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客户维护

如何做好客户维护

一、如何搞好客户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何国文[1](2021)在《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当前时期显得尤为迫切。由于创新风险的增加和技术升级速度加快,原来单一的合作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企业与跨地域跨行业的其他组织或者机构合作的企业不断增多。这些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全部网络合作关系集合即为网络合作组合。在这种机制安排或管理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信息、知识、技术和能力上的优势,并且各个网络合作伙伴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和交流互动会提升网络合作组合的整体价值。随着网络合作组合规模的提升极其网络合作组合中网络成员异质性的增强,焦点企业在对网络合作组合开展管理过程中难度会增大。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还不能基于战略的层面对网络合作组合开展系统管理,一般只是关注解决网络间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只有少数企业会聚焦这些网络合作组合之中的互补和协同关系。因此,学者们意识到单一双边关系的治理方式不再适应网络合作组合,企业管理者应该基于网络整体性,从企业战略和网络合作组合的层面解决各个网络合作组合中网络成员之间矛盾和冲突,积极发挥网络合作组合中的协同功能。企业要建立高价值的网络合作,就一定要拥有治理和发展外部网络合作关系的能力,即网络能力。当前,很多研究已注意到网络能力对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大价值,然而纵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得出:对于网络能力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关系路径还没有系统和完善的理论研究框架。因此,本文基于“能力一关系一绩效”的逻辑路线,关注“网络能力怎样提升合作创新绩效”这个关键议题,解释并验证网络能力、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借鉴和整合网络能力理论、知识共享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对以下问题开展了深入探究:(1)网络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网络能力通过怎样的路径影响合作创新绩效?(3)网络能力影响知识共享是否会由于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关系信任不同而存在差异,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是否会由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基于上述三个具体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深入探究网络能力的理论内涵和结构维度,建立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模型,指出网络能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还可以通过企业与网络合作伙伴的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2.基于案例研究和建立的理论框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提出相关命题,基于提出的命题然后提出网络能力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具体研究假设,之后通过问卷发放收集314个本国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样本资料,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设开展实证检验。3.在上述两个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关系信任这个调节变量,从关系信任视角进一步探究不同关系信任情境下网络能力对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是不是存在不同,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关系信任在概念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开展实证检验。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吸收能力在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开展实证检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获取的重要结论如下:1.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网络能力的四个维度: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组合管理能力与关系管理能力都能正向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2.网络能力通过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作用于合作创新绩效。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分别在网络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两条关系路径中起到了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3.关系信任正向调节了网络能力与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具体来说,关系信任正向显着调节了网络构建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管理能力与显性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关系信任正向调节了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管理能力与隐性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在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显着。本文将网络能力四个维度、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绩效引入一个研究框架,以知识共享理论为视角,解释了网络能力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贡献:1.深入分析了网络能力的内涵及维度。网络能力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其维度划分和测量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通过甄别网络价值与市场机会,规划和构建网络合作组合,整合、调整与优化各层次网络合作关系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并提出网络能力包括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四个维度划分。基于网络能力四维度划分,本文开发了关于网络能力的测量量表,同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验证了本文关于网络能力四个维度的信度与效度。2.解释了网络能力影响焦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实质过程,解决了网络合作组合中的网络合作创新关系管理与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问题。结合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打开了网络合作组合运行机制的黑箱,建立了包含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多元中介作用模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是网络能力影响焦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由此,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有效解决了网络合作组合中的网络合作创新关系管理与创新绩效提升问题,深化了网络合作组合中创新管理的研究视角,完善和拓展了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理论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有效构建、管理网络合作组合以及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供借鉴。3.解释了在关系信任的调节作用机制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机制。本文将关系信任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关系信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共享之间的调节作用;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吸收能力在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该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关系信任理论研究范围,同时也为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存在差异的关系信任下采取正确网络策略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吸收能力影响了企业在网络合作组合中的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该结论进一步拓展吸收能力理论研究范围,同时也为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存在差异的吸收能力情况下采取正确合作策略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

张帆[2](2020)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屡受遏制,特别是核心网络系统中用到的软、硬件产品大多受制于他国,这些产品中存在大量安全漏洞从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实践表明,力图通过技术发展与创新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产品中因漏洞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资本投入、经济治理以及运营策略等经济学内容。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分析网络安全问题的经济机理和内在动因,研究投资管理、信息激励等经济学行为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进而给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安全局势和社会建设发展现状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博弈等方法工具,围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学理论基础”“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以及“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等问题,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1.网络安全经济解析。从网络产品漏洞、网络企业以及国家网络公共治理的角度,结合传统经济学方法对网络安全经济动因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激励不足导致了网络产品逆向选择问题、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和当前网络市场对网络安全需求不足,以及国家层面的私人供给不足,这些是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学科理论,基于拓扑机构观点,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节点内——网络节点间——整体网络”的网络安全治理结构框架。2.“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内”是指单个企业或个人等微观市场主体,“节点内”治理研究的是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治理策略。