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男子跳高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_朱建华论文

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浅析男子跳高成绩下降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跳高论文,指导思想论文,运动员论文,男子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男子跳高是我国田径运动的强项,先后有倪志钦、朱建华2人4次创造过跳高世界纪录,这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骄傲。但目前,我国男子跳高成绩与世界纪录的差距越来越大。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跳高运动的训练指导思想上浅析男子跳高成绩下降的原因,以求为我国跳高训练提供科学指导思想。

1 我国男子跳高的发展大体分为学习提高阶段、不断创新阶段和再学习3个阶段。

1.1 学习提高阶段

50年代,我们学习与借鉴了以前苏联为模式的训练指导思想,使我国的跳高运动发展很快,1957年马翔龙越过了2米,成为我国第一位破2米大关的男子运动员,进入六十年代,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在黄健教练的精心指导下,训练中重点突出“强度、技术和力量”的指导思想,使他的跳高成绩提高的很快,61年他跳2.10米,二年后又超过2.20米、70年又以2.29米的成绩,改写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这期间,可称之为我国男子跳高成绩上升阶段。以后的十年,由于历史的某种原因和当时俯卧式跳高技术的陈旧致使我国跳高运动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阻碍,使我国的跳高水平处于低潮发展阶段。

1.2 创新阶段

进入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著名教练胡鸿飞大胆创新,打破了原有的训练模式,根据朱建华个人特点,提出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探索训练,创出一条新路。使朱建华在83─84年间,连续3次打破世界纪录(2.37米,2.38米,2.39米),出现了朱建华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85年随朱建华保持的世界纪录被原苏联选手柏克林打破,从此以后,我国的男子跳高水平、又处于低潮期,并徘徊不前。

1.3 再学习阶段

为了尽快缩短和超过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使我国男子跳高项目再度辉煌,国家体委曾多次举办跳高专题研讨会,青少年跳高夏令营及聘请国内外著名跳高专家讲学活动。但是,事如愿违,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未能从实质上改变我国男子跳高运动落后的局面。11届亚运动,以及上海东亚运动会,均失去了霸主地位,由此看来,这一阶段,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在广岛亚运会上我国男子跳高项目,再次失利之后,我们不妨对朱建华训练的指导思想进行探析。

2 朱建华训练指导思想

胡鸿飞教练在对朱建华的训练中指出:“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平衡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首先提高助跑速度,使起跳技术和蹬地力量跟不上,然后改进技术和加强力量的训练,这时必须紧紧掌握自己的指导思想、宁可速度快而跳不起来,而不能为了跳起来而放慢速度。这样持之以恒。当助跑速度,起跳技术和蹬地力量彼此相吻合时,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跳高成绩就会提高一步。这时如果再想提高成绩,必须再次提高助跑速度来打破原有的平衡。这样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循环往复,才能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那么,按上所说,助跑速度未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跳高成绩也就不会有提 高。即助跑速度的最高点亦是跳高成绩的顶点。很显然,这种观点有以下几点不足。

2.1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从生物力学看跳高运动成绩,有多种因素决定。见图1。

图1 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从图1中看出,当起跳时间和着地时的垂直速度一定时,加大起跳时的垂直蹬地力量,再合理改进起跳时身体姿势和过杆技术,同样能起到增加高度的目标。因此,助跑速度的最高点,绝不是跳高成绩的顶点。

2.2 从生理学方面分析

从生理学上看,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我国男性速度素质一般在19~22岁时达到高峰,23岁开始下降。而力量素质达到高峰的时间要晚于速度素质。所以,在训练的初期,以速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训练后期,特别是在速度素质达到高峰后,并开始下降阶段,训练中再想通过助跑速度来打破原来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合理提高专项力量,同样能打破原来的平衡、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因为力量素质的高峰期要晚于速度素质的高峰期。所以,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应建立在速度素质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否则,一味追求速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会违背客观规律,给整个训练带来不利的影响。

朱建华20岁时,百米成绩达到最高11″(以后再没有提高),在越过2.37米时,身体还高出横杆2.5厘米,助跑最后六步的最高速为8.73米/秒,相当于百米11″的成绩。也就是说,朱建华的绝对速度素质,已经通过专项技术发挥出来。两者结合的相当完美,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84年6月,21岁的朱建华越过2.39米的高度,再一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也说明了他在保持原有最高速度的前提下,再一次跳出了自己的最佳成绩。这以后,在训练中,胡鸿飞教练乃坚持“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而未能遵循速度素质发展的自然规律。事实证明,朱建华的绝对速度并未提高,同样其跳高成绩也没上升。并逐年下降。在朱建华越过2.39米时,可以训其速度已达到顶点,但此时他的技术和力量并没有达到最高峰。只是暂时与达到顶点的速度相平衡而已。正如胡鸿飞教练总结的那样,朱建华跳2.39米时,深蹬仅125公斤。而国外运动员跳2.30米时,深蹲一般达到180公斤。可见朱建华的力量素质是一大弱点。

根据跳高成绩的决定因素来看,当助跑速度一定时,垂直蹬地力量和提高技术,同样能提高跳高高度。由此可见,朱建华在以后的训练中,如能转变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大大增加力量训练,提高专项力量素质。再创新成绩,也是有可能的。

2.3 从运动训练学上分析

按运动训练学观点看,单峰值运动成绩曲线,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合理的运动成绩曲线是多峰值曲线,前者表明运动生涯过早夭折,后者表明运动寿命长。从朱建华历年跳高成绩的运动曲线看,它是一个典型的单峰值曲线。而与他同时期的柏克林、莫根保、舍贝里等名将的成绩曲线,均为多峰值曲线。见图2。

图2 4位著名跳高运动员成绩曲线

由此可见,长期坚持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指导思想,将导致运动寿命过早结束。那么,为什么前苏联运动员借鉴了朱建华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技术指导思想,反而提高了成绩呢?笔者认为,这与当时前苏联运动员本身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受俯卧式跳高技术的影响,长期在“技术+力量”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训练,造就了他们强大的腿部力量基础,而没有充分去挖掘快速助跑起跳的技术,致使他们的跳高成绩在80─84年间徘徊不前,但当他们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马上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转变了指导思想,从而弥补了助跑速度相对较慢的缺陷。结果他们在85年间连续两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而我们在训练初期,就注重了“以速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形成了队员助跑速度快的特点。这同原苏联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有了明显的差别。由于我们在训练的后期,未能及时弥补自己在力量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转变原有的训练指导思想。结果是事与愿违。S 对以“速度为中心”训练指导思想的思考

固然“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指导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现在或者将来,继续提出沿用,并非完全不可,但从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做为反映运动训练过程规律的原因来说,则是需要斟酌的。一个训练指导思想的确定,应当符合生理、生化、力学及训练学原理,并且在不同训练时期和不同训练对象,都应当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使训练始终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我国男子跳高项目再度辉煌,指日可待。

标签:;  ;  

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男子跳高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_朱建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