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论文_王尊

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论文_王尊

ABB(中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机器人是当今社会的热门技术和发展前沿之一,机器人技术集成了机械、电子、材料、能源、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尖端科技。目前,国内外多个高校都开展了机器人教学和科研,并且有的学校已经开设机器人专业,以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来到。工业机器人可以说是时下最流行的高端精密机械装备,在制造企业、仓储物流、机器人生产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前景,国内已经出现的“无人工厂”,证明了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劳动,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这些都离不开工业机器人的支持。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制作属于人工智能、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技术的结合,国内专业化的工业机器人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工业4.0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战略,旨在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拉动我国制造业的再一次发展。

1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主要为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和应用。其中,高职院校要着力于培养调试工程师、方案设计与应用工程师层次的人才,即培养具有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从事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的,具备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管理及服务等职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采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相应人才的培养。

2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

目前在我院,工业机器人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在第6学期。在这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类课程基础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技术、电机拖动、C语言等课程。学生已经具有了基础的电子、电气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当前课程理论教学包括工业机器人概述、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机器人外部传感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发展及研究方法。

2.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相对独立,课程涉及大量数学计算和数学推导,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难度大,学习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其次,实验实践环节安排不合理,实验学时安排较少,学生实验比较匆忙,达不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另外,由于经费问题,实验室无法配备多台工业机器人供学生一对一学习,进一步影响学生实验的效果。

3高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战略

3.1实施信息化教学,凸显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虽然有些高职学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但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规律。笔者认为在高职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实施信息化教学,例如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把深奥难懂的电工电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转化为直观地视频案例讲解,更方便高职学生的学习。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核心是电工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凸显出这两大核心目标,开展信息化教学。例如教师字讲授电工电子相关知识时,提前录制微课视频,讲述工业机器人电路设计、各个电子元件的安装、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技术,教师可以录制自己的组装视频,一边安装一边进行讲解,关键步骤可以添加文字说明,学生可以把微课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深化校企合作战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采取的“双元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有着启发作用,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把德国“双元制”和校企合作战略融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例如高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工业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观看工业区机器人的工作流程,观摩专业工程师设计、研发、组装工业机器人的全过程,让企业师傅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可以亲自上场进行工业机器人的组装练习,学生在企业专业实践中可以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此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办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名师进校授课,传授一线工业机器人技术,提升学校专业教育的有效性;联合企业和学校资金购进先进设备,为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提供设备支持,让学校职业技能教育更具有实用性。例如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中,可以结合企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模型来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如何设计机器人控制程序、如何让机器人各个部件衔接起来、自动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设定,让学生可以结合工业机器人实物来进行学习,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这对他们日后的就业是大有裨益的。

3.3构建技能大赛常态机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培养“大国工匠”的口号,号召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再一次腾飞。国家每年都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校作为参赛方,应该让技能大赛机制成为常态,建立完善的技能大赛备战机制,依托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例如学校和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往年的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视频,了解常设比赛单元,在教学中添加技能大赛板块,营造班级内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先进的工业机器人理念。

3.4面向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程理论教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数学推导比较多,纯粹灌输式教学往往让学生失去学习热情。教师采用面向问题的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举一反三,最终理解消化课程知识。如在讲解机器人运动学坐标变换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设置一个简单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两个自由度的机械臂搬运货物,学生思考在这种场景下,机械臂如何进行坐标变换实现货物搬运;接下来,应用场景稍微复杂,机械臂有三个自由度,同样搬运货物,学生进一步思考三个自由度的机械臂要进行哪些坐标变换。如此,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坐标变换概念及坐标变换规律,列出坐标变换方程,并通过仿真软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验证。

3.5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业机器人这门课程基础内容偏理论性,对学生数学知识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教师大量采用了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基础数学理论。另外,教师平时备课多关注国际先进机器人动态,多给学生介绍国际最新的先进机器人研究成果,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后才可以设计和开发出有用的机器人。

结语

总之,工业机器人是未来工业制造领域的主流力量,高职学校要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利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战略,组织学生进驻工厂学习,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中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庚兴,李大成.基于产业需求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8):36-40.

[2]彭宽栋.基于工业4.0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人才研究分析及解决策略[J].价值工程,2015(8):171-173.

论文作者:王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2

标签:;  ;  ;  ;  ;  ;  ;  ;  

对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论文_王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