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分析论文_齐峰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分析论文_齐峰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枣阳 441200

摘要:目的 探析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29例经空心针刺法确诊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肿瘤切除手术,回顾性分析穿刺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在两种诊断方法下,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43.75%,导管原位癌符合率为34.29%。结论 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中采用经空心针刺法的诊断效果更好,其准确性和安全性高,且经空心针刺法与病理切除诊断完全符合,高达100%。但在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中,经空心针刺法的诊断有效率相对较低,存在漏诊、误诊的可能。

关键词:经空心针刺法;乳腺乳头状病变;切除病理诊断

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种独立性较强的病变形式,有研究显示[1],其病理检出率为5%左右,而乳腺乳头状肿瘤是肿瘤性病变中具有异质性的一种形式,其支撑点为上皮增生,偶尔会伴有上皮细胞层。为探析经空心针刺法确诊的乳腺乳头状瘤的有效性,现选取院收治的129例经空心针刺法确诊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资料,对穿刺诊断与切除病理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29例经空心针刺法确诊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46.39±2.33)岁。选取所有患者的活体组织为病理诊断标本,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且采取标本过程中均未出现样本不适宜等问题,均送检,并获得检验结果。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及诊断方式的诊断性质,确定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若手术存在一定的病变局限,则将其病变部位及周围部分的腺体切除,同时,以术中的各项指标为依据,适当的扩大手术范围,对患者实施区域性的乳房切除手术;若患者的诊断结果为乳头状癌,则可对其进行保乳手术,或采用乳房根治术进行治疗。

2结果

2.1经空心针刺法诊断结果分析

129例患者中,诊断结果显示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共65例,构成比为50.39%,诊断结果显示为非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共34例,构成比为26.36%,诊断结果显示为乳头状癌患者30例,构成比为23.2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在实施穿刺后的2个月后实施手术治疗,并在术中取患者活性组织为病理诊断标本,切除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腺病患者19例,构成比为14.73%,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35例,构成比为27.13%,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构成比为24.81%,导管内癌患者16例,构成比为12.40%,浸润性癌症患者22例,构成比为17.05%,导管内癌伴有浸润性5例,构成比为3.88%。

2.3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经对比,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100%)。针刺诊断结果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共65例(50.39%),其中,与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诊断为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共14例,构成比为10.85%;导管原位癌为12例,构成比为9.30%。在两种诊断方法下,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43.75%(14/32),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符合率为34.29%(12/35)。

3讨论

对于乳腺乳头病变的临床诊断一直以来都是医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导致此种医学问题解决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乳腺乳头病变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变形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两种病变存在诸多重叠性的特征,导致临床诊断中易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亦会造成延误患者的临床治疗,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多种诊断技术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在乳腺乳头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经空心针刺法的应用率逐渐提升,且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医学报道的研究[3]发现,经空心针刺法对于大多数乳腺乳头病变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达到100%,但由于局部病灶的特殊性,经空心针刺法对于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诊断符合率较低,不能对病灶位置的区域性和典型性进行准确判断和鉴别,这将出现漏诊、误诊的诊断可能性,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病症出现恶化的风险,因此,局限性病变的临床诊断需要引起医生和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在两种诊断方法下,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43.75%,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符合率为34.29%。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4],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经空心针刺法对于多数乳腺乳头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好,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手术方案的确定以及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不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中采用经空心针刺法的诊断效果更好,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更高,且经空心针刺法与病理切除诊断完全符合,高达100%。但在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中,经空心针刺法的诊断有效率相对较低,存在漏诊、误诊的可能。因此,要综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诊断方法,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苗雪莲,司相山.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343-2345.

[2]周洁莹,唐杰,罗渝昆,等.乳腺乳头状病变超声引导活检所致病理组织学低估的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6):662-666.

[3]王刚平,张玲,杨淑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糖类抗原153、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125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12):812-815.

[4]罗丹,李智贤,曾健,等.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0):1065-1068.

论文作者:齐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分析论文_齐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