通过对企业网络平时防护和受到威胁时这两种情况逐一分析,构建“成本—收益”模型,研究“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如何根据网络威胁的类型进行最优化的安全措施投入策略,分析不同安全威胁类型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措施投入对政府部门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影响,从而寻找同时满足整体网络安全性以及安全投入成本之间的最优策略。3.“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是指多个企业或个人等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节点间”治理研究的是交易主体市场行为的信息激励与治理策略。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重点研究网络“节点间”的信息激励问题,通过建立漏洞信息交易市场,研究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真实情况。论述漏洞市场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通过构建漏洞信息的交易模型与补丁管理策略模型,将厂商和消费者综合考虑的方式,得出厂商漏洞发布周期与消费者漏洞升级周期的最优化协调管理策略。4.“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由于私人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介入该公共物品市场,积极调配资源,搭建“整体网络”安全环境,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网络安全,完成网络安全经营属性的转换,对网络安全治理架构进行部署。首先以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开发为例,阐述网络安全的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不对称寡头产业投资博弈模型,考虑市场波动和紧急事件两类不确定性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对市场进行刻画,并给出安全责任与行为的管理策略。5.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综合全文研究成果,针对网络安全治理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的治理,实现“整体网络”安全。本文从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以及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

赵家慧[3](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大幅革新,使银行业务量和客流量下降,传统银行网点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面临着发展环境复杂多变、行业竞争加剧、科技水平提升需求加大等较为多元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原有的网点建设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于现实要求。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C银行需要在梳理清楚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及时高效的网点业务转型,改变诸如布局欠缺、营销能力低下、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对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打造C银行的网点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和网点转型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网点转型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C银行网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网点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比互联网金融与C银行实体网点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得出SWOT矩阵。再次,确定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目标和原则,从强化客户维护基础、建立网点效能发挥机制、持续抓好网点降本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设计转型策略。最后,提出为确保C银行网点业务平稳转型的保障措施,内容包括优化业务流程、配套费用支持、加强内部审计、智能技术保障四个方面。综上,本文择取C银行网点为具体的研究个案,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银行网点业务转型问题,对C银行网点业务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转型策略,使其适应C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能够融合各种优势资源,吸引发展所需的高水平人才,促进C银行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再上新台阶。论文具备了积极的借鉴意义,便于其它面临网点业务转型的商业银行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借鉴C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转型策略,进而促进国内其它商业金融体的整体创新进步。

张文广[4](2018)在《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西方的市场营销理论,在美国最早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为客户观念或顾客观念。各个行业都试图通过卓有成效的方式,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实现企业目标,纷纷建立了客户管理系统。就国内企业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成功率不高,很多本质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LH公司是一个服务型企业,业务主要集中磷、钾、硫矿物相关方面,处于石油化工行业细分后的化工矿山行业,市场竞争处于白热化,一些比较重要的客户开始丢失,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了适应新的市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LH公司开始注重研究市场营销工作,调整经营策略,重视技术研发的同时,转变经营理念,化项目经营为客户经营,因此急需建立适合公司自身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为基础,以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为研究对象,对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LH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并对该方案在该企业中如何全面、系统、有效地开展进行探讨,最终帮助LH公司建立起一套实用的客户管理方案。同时,本文还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如何实施该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建立了客户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可行的客户分类、分级方法,帮助该公司发现潜在客户,不断发现客户价值,满足客户需求,努力提高客户忠诚度,使LH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也为今后国内类似企业搞好客户关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李健君[5](2018)在《新时期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提升政治工作质量效益,必须下大力更新基层政治工作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转变管理模式,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基层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在构建新型政治工作管理体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关键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树立抓政治工作落实的正确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国内外工作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综述、研究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索、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点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问题由来、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等;第二章主要对古今中外绩效考核及其指标体系情况进行综述;第三章主要研究绩效考核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主要探索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搭建,提出了主体、客体、载体的“三体”考核维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五章主要对前期选取3个不同类型单位试点情况进行介绍,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研究改进措施。

杨根林[6](2012)在《试论如何搞好SMT代工厂的作业成本管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产品组装利润的每况愈下,表面组装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代工行业已稍然步入微利时代,而微利时代更需要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生产作业的成本管理ABCM(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SMT的作业(Activity),是指为组装PCBA所必需的各个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而作业成本就是因此而发生的间接或直接费用的统称。作业成本管理(ABCM),是以作业站别作为分摊成本的基础,在SMT工厂管理上可运用在报价决策、业务订单管理、工厂及产能规划、产品品质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乃至企业策略上,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即时有效的精确资讯,它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的动态反映,并对作业绩效和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在SMT代工厂如何进行生产作业成本的管控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树立以现场"作业"为核心的管理思想,把成本管理及计算深入到作业层面,通过对作业方法的具体分析与成本的精细化计量管理,将产品成本做到最省从而增加企业及工厂的效益。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作业成本的管控呢?笔者有以下具体措施。首先,须搞清楚SMT工厂作业成本的基本构成及特点,只有获得清晰的作业成本构成(Cost Composition),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生产作业成本的管控。其二,利用IE(Industrisal Engineering)作业手法,搞好作业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和作业方法研究(Method Research),通过实施作业及工艺的最省经济原则,优化生产工艺及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其三,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着手,本着"最适合的才是最经济的"的原则,着力消除"不增值作业"(Non-Value Added Activity),持续改善"增值作业"(Value Added Activity)。