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党思想史的主体体系_思想史论文

世界政党思想史的主体体系_思想史论文

世界政党思想史的学科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学科论文,思想史论文,体系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中,人们主要以人物思想、学派思想、社会政治思潮为研究对象。近代社会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及民族主义政党,形成了政党政治。政党制度已成为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党成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力量,在社会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社会政治现实,决定了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必须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将政党的思想列为自己的新的研究对象,同时,政党思想史的研究,已成为建立和完善政党时代的思想史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工作。

一、政党思想史研究的必要性

世界政党制度起源于近代英国。虽然早在17世纪英国议会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的争论中就出现了相互指责的辉格党(原指苏格兰“强盗”)和托利党(原指爱尔兰“歹徒”)两大派,但它们只是以议员间个人联系为基础的,还不是有组织有纲领的现代政党。英国现代政党和政党制度正式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832年,议会通过了“选举改革法”,为了保证在选举中获胜,原来的辉格党和托利党逐渐演变为更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轮流执政直到20世纪初。1900年,英国工人贵族控制的“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称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党逐渐代替了自由党,自1924年起,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成立于1847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是首次在一个国家内建立的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立,1917年,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孙中山在1905年组建的同盟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后来演变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和日寇侵略的过程中,又诞生了几个民主党派,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民主党派发展为参政党。总之,自英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诞生后,世界上涌现了大量的各种性质的政党。

在世界各国,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它们总是不断地通过党的领袖、党的决议、总统或总理的施政演说与政情报告、党内思想家的著述,向社会上和世界上传播自己的理论、思想和政策。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是以党员的身份来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的。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家、思想家等人物已在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古代思想史有着重大差异。对此,思想史学界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在思想史研究中投以专注的目光,更加明确地将政党的思想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与规律纳入思想史研究对象之中,并建立一个新的思想史分支学科——世界政党思想史。

二、当前政党思想史研究的特点

中外大多数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在思想主体的选择上,仍沿用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人物(思想家、政治家等)思想、学派思想、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针对新兴的政党政治活动,则增加了政党领袖思想的研究,仍将政党思想(即政党的思想的简称)纳入旧有研究模式之中。

在西方学术界,人们研究政党思想,除了仍以研究政党领袖思想、党内主要理论家的思想为主外,还侧重于政党政策的研究,常常将政党划分为左、中、右翼(派),在此框架下探讨政党的思想和政策演变的趋势和特点。比如,人们往往称共产党和社会党为左翼政党,称保守党、共和党、带宗教色彩的政党为右翼政党,称一些自由党、民主党为中翼政党,但这种划分在各国又不一致,像日本的自由民主党就是右翼政党,而不是中翼政党。总起来看,西方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政党思想史这一思想史分支学科,只是在各相关学科思想史及政治学研究中涉及部分内容,并没有明确地按照一定的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国的政党思想史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我国一些政治思想史学者率先将政党的政治思想纳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著作中,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的政治思想研究。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林茂生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一书的前言中提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现代历史阶段中各阶级、党派、团体、个人关于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内容的理论和主张,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和主张。”他认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应包括某一时期以国家或以政党、团体名义公布的政策、法令、宣言等文件和各种记录等”。这就很明确地将政党的政治思想列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之内。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一书在对政党领袖的政治思想进行研究的同时,又增加了政党集体、其他领导人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对各个党派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改变了以往政治思想史研究忽略政党的政治思想研究的倾向,开了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体例之先,这对其它学科中的政党思想史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最先创立的政党思想史的分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是由毛泽东思想史发展而来的。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特别是延安整风时期和党的“七大”时期,经过王稼祥和刘少奇等人的提倡,“毛泽东思想”研究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延安政治、文化教育界研究、传播和学习的对象。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中共“八大”(1956),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又是毛泽东思想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阶段。

自1977年开始,在反对“两个凡是”的斗争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脱颖而出,他们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性和纯洁性,坚持了毛泽东思想。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们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代领导集体承认自己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但无意将其独立为一个新的体系。因此,在政治学界,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仍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列为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这部分新内容在改革开放前期出版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中,被列为专章论述,称为“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后来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以后,第三代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开始强调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自此,学术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在著作和教学中,开始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专门加以研究,并加强了对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此后,中共党史学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毛泽东思想划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思想体系,将邓小平理论划分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体系,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划为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体系;二是将毛泽东思想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只是毛泽东思想的新的组成部分。如中共中央党校金春明、陈登才教授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就坚持了第二种方向。

