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摭谈论文_李中文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摭谈论文_李中文

李中文(蓬安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四川 蓬安 637800)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58-01

一、触动神经

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所谓触动神经,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实效,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把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二、巧妙设疑

无疑设疑。教《窦娥冤》一文,初读时,学生产生一种“一览无余”的错觉,教师提出:“有人认为窦娥的悲剧可以避免,你同意吗?”这一问犹如在一潭微波不现的静水里投下了一枚小石子,随即激起阵阵的涟漪—热烈的讨论。质疑法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人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

有疑设疑。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倨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的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者。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思维更深人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此两石可谓精彩之至,其“千层浪”也真是波翻浪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然,这石子不宜过重过大,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但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那还得有另外一番功夫。

三、点豹一斑

成功的教学往往是点“一叶”,而能使学生“知秋”之至,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点豹一斑,是指课堂问题设计,应通过“一斑”以引出“全豹”。《守财奴》一文,通过对抢夺梳妆匣这一情节的设疑,可引出作品的人物分析,从而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笔者这样设问:针对精美的梳妆匣,葛朗台、其妻子和女儿三人各想到什么?葛朗台想用刀撬匣夺金的行为可能产生什么后果?葛朗台是怎样一个人?一篇小说通过一处设疑,点示豹之一斑,顺势而下,牵动全文,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蹊径。

教《鸿门宴》一文,让学生从范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句的比较设疑中感悟其内涵的区别。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前句是范增召项庄,指示其舞剑,伺机击刘邦于坐时说的。时间副词“且”意味着:今日若不击杀刘邦,明天就会惨败在他的手下。主语“若属”意在正告项庄:成为阶下囚的,首先是你等部将。范围副词“皆”强调了到被俘那一天谁也跑不了。在此范增机智地用上了“激将法”,同时也表现出范增当时场急切焦灼的心理。后句是范增得知刘邦逃走,项王却无动于衷时说的,换上时间副“今”句意大变,败局已定,用不着将来了,主语改为“吾属”,意在正告项王:我们已是阶下囚了,包括你项羽在内,结合前句“竖子不足与谋”,可看出,范增是在之指桑骂槐,“吾属”句表现出范增此时万般无奈的沮丧和按捺不住的愤怒。一篇长长的课文,仅从两句子的比较提问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人物刻画的特点,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四、创设情境

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是一种艺术,所谓启而后发就是要学生抬起脚才可以摘到这个苹果。设问不论大小不拘形式,共同的特点是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宁鸿彬老师讲《七根火柴》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学生就有了“无名战士”、“火红的心”等标题,老师提问:那么,为什么本文要以“七根火柴”为题呢?当学生说出了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之类的答案时,老师又问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和火柴是什么关系—师生共同研读得出结论为“需火”。老师又问:课文描述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接触这一段,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结论是“献火”。卢进勇追赶部队和火柴是什么关系?——最后总结是“送火”。宁老师对《七根火柴》的问题设计是银钩垂钓,一线相穿,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问题难易适度,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坐冷板凳,每个小脑袋瓜里都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身心和作者和文中的人物交融在了一起,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受此启发,在教《最后一课》时,有老师放弃了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的旧模式,设计了“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人到了爱国这一主题上,从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而兴奋不已。

参考文献

1. 宁鸿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选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5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06

论文作者:李中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摭谈论文_李中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