其四,打造一个高效、廉洁、群体奋斗的管理团队,竭力消除团队中的懈怠和浪费等不良因素,搞好团队协作实现最佳效益。为了实施SMT作业成本管控,须搞好生产作业链(Activity Chain)优化与价值链或称价值流(Value Stream Mapping)分析,掌握作业成本基本法则实现作业成本管理与控制。而降低成本(Cost down)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体实施时须本着专业的态度,注重细节从点滴做起。加强相关作业成本的管控,是SMT代工厂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稻盛和夫说,不管是任何行业,任何具体情况,只要在经营管理上下足工夫全力以赴,就完全有可能将利润率提升到10%以上。众多的SMT代工厂为了提高其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务必搞好作业成本的管控,只有通过严格控制生产作业成本、降低报价,才能令自家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令自已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杨根林[7](2012)在《EMS企业及SMT工厂搞好客户稽核的若干要素》文中认为电子制造服务(EMS)企业以及SMT工厂,如果不是从事自主品牌产品生产制造,而是以来料加工或定牌代工方式经营为主,则搞好客户稽核与开发无疑是业务接单及日常事务的重中之重。这些代工企业及工厂,通常是根据客户的产品概念、性能指标、技术参数、设计规格和制程工艺等要求,凭借自已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力,基于契约合同被授权代为制造产品。新客户的开发与现有客户的保有维护,是属于客户关系管理(CRM)的范畴,也是搞好客户稽核工作的目标,其业绩优劣直接关系到代工企业及工厂的兴亡成败。就如何搞好客户的稽核与开发,下面笔者愿与业界同仁就相关要素分享本司的经验。EMS企业中的SMT工厂作为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的重要环节,其综合能力对产品的核心部分即印制组装板(PCBA)的制造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毋庸置疑,SMT工厂是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工厂规模、工程能力、生产工艺、制程管制、质量管理等"综合能力",为原始品牌厂商(OBM)、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和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评审委托代工企业,必定考察事项或稽核的重点。因而,企业及工厂能否成为其指定的协约生产厂商(CMS),不仅需要良性的人脉关系互动,更离不开过硬的"软件"和"硬件"。软件是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人员素养、监管体系等;硬件是指工厂规模、设备能力、资金实力等。当前EMS企业及SMT的代工是很普遍的,而要搞好工厂有关客户的稽核与新客户的开发,首先必须清楚电子制造的主要经营形式及特点,并需要从客户关系方面和自身能力方面同时下功夫。为此须注意搞好以下三项工作:其一,通过SWOT分析法对客户与自身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通过它较为客观且准确地认清其优势、劣势、机会与危害的相关状况。其二,准备好简明扼要的EMS企业及SMT工厂梗概PPT演示文档(Presentation),力求在最短时间内(5-10分钟)向客户清楚而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其三,企业及工厂须重视并搞好"9S"活动管理,搞好客户关系管理(CRM)及生产合同的工艺评审(Process Review)。EMS企业及SMT工厂代工业务对手之间的竞争是剧烈的,为了争夺到更多的客户及市场份额,它们对上游客户无不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搞好企业及工厂的客户稽核(Customer Audit)与新客户开发,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另外对于SMT代工服务,搞好合同工艺评审是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要素之一。老实说,搞好EMS企业及SMT代工厂的客户稽核与开发,关键是须设法取得客户的认可与信任。

谭新政,褚俊[8](2012)在《商品售后服务管理与评价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第1章商品售后服务基础研究1.1企业服务概述1.1.1什么是服务1、服务的涵义现代市场中,服务一般是指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过程。这一阐述中涉及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它既可通过直接接触,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既包括非物质手段

严盖[9](2012)在《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一方面有关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排队难,·服务效率低,总体质量差的批评或投诉报道连连见诸各种媒体。以“排队现象”为代表的服务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从诸多商业银行的总体情况看,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适应成为影响其社会形象的突出问题,服务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软肋之一。另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监管力度加强,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本占用为主的外延型业务增长方式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改善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式增长,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选择。同时,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并考虑客户体验,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的相关理论与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特性与实际予以诠释和融合,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现实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标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而客观地研究服务管理问题,剖析导致服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并研究改进途径,对促进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提供路径选择和解决服务管理的问题提供现实操作指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提出问题—寻找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进行。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论文的第一部分,交代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服务管理的相关文献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商业银行服务的概述和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和服务管理理论,分析了服务和商业银行服务的特性,服务价值、服务收入和服务对象和载体,分析了支撑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重要理论:“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服务利润链、服务满意、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等。提出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阐述了有典型代表意义四类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架构体系,即以文化为核心、以客户接触为核心、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和以点线管理为核心的服务管理系统。同时,对服务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六章是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阐述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对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公司治理与约束、服务体制与机制等深层次原因及服务管理问题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第七、八、九章是论文的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了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SERVQOAL评价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等四个重要评估模型,运用排队模型模拟了降低客户排队等候时间,还从柜面服务和网上银行服务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客户体验的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从公司治理、管理战略、体制转型、流程梳理、服务管理、风险控制、渠道建设、服务创新和团队打造等方面提出再造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彻底解决服务管理问题的途径及措施。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前瞻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一是发现了森吉兹·哈克塞弗(Cengiz Haksever)服务价值模型的缺陷,对该模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服务收益和精神属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价值模型的设想;二是首次提出风险是服务的特性之一。三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进行探索,提出了服务价值创造、资源要素配置、内外冲突管理、服务风险控制、资源开发和目标偏差修正五大职能;四是将我国现有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总结划分为四类,即以文化为核心、以客户接触为核心、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和以点线管理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系统,丰富了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的内涵。(二)溯源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本文认为,服务管理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公司治理与约束、服务理念与战略、服务体制与机制等“顶层设计”和服务流程与控制、服务管理与质量、服务风险与收费、员工忠诚与素质、服务渠道与系统等诸多深层次因素有关,即: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公司治理和服务战略存在缺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突破了理论界对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还局限在对网点排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枝节和局部浅表层因素进行分析的格局。(三)战略性—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进行了创新。本文提出了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定服务战略等在内的服务管理再造的总体思路和途径。改进了当前解决服务管理问题在思路和途径上存在的总体层次低、缺乏战略性的不足。(四)系统性—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目前就国内现有服务管理的文献来看,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服务管理问题为之甚少。