态补偿;在生态执法及追责制度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权重达到21.5%,对重大环境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定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执法专项整治制止“毁林开荒”,避免损害热带雨林。在节能减排制度方面,景洪市制订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大户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严格总量控制,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一些城市周边的制胶厂实施关停并转迁;最后,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方面,景洪市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的内容纳入党校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另外,景洪市出台了《景洪市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景洪市创建绿色学校评选标准》,创建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三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二)非正式制度建设

景洪市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傣族生态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景洪市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根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唤醒全民生态意识,重塑生态文化自信。景洪市傣族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原始宗教中,也就是小乘佛教传入前傣族先民便有了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等朴素的生态观念,其次就体现在宗教信仰中,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民,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傣族的服饰传统、饮食习惯、生活用具、农耕礼俗、以及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也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景洪市着力弘扬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通过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产生了相对应的新的生态文化,除了从传统生态文化中找回自信,景洪市还在现代生态文化中增强自信。

三、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这就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制度的供给者,并不只是政府,企业、公众,也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必要供给者。景洪市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缺乏机制化的参与途径,甚至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制机制,破除公众参与中不合理的阻碍。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比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村规民约的制定,生态文化的弘扬宣传,以及监督作用的发挥。

(二)生态文明观念存在动摇。近年来,在利益驱使下,有部分民众及企业,破坏原始森林,改种经济橡胶林,前几年还有人破坏古茶树,为追求产量改种台地茶。这都是生态文明信念不坚定的表现。因此,一旦生态文明制度出现了漏洞,就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类似情况。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挥软约束的作用,例如在某些村寨会有相关的村规民约加以约束,凡是在茶园施用农药的,给予罚款,列入黑名单,茶企不予收购。这种制度的强制性没有法律来的强,但约束效力越要更大。

参考文献

[1]夏光.生态文明与制度创新[J].理论视野,2013(1):15-19.

作者简介:宁拓(1996.12-),云南宣威人,男,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17级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宁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景洪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_宁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