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题变化看高考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从试题的变化谈高考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高考复习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高中新的课程改革从2006年开始实施,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实现了省自主命题。三年来,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中化学试题的命题形式已经趋向稳定,逐渐形成考查的知识点多、知识综合性强、图文并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的命题特色。以2011年的试卷为例,与其他省份的试题及课改前的试题相比较,便可得到有力证明。

分析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选择题部分比非选择题特点更为明显。选择题的结构通常是由题干和选项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题干的陈述确定与之相符合的选项;二是根据选项的陈述判断其正误。在此不妨简称为“题干陈述类”与“选项陈述类”。但无论哪一类,以往的命题特点是陈述句一般采用短句,语言精练,因此文字量较少。而2011年浙江的高考试题中这两类陈述性选择题都以长句的形式代之。所谓“长句”其本质为在陈述的内容中因设置有多个知识点或综合性极强的知识,随之陈述的句子变长,文字的阅读量增加。本文主要谈谈2011年浙江省高考试卷化学试题中选择题的这一特点。

一、选项为长句式的选择题命题特点

顾名思义,选项为长句式的选择题就是在选择题的选项部分都用“长句”陈述,2011年浙江试卷化学共7道选择题中就有3道属于这种类型。由于题中各选项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因此互相涉及的知识范围均不同,具有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特点。选项采用长句陈述方式后,每个选项可以包含有多个知识点,则考查的要求就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现选其中一例鉴赏之。

阅读后发现此题的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将相近知识点根据叠加性的特点进行命题

如B选项,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三个相近的知识点,因此要求对三个知识点的正误判断全部正确,该选项才算正确,只要其中有一个知识点的陈述是错误的,则就判为不正确。如,该选项的“若加入少量COONa固体”,则COOH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和a减小均是正确的;而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COONa固体,不变。所以此选项是不正确的。以往这类选择题,各选项只涉及一个知识点,显而易见,现在此类选择题解决问题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如前所述,2011年浙江高考化学的其他几道选项为长句陈述的选择题,如,第7题的A选项涉及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两个知识点;B选项涉及物质中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官能团的两种不同测量方法;C选项涉及的是物质中的分子间作用力是否影响其熔沸点和溶解度大小的判断等,都采用了知识点叠加的方式进行命题。

2.依据知识点间的依存性特点进行命题

例如,题例的C选项涉及标准燃烧热和苯分子结构特点等多个知识点。化学反应其实质是物质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断裂及形成存在着必然的依存关系,即“前提与结论”式的密切的逻辑关系。苯分子结构中碳碳原子间存在的是一种独特的共价键,在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里的一种解释是,碳碳双键加氢时总要放出热量,并且放出的热量与碳碳双键的数目大致成正比,对各为1 mol的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三种物质与加成生成环己烷时放出的热量进行比较,发现1 mol苯分子加氢生成环己烷时放出的热量是介于环己烯与环己二烯之间,因此可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三个碳碳双键。实际上,物质的标准燃烧热值的大小跟燃烧前后物质内部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因果逻辑关系,C选项的解释与教材的解释如出一辙,只是用于解释的知识点不同而已。

3.依据知识的深刻性特点进行命题

二、题干为长句式的选择题命题特点

题干为长句式的选择题即为题干部分用多个长句表达,形成文字篇幅很大的一类选择题。2011年浙江化学试卷的7道选择题中有4道是属于这一类型,这些选择题的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元素周期表、电化学、有机化学、电解质(溶度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现也举一例共赏之。

例2.(第13题)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见附图和附表)。

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初步观察此题的题干部分,觉得与非选择题的背景介绍部分并无根本区别,如果配以填空式的问题,就成了非选择题。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类选择题完全是由非选择题或填空题演变而来的。仔细分析这类选择题,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充分体现内容上的发展性

2.着力强化试题结构上的逻辑性

试题做到结构严谨,增强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是关键。强化逻辑性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强化在语句之间上,如,第9题考查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X、Y、Z、M、W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周期表位置、原子的电子排布及形成化合物的特点等内容都只能用文字叙述,则叙述中就必须要注重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环环相扣,融为一体;二是运用物质之间的转化图示(包括反应的条件与试剂的用量、操作等)加以强化,如例2和试卷中考查关于有机化合物之间转化内容的第11题;三是可以借助装置图示法加以强化,如试卷中考查关于电化学知识的第10题和实验题等。

3.精心提炼使选项具有优化性

三、由题例引发对高考复习策略的思考

高考实现“理科综合”以后,理化生三科同一份试卷,各科题目的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要通过有限的题目数量达到考查考生对某一个学科真实学习情况的目的,就必须努力提高试题的命题质量,即增大知识的覆盖面和提高问题的思考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选择题比非选择题在命题上具有更大的空间,题目的形式上可以更为灵活些。浙江试题中选择题形式的微妙变化就证明了这一点。

针对题例所述的演化趋势,笔者认为高考复习在下列几个方面也应有所强化。

1.全面复习,不可偏废

过去的高考复习十分强调抓基础、抓重点,这个大方向不能变。试题内容大都是基础知识的应用,抛弃了基础知识,就等于抛弃了根本,解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过去认为选择题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知识点较零散,现在已经不是如此。针对目前选择题的演变,尤其是选项为陈述式的选择题,4个选项所涉知识完全不同,再运用相近的几个知识点的叠加或融合,使在一个选项里的知识容量增加、覆盖面增大,这就提醒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复习,不可偏废。以浙江2011年试题为例,有许多知识点容易在平时复习时被忽视,如物质中元素及官能团的测量方法、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标准燃烧热的含义、加速过饱和溶液结晶和促使晶体颗粒增大的办法、纸上层析原理、一些特殊物质的性质(如变色硅胶的成分及作干燥剂时的颜色变化等),因此需要对中学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理解。如果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而忽视小型知识点的整理,那么,高考时考生的真实水平就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出来。

2.仔细阅题,谨防粗心

选择题的题干或选项文字阅读量增加、所涉及知识点增多,那么考生在平时就必须养成仔细阅题的习惯,防止因粗心大意导致答题错误。如例1中的A选项,就要通过阅读了解冰的熔化热、内部所含有的氢键数目、氢键键能的含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例2通过题干尤其是由模拟海水到制成MgO的过程的阅读,了解模拟海水中所含有离子的种类和浓度,第一次和第二次加NaOH及调节溶液pH的目的,包括离子浓度达到多大值时可视为该离子不存在的“题注”都应该好好读懂。“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做到仔细阅读,才能在较短时间里进入有效解题的状态。“粗心”实际上是一个人心理上烦躁的一种表现,要做到答题时细心、克服粗心,就必须从平时的练习做起,要教育学生用坚强的毅力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培养仔细阅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认真思考,切勿轻率

目前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时代在前进,高考试题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教师都期望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顺应形势,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改进教学方法。就高考复习而言,教师不仅要去研究试题的内容,还要研究试题的形式,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只有平时加强有效的训练并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高考时才可能有正常或超常的发挥。

标签:;  ;  ;  ;  ;  

从试题变化看高考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