而本文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从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研究服务管理问题,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改进了以往对服务问题的研究,以枝节为主,以局部为多,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情况。同时,本文在研究中采取运用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引入客户体验进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对服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避免了就理论谈理论,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万晓文[10](2004)在《会计公共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已进入了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加入WTO,这一系列形势变化正不断推动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中,会计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作,已经和世人的经济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会计工作,人类社会就难以运转,更不用说持续发展了。”(阎达五,2002)“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会计加强对资金运动的核算和管理,也需要加强与资金运动相关的各方面会计关系的管理。会计工作作为联系社会组织与各方面会计公众经济利益的中心环节,社会组织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会计工作体现出来,它与组织内、外部会计公众之间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会计关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组织沟通、协调与组织内、外部会计公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充分发挥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代表社会组织密切与会计公众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维护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已经成了社会组织和会计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与各方面会计公众之间进行广泛地沟通、协调,就成了社会组织的必然选择,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人际交往来维系与各方面会计公众之间的关系已不能满足组织和公众的需要了。会计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离不开与组织内部会计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会计要处理好与投资者、债权人、客户、政府机关之间的关系,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也离不开会计公共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社会组织面临更加复杂化和国际化的会计关系,同样离不开会计公共关系理论的指导。 基于以上需要,作者在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深入地探讨。 会计公共关系的本质是会计公关人员及其机构为了赢得会计公众的支持和合作,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运用传播沟通会计信息、协调会计关系、塑造会计形象等职能而开展的一种会计管理活动。相对于其他专业管理活动来说,它具有货币性、复杂性、互利性、双向性、长远性、真实性、合法性等特点。 从历史演变看,会计公共关系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其它组织、政治、文化、科技、动因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科关系上看,会计公共关系是会计学与公共关系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同时它还吸纳了管理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会计公共关系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客体和手段所构成。会计公共关系主体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发出者和实施者,一般是指专设的会计公共关系人员及其机构。会计公共关系客体是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也称会计公众,包括一切与社会组织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公众,如投资者、债权人、客户、政府机关等。会计公共关系手段是联系会计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渠道,是社会组织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媒介,其中常用的专业手段主要有年度报告、股东会议、财务新闻发布会等。 开展会计公共关系活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公共关系规范。会计公共关系规范是指导、约束、保障和评价会计公共关系活动的规则和典范,一般分为会计公共关系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两部分。其中,会计公共关系法律规范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而会计公共关系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的压力来加以推行。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社会组织应选择采用适当的会计公共关系方法。会计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传播沟通会计信息、协调会计关系、塑造会计形象等。其中,传播沟通会计信息是基础,协调会计关系是关键,塑造会计形象是核心,三者协同作用,才能产生最佳的会计公关效果。 按照会计公众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归属关系不同,会计公共关系一般分为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和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是会计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主要包括与组织领导者、与相关职能部门、与职工群众以及会计系统内部的会计公共关系。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是会计公共关系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主要包括与投资者、与政府机关、与客户的会计公共关系。(关键词)会计公共关系会计公众传播沟通会计信息协调会计关系塑造会计形象

二、如何搞好客户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客户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目的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能力文献综述
        2.1.1 网络能力相关研究
        2.1.2 网络能力的内涵
        2.1.3 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
        2.1.4 网络能力构成维度
        2.1.5 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2 知识共享文献综述
        2.2.1 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2.2.2 知识共享内涵
        2.2.3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2.2.4 知识共享的维度
        2.2.5 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2.3 合作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2.3.1 合作创新的内涵
        2.3.2 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理论背景
    3.2 案例研究的方法概述
        3.2.1 案例研究的简述
        3.2.2 案例研究的原则
        3.2.3 案例研究的步骤
    3.3 方法论
        3.3.1 案例背景
        3.3.2 确定代表性案例
        3.3.3 数据收集
        3.3.4 数据分析方法
    3.4 案例企业简介
    3.5 案例分析
        3.5.1 四个企业案例分组:探索型和利用型合作创新网络
        3.5.2 网络能力:分类和水平测度
        3.5.3 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绩效
        3.5.4 结果讨论与命题提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
    4.1 网络能力的界定及维度
        4.1.1 网络愿景能力
        4.1.2 网络构建能力
        4.1.3 组合管理能力
        4.1.4 关系管理能力
    4.2 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解释
        4.2.1 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4.2.2 网络能力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路径分析
        4.2.3 概念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 网络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5.1.1 网络愿景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5.1.2 网络构建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5.1.3 组合管理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5.1.4 关系管理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5.2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5.2.1 网络愿景能力与知识共享
        5.2.2 网络构建能力与知识共享
        5.2.3 组合管理能力与知识共享
        5.2.4 关系管理能力与知识共享
        5.2.5 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绩效
        5.2.6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5.3 关系信任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5.3.1 关系信任的调节作用
        5.3.2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6.1 实证研究总体思路
    6.2 问卷设计
        6.2.1 问卷设计原则
        6.2.2 问卷设计过程
        6.2.3 问卷防偏措施
    6.3 研究变量度量
        6.3.1 自变量:网络能力
        6.3.2 中介变量:知识共享
        6.3.3 调节变量:关系信任与吸收能力
        6.3.4 因变量:合作创新绩效
        6.3.5 控制变量
    6.4 问卷的预调研
        6.4.1 预测试分析方法
        6.4.2 预调研数据收集
        6.4.3 预调研样本数据分析
        6.4.4 问卷定稿
    6.5 样本数据收集与样本简述
        6.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6.5.2 样本特征
    6.6 分析方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7.1.1 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7.1.2 网络能力
        7.1.3 知识共享
        7.1.4 关系信任