学术界在对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横断研究的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开展了纵向研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

我国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最初是以毛泽东思想史的名义进行研究的。如1983年和1985年,郑德荣、黄景芳、陈一华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这些著作都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概论》或《毛泽东思想原理》的姊妹篇而诞生的,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史进行的尝试性研究。其优点是适合了当时学习和传播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思想——毛泽东思想的需要,但毛泽东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名称不适合毛泽东以后时代的需要,它无法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以后领导集体的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人们进而又须增添新的思想史分支学科,如邓小平思想史等,以便从纵向全面地研究这些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在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学科并立阶段,中共党史学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1991年,北京师大张静如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一书出版问世,这是改进《毛泽东思想史》学科体系的最早尝试。该书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历史概念,将其定义为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主体部分,或称之为核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精华。(2)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升华,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创造了前提。(3)“左”的和“右”的错误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从纵的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思想成果全部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其核心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学者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这一思想史学科增补新时期的内容,不必再添补诸如“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或“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一类的章节。

但是,张静如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体系,并非完美无缺的,因为它的研究范围并不全面。在研究视野中,如果仅以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的正确思想为对象,舍弃其他有关内容,那就绝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这是与一般思想史学科所倡导的研究原则不相符的。对此,有必要从思想史科学的角度加以适当拓展。

1996年出版的顾龙生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以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为研究对象,不但包括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集粹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邓小平、陈云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经济思想,还纳入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学科体系的重大贡献。

三、建立全面的政党思想史学科体系

从政党思想史的学科性质上看,它既是世界政党史的一部分,又是世界思想史的分支学科。它是将政党史中有关思想内容或思想史中政党的思想独析出来进行研究的产物。政党思想史是研究世界上各国政党提出的各种思想和主张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历史学科。

政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从空间上看,政党思想史应当研究中外各国政党的思想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2)从时间上看,它应包括近代以来的各个时期的政党的思想。既含有革命党、议会党团的思想,又有执政党、在野党的思想;既研究现在还存在的政党的思想,也研究已消亡的政党的思想。

(3)从其内容上看,则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主张,关于政党建设的主张和思想只是政党的政治思想的一部分。

(4)从思想主体上看,共有三类:一是政党领袖的思想。它往往是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体现在领袖的著作、文章、讲话中。二是政党的集体组织思想,其核心是党中央的思想。它体现在党的决议、决定、文件及有关法律之中。三是政党的其他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其中包含党内职务不高的思想理论家的思想理论等。确立上述三类主体为政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是基于以下理由来考虑的:由于政党是由各级组织构成的政治团体,而各级组织又是由领袖、干部和众多的党员组成的。因此,政党思想史既应研究政党的集体决议,也应研究党的干部和一般党员的个体思想和亚群体的思想;既应研究党中央的集体思想,也应研究党的地方组织的思想;既应研究党的领袖的思想,又应研究其他干部、思想家、活动家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这样,政党思想史的思想主体才算全面。当然,讲究思想主体的全面性,绝不是追求面面俱到的分别研究,而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选择。

(5)政党思想史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正确思想,还应该包括正误参半、正误交织的思想形态,甚至是错误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而实践范围的宽窄与认识的深浅,则决定着人们思想的深度、广度及正确与否。政党思想史只有全面地、真实地反映政党的思想历程和整体面貌,才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和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

明确了世界政党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等问题,在具体研究中就可以避免片面性和被动性。今后在开展世界政党思想史研究的过程中,广大思想史学者应首先注重完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学科体系,然后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国其它政党思想史,如中国国民党思想史、中国民主党派思想史等的研究,开辟外国政党思想史研究的新天地,从而建立起全面的世界政党思想史学科体系,并为建立与政党政治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世界思想史学科体系添砖加瓦,为人们提供完整的世界思想发展图景。

标签:;  ;  ;  ;  ;  ;  ;  ;  ;  ;  

世界政党思想史的主体体系_思想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