        7.1.5 吸收能力
        7.1.6 合作创新绩效
    7.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7.3 网络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分析
    7.4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分析
        7.4.1 网络能力与知识共享
        7.4.2 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7.4.3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7.5 关系信任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7.6 结果与讨论
        7.6.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7.6.2 网络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讨论
        7.6.3 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讨论
        7.6.4 关系信任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1.4.1 基本思路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2.1 网络安全与漏洞治理
        2.1.1 网络安全及其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2.1.2 漏洞治理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题
        2.1.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三种类型:“节点内”、“节点间”与“整体网络”
    2.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
        2.2.1 漏洞检测的技术方法困境
        2.2.2 漏洞治理的安全需求困境
        2.2.3 漏洞治理的投资激励困境
        2.2.4 漏洞治理的信息激励困境
        2.2.5 漏洞治理的政策制度困境
    2.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基本内涵
        2.3.2 “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2.3.3 “节点间”双边市场交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2.4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4.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2.4.2 政府治理最优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
        2.4.3 政府治理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
    3.1 微观市场主体网络漏洞平时防护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3.1.1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相关问题描述
        3.1.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3.1.3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3.1.4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绩效分析
    3.2 微观市场主体漏洞威胁应对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3.2.1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的相关问题描述
        3.2.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3.2.3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3.2.5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绩效分析
    3.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3.3.1 漏洞治理投资优化的探索
        3.3.2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分析
        3.3.3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
    4.1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经济学假设
        4.1.1 企业交易决策经济动力分析
        4.1.2 信号显示与网络漏洞甄别
        4.1.3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分析
    4.2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模型构建
        4.2.1 相关假设
        4.2.2 漏洞信息双交易市场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4.3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的市场交易机制
        4.3.1 网络漏洞信息的公开拍卖机制
        4.3.2 网络漏洞信息发布时间的策略优化
        4.3.3 网络漏洞补丁管理策略优化
    4.4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交易的安全信号显示机制探讨
        4.4.1 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分析
        4.4.2 安全信号显示价值分析
        4.4.3 安全信号的市场交易基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治理策略
    5.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职责
        5.1.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
        5.1.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职责
        5.1.3 网络安全的有效供给
    5.2 政府对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企业的产业支撑分析
        5.2.1 我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建设存在的短板
        5.2.2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投资博弈模型
        5.2.3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策略优化
    5.3 网络安全漏洞的政府治理
        5.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
        5.3.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损失的财政补贴
        5.3.3 政府对网络安全服务商的政策规制
        5.3.4 政府对网络漏洞信息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议
    6.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
        6.1.1 把握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形成机理
        6.1.2 警惕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负面价值
        6.1.3 夯实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实践基础
    6.2 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
        6.2.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法规
        6.2.2 创新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技术模式
        6.2.3 搭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产业联盟
    6.3 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
        6.3.1 加强网络企业安全评估
        6.3.2 落实网络安全行为管理
        6.3.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管理
    6.4 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
        6.4.1 搞好顶层设计,确保集中统一
        6.4.2 搞好职责分配,确保定位准确
        6.4.3 搞好军民融合,确保协同高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2.2 网点转型相关理论
        2.2.1 差异化战略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服务利润链模型
3 C银行网点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C银行简介及网点概况
        3.1.1 C银行简介
        3.1.2 C银行网点概况
    3.2 互联网金融对C银行网点业务的影响
    3.3 C银行网点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网点竞争力较差
        3.3.2 客户管理缺乏科学性
        3.3.3 网点集约化能力不足
        3.3.4 对长尾市场关注不够
        3.3.5 人力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3.4 C银行网点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模式单一,定位不准
        3.4.2 体制滞后,管理粗放
        3.4.3 人才缺乏,内驱不足
        3.4.4 信息系统建设较薄弱
    3.5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4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2 劣势分析
    4.3 机遇分析
    4.4 威胁分析
    4.5 SWOT分析矩阵
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策略
    5.1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目标和原则
        5.1.1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目标
        5.1.2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原则
    5.2 强化客户维护基础
        5.2.1 落实包户管理责任
        5.2.2 改进客户营销方式
    5.3 建立网点效能发挥机制
        5.3.1 网点的差异化管理
        5.3.2 突出考核评估价值
        5.3.3 构建网点服务标准
    5.4 持续抓好网点降本增效
        5.4.1 关注长尾客户市场
        5.4.2 构建产品评价体系
        5.4.3 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
    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5.1 设立网点综合化岗位
        5.5.2 建立合理的绩效体系
        5.5.3 形成科学的人才梯队
6 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的保障措施
    6.1 优化业务流程
    6.2 配套费用支持
    6.3 加强内部审计
    6.4 智能技术保障
7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1.2.2 国内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2.1 顾客价值理论
    2.2 客户细分理论
    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4 客户数据库理论
第三章 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3.1 LH公司现状分析
        3.1.1 LH公司简介
        3.1.2 LH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2 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存在客户信息孤岛
        3.2.2 客户没有细分
        3.2.3 客户关系管理不规范
        3.2.4 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
    3.3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缺乏客户信息共享意识和信息共享机制
        3.3.2 客户信息收集太粗浅,不具备客户细分条件
        3.3.3 管理方法陈旧,没有客户信息化管理系统
        3.3.4 营售理念落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体制不完善
    3.4 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3.4.1 转变经营理念
        3.4.2 构建立体经营架构
        3.4.3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
        3.4.4 进行客户细分
        3.4.5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第四章 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
    4.1 转变经营理念实施措施
    4.2 构建立体经营架构措施
    4.3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
        4.3.1 设计目的和主要内容
        4.3.2 客户基本信息
        4.3.3 客户业务及战略
        4.3.4 客户与LH公司的业务关系
        4.3.5 客户购买决策流程
        4.3.6 客户需求分析
        4.3.7 针对性营销策略及行动规划
    4.4 客户细分
        4.4.1 客户分类
        4.4.2 客户分级
        4.4.3 客户结构实时跟踪分析
    4.5 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4.5.2 加强部门沟通、多部门相互协作
        4.5.3 资金保证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期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1 有利于贯彻落实政治建军要求
        1.2.2 有利于提升基层管理质量水平
        1.2.3 有利于推动基层政治工作创新
        1.2.4 有利于丰富军队政工理论研究体系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军队政治工作
        1.3.2 军队基层建设
        1.3.3 绩效考核
        1.3.4 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1.5.1 主要工作
        1.5.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工作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
    2.1 我国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历史沿革及现状
        2.1.1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1.2 中国现当代的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1.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2.1.4 国内企业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
        2.1.5 当前国内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状况
    2.2 国外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研究
        2.2.1 近代欧洲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2.2 现代美国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2.3 日本企业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3 军队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
        2.3.1 我军绩效考核现状
        2.3.2 美军绩效考核及指标体系借鉴
        2.3.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
第三章 研究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1 绩效考核基本方法及应用
        3.1.1 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
        3.1.2 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3.1.3 360度考核法(360-degree feedback)
        3.1.4 其他绩效考核方法
    3.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绩效考核指标的主要类别
        3.2.2 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原则
        3.2.3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步骤
        3.2.4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方法
        3.2.5 绩效指标的定性与定量
        3.2.6 考核指标量化
        3.2.7 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章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索
    4.1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衡量指标
        4.1.1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目标指向
        4.1.2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维度选取
        4.1.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的定性定量
    4.2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2.1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
        4.2.2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核子指标体系
        4.2.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客体绩效考核子指标体系
        4.2.4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载体绩效考核子指标体系
    4.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4.3.1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
        4.3.2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的基本步骤
        4.3.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的结果评定
    4.4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成果应用
        4.4.1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在部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4.4.2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在推动部队基层全面建设上的应用
        4.4.3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在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上的应用
第五章 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点研究
    5.1 试点基本情况
        5.1.1 试点单位的选取
        5.1.2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5.2 试点意见的反馈
        5.2.1 试点的成效反映
        5.2.2 试点发现的问题
        5.2.3 官兵的意见建议
    5.3 指标体系的修改与完善
        5.3.1 增加指标
        5.3.2 完善标准
        5.3.3 调整定量
        5.3.4 明确要求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评情况调查问卷

(8)商品售后服务管理与评价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商品售后服务基础研究
    1.1 企业服务概述
        1.1.1 什么是服务
        1、服务的涵义
        2、服务的要素
        3、服务的特点
        4、服务价值的体现
        1.1.2 服务链的形成
        1、什么是服务链
        2、服务链的实质
        1.1.3企业内部服务
        1、内部服务重要性
        2、内部服务未受重视的原因
        3、创建良好的内部服务环境
        1.1.4企业外部服务
        1、售前服务
        2、售中服务
        3、售后服务
    1.2 售后服务是关键
        1.2.1 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包装服务
        2、送货服务
        3、安装服务
        4、商品的维修服务
        5、商品的退换服务
        6、技术培训服务
        7、备件供应服务
        8、加工改制服务
        1.2.2 售后服务的价值
        1、售后服务的经济学意义
        2、售后服务的市场竞争意义
        3、售后服务的文化传递意义
        4、售后服务的客户价值意义
        1.2.3 售后服务要有策略
        1、售后服务策略的含义
        2、自有售后服务策略
        3、外包售后服务策略
        1.2.4售后服务的方式
        1、流动或定点服务
        2、有偿或无偿服务
        3、线下或在线服务
    1.3 售后服务理念研究
        1.3.1 对服务理念的认识
        1.3.2 服务理念的提升
        1.3.3 售后服务的先进理念
        1、一站式服务
        2、管家式服务
        3、呼叫中心
        4、自助服务
        5、大服务理念
        1.3.4 服务业的售后服务
        1、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2、服务业中的售后服务问题
第2章 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研究
    2.1 售后服务体系模式
        2.1.1 基本模式
        2.1.2 外设机构模式
        2.1.3 战略合作伙伴模式
        2.1.4 混合与外包模式
        1、混合模式
        2、外包模式
    2.2售后服务文化建设
        2.2.1 服务文化氛围
        1、服务文化的含义
        2、服务文化的内容
        3、服务文化的功能
        2.2.2服务文化设计
        1、什么是服务文化设计
        2、服务文化设计的要求
        3、服务文化设计原则
        4、服务文化的建立、维护与提升
        2.2.3 服务文化建设
    2.3 售后服务管理机制
        2.3.1 服务创新机制
        1、服务创新的概念
        2、服务创新的目标
        3、服务创新的举措
        2.3.2 伦理约束机制
        1、什么是服务伦理?
        2、服务伦理的必要性
        3、服务伦理的原则
        2.3.3 服务期望机制
        1、服务期望的含义
        2、影响服务期望的因素
        3、客户服务期望的管理
        2.3.4服务监督机制
        1、服务监督的原则
        2、售后服务监督措施
        3、售后服务的考核
第3章 售后服务管理的职业化
    3.1 职业化需求
        3.1.1 售后服务职业化
        1、职业化的涵义
        2、职业化的要求
        3.1.2 售后服务管理职业化
        1、职业化的意义
        2、职业化的层次
        3、职业能力要求
        3.1.3 售后服务职业素养
        1、服务意识
        2、服务心态
        3、服务精神
        3.1.4 售后服务职业道德
        1、什么是职业道德
        2、售后服务职业道德规范
        3、售后服务职业道德修养
    3.2 售后服务岗位管理
        3.2.1 售后服务岗位设计
        1、什么是岗位设计
        2、岗位设计的一般原则
        3、售后服务岗位设置
        4、售后服务岗位规范化
        3.2.2 售后服务岗位聘用
        1、人员选聘策略
        2、人员聘用要求
        3.2.3售后服务岗位培训
        1、岗位培训内容
        2、岗位培训的类型
        3、设计培训计划
    3.3 售后服务团队管理
        3.3.1 售后服务团队
        1、售后服务中的团队
        2、售后服务团队的特点
        3、售后服务团队的作用
        3.3.2 团队的沟通
        1、什么是团队沟通
        2、团队沟通的模式
        3、团队沟通的影响因素
        3.3.3 沟通的目的
        3.3.4沟通的策略
        1、语言沟通策略
        2、非语言沟通策略
        3、引起注意的非语言策略
        4、沟通的技巧
    3.4 售后服务管理标准化
        3.4.1 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促进质量提升和客户满意度提升
        3、企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重要保障
        3.4.2服务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第4章 客户服务与关系维系
    4.1 服务失误与补救
        4.1.1 服务中的失误
        1、什么是服务失误
        2、服务失误的原因
        3、服务失误对客户的影响
        4.1.2 服务失误预防
        1、客户对服务失误的反应
        2、服务失误的预防
        4.1.3服务失误补救
        1、服务补救的重要性
        2、服务补救的理念
        3、补救的原则与方式
    4.2 客户投诉及处理
        4.2.1 客户投诉
        1、什么是客户投诉
        2、客户投诉的原因
        3、客户投诉时的心理
        4.2.2投诉的处理
        1、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和抱怨
        2、投诉处理答复与跟踪
    4.3客户关系的维系
        4.3.1 客户关系管理
        1、什么是客户关系管理
        2、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
        3、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4.3.2 关系维系的意义
        1、客户关系维系的必要性
        2、客户关系维系的作用
        4.3.3 维系之道
        1、财务奖励策略
        2、人际交往策略
        3、个性化服务策略
        4、客户发展联系策略
第5章 售后服务质量管理
    5.1 售后服务质量
        5.1.1 什么是服务质量
        1、服务质量的特点
        2、从客户角度的理解
        3、从企业角度理解
        5.1.2 售后服务质量评判
        1、服务质量绩效
        2、服务质量过程
        3、服务质量能力
        4、服务质量功能
        5.1.3 售后服务质量控制
        1、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的作用
        2、售后服务质量控制要素
        3、内部控制
        5.1.4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1、文化策略
        2、激励策略
        3、客户满意策略
        4、规范化策略
    5.2服务的监督与考核
        5.2.1 售后服务的监督
        5.2.2 售后服务的考核
第6章 售后服务满意度评价研究
    6.1 服务满意度理论概述
        6.1.1 满意度的概念与原理
        6.1.2 满意度评价的意义
        1、客户满意度调查的目的
        2、客户满意度调查的作用
        6.1.3满意度调查的关键
        1、对客户进行识别
        2、构建满意度指标体系
        3、调查结果的分析
    6.2 满意度调查方法综述
        6.2.1 针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
        1、以规范性检查代替满意度调查
        2、基于对质量感知的满意度调查
        6.2.2 注重问题诊断的满意度分析
        1、对客户不满意因素的分析
        2、对客户高满意度原因的分析
        3、服务差异化的满意度分析
        4、通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分析
        6.2.3 战略管理层面的满意度调查
        1、基于综合指数的满意度调查
        2、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满意度分析
        6.2.3满意度理论方法和改进
        1、面临的问题
        2、质量管理对满意度研究的改进意义
        3、满意度的保持需引入过程改进思想
        4、理论的融合与方法的创新
    6.3基于过程改进的满意度监控
        6.3.1 特点与创新
        6.3.2 体系架构描述
        6.3.3 服务信息模型
        6.3.4 分析与监控模型
        6.3.5过程改进的机理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售后服务评价研究概要
        7.1.1 国内研究情况
        7.1.2国外研究情况
    7.2售后服务的综合评价
        7.2.1 对售后服务体系的评价
        7.2.2 对商品本身的服务评价
        7.2.3 对客户服务的评价
结 束 语

(9)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及逻辑结构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尚待改进的地方
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服务管理领域国外文献综述
    2.2 服务管理领域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3. 商业银行服务概述
    3.1 服务的概念及特性
        3.1.1 服务的概念
        3.1.2 服务的特性
    3.2 商业银行服务概念及特性
        3.2.1 商业银行服务的概念
        3.2.2 商业银行服务的特性
    3.3 商业银行服务价值
        3.3.1 服务价值和银行服务价值的含义
        3.3.2 银行服务价值模型
        3.3.3 通过客户满意获取服务价值
    3.4 商业银行服务收入
        3.4.1 服务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3.4.2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特点分析
        3.4.3 国外大银行非利息收入特点分析
    3.5 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载体
        3.5.1 商业银行服务对象
        3.5.2 商业银行服务载体
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
    4.1 管理、服务管理与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概念
        4.1.1 管理的概念
        4.1.2 服务管理的概念
        4.1.3 银行服务管理的概念
    4.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体系框架
    4.3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职能
    4.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趋势
5 商业银行服务基本理论
    5.1 商业银行功能重新定位——“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服务中介”转变
    5.2 服务利润链理论
    5.3 服务满意理论
    5.4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理论
        5.4.1 “恶性”循环的原因
        5.4.2 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循环的平衡
        5.4.3 服务接触三元组合理论
6.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分析
    6.1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6.1.1 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撑不配套
        6.1.2 前台管理与后台管理不同步
        6.1.3 服务效率与顾客期望不平衡
        6.1.4 客户营销与售后服务不匹配
        6.1.5 管理模式与服务响应不协调
        6.1.6 业务创新与客户需求不契合
        6.1.7 服务形象与银行地位不相称
        6.1.8 管理能力与发展变化不搭配
        6.1.9 客户评价与财务模式不相融
    6.2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面临挑战分析
    6.3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6.3.1 关于公司治理与约束问题
        6.3.2 关于服务理念与战略问题
        6.3.3 关于服务体制与机制问题
        6.3.4 关于服务流程与控制问题
        6.3.5 关于服务管理与质量问题
        6.3.6 关于服务风险与收费问题
        6.3.7 关于员工忠诚与素质问题
        6.3.8 关于服务渠道与系统问题
    6.4 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影响分析
7. 服务管理模型及应用
    7.1 SERVQUAL评价模型
        7.1.1 SERVQOAL评价模型的五个维度
        7.1.2 SERVQUAL评价模型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7.2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7.2.1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7.2.2 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7.3 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
        7.3.1 模型概述及对银行服务质量差距的分析
        7.3.2 缩小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
    7.4 用排队模型模拟降低客户等候时间
8.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实证分析
    8.1 商业银行柜面客户服务体验实证分析
        8.1.1 体验目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8.1.2 体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体验实证分析
        8.2.1 体验目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8.2.2 体验数据设计与分析
    8.3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体验总体情况的分析结论
    8.4 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体验带来的启示
9. 再造商业银行服务管理的思考
    9.1 以构建环境为目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
    9.2 以培植文化为先导,全面建立服务战略
    9.3 以体制转型为载体,奋力打造服务“肌体”
    9.4 以完善体系为基础,不断深化服务管理
    9.5 以客户需求为依托,努力推进服务创新
    9.6 以高效可靠为标准,科学再造服务流程
    9.7 以提高认识为前提,有效控制服务风险
    9.8 以优化调整为抓手,着力完善服务渠道
    9.9 以人本管理为核心,打造一流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会计公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二、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的意义
    三、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现状综述
    四、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的方法
    五、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六、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章 会计公共关系的性质
    一、公共关系的本质
    二、会计公共关系的本质
    三、会计公共关系的特点
    四、会计公共关系的职能
    五、会计公共关系的学科审视
第二章 会计公共关系的方位
    一、会计公共关系的历史方位
    二、会计公共关系的学科方位
第三章 会计公共关系主体
    一、会计公共关系主体的性质
    二、会计公共关系机构
    三、会计公共关系人员
第四章 会计公共关系客体
    一、会计公共关系客体的涵义
    二、会计公共关系客体的分类
第五章 会计公共关系手段
    一、会计公共关系手段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年度报告
    三、股东会议
    四、财务新闻发布会
第六章 会计公共关系规范
    一、会计公共关系规范的意义
    二、会计公共关系法律规范
    三、会计公共关系职业道德规范
第七章 会计公共关系方法
    一、传播沟通会计信息
    二、协调会计关系
    三、塑造会计形象
第八章 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
    一、组织内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二、与组织领导者的会计公共关系
    三、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公共关系
    四、与职工群众的会计公共关系
    五、会计系统内部会计公共关系
第九章 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
    一、组织外部会计公共关系系统及其特征
    二、与投资者的会计公共关系
    三、与政府机关的会计公共关系
    四、与客户的会计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调查单位
科研活动表
后记

四、如何搞好客户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网络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何国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 张帆.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C银行网点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赵家慧. 苏州大学, 2019(03)
  • [4]LH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张文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新时期武警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 李健君.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试论如何搞好SMT代工厂的作业成本管控[A]. 杨根林. 2012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 [7]EMS企业及SMT工厂搞好客户稽核的若干要素[A]. 杨根林. 2012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 [8]商品售后服务管理与评价研究报告[J]. 谭新政,褚俊. 商品与质量, 2012(41)
  • [9]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 严盖.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10]会计公共关系研究[D]. 万晓文. 天津财经学院, 2004(04)

标签:;  ;  ;  ;  ;  

如何做好客户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