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MRI影像诊断的分析论文_易礼海 付志刚 张光岩,杜艳英

易礼海 付志刚 张光岩 杜艳英

(佳木斯市中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要】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MRI影像诊断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68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诊断的特点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诊断之后该组患者中脑实质性囊虫病45例,脑室型囊虫病患者13例,脑膜型囊虫病患者9例,诊断的符合率为98.53%。结论:采用MRI影像诊断脑囊虫病符合率非常高,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囊虫病;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58-02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由于人体在接触到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各个组织器官所造成的疾病,主要通过误食含有猪肉绦虫虫卵的水源或者食物,虫卵在进入体内之后经消化液穿过长壁血管然后经血液循环散布在各个组织中且逐渐发育成囊虫的疾病。在所有的囊虫病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因此只有尽早的采用可靠的诊断措施确诊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7-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0.7)岁,其中脑膜型囊虫病患者9例,脑室型囊虫病患者13例,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6例。

1.2 设备和仪器

本次实验中所使用的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型号为NSMPO.35低场MR扫描仪。

1.3 诊断方法

选择使用头颅矩阵线圈,FS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简称FLAIR)序列,采用平扫和增强的方式行头颅轴位扫描,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各档位的调整即T1W1TR1 160ms,TE 22ms; T2W1 TR 4000ms,TE 144ms ;FLAIR TR3265ms,TE88ms,反转时间TI 1 600ms;层厚设置为8mm,矩阵为512*512,扎喷酸葡胺作为扫描诊断过程中的对比剂,剂量在0.1ml/kg,均行静脉团注注射方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2.结果

2.1 脑实质型囊虫病

经MRI诊断结果显示,该组患者中脑实质型囊虫病45例,实际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6例,检出的符合率为97.83%。该种囊虫病其囊腔的大小在2~8mm之间,平均囊腔为(4.6±0.3)mm,其T1WI显示的是低信号,T2WI显示的高信号,其影像详见图1所示;囊腔累及颈髓的患者2例,其影响结果详见图2所示,囊壁T1WI显示结果比较模糊,但是T2WI显示的结果为高信号,且在囊腔周围的组织中未发现有水肿的情况。

图1 脑实质型囊虫病的MRI扫描结果

扫描的过程中信号增强的早期其强化不明显,变性坏死时强化非常明显,主要呈现为不规则的环状的强化图像,退变死亡期头节消失,在囊腔周围能够明显的发现有水肿的情况,在后囊壁进行增强扫描时其呈现出较厚的环状强化,对于慢性期的囊虫病患者进行检查,均呈现为点状的钙化组织,T1WI信号和T2WI信号均低信号。

2.2脑室型囊虫病

该种类型的脑囊虫病主要的发病部位在第四脑室,主要的病症表现是脑室局部出现非对称性的变形或者扩大的情况,如图2所示。其囊肿的T1WI信号相对于脑脊液较高,其囊壁组织在扫描过程中呈现为环状强化的图像,一般的对于脑室型囊虫病患者而言大多数伴有梗阻性脑积水。本次实验中13例患者均诊断准确,其诊断的符合率为100%。

图2 脑室型脑囊虫病T2WI影像信号

2.3 脑膜型囊虫病

本次实验中采用MRI扫描诊断技术所诊断脑膜型囊虫病的患者为9例,诊断的准确率为100%,诊断的影像表现为患者的脑沟、脑池等出现不规则的增宽的情况,蛛网膜下隙发生扩大变形的情况,且其囊虫与脑室类的囊虫无异。

3.讨论

脑囊虫病是人误食含有猪肉绦虫卵的水源或者食物,从而导致其在颅内发育形成的一种囊虫疾病,在所有的囊虫病中脑囊虫疾病是最为严重的类型,其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且发病群体和年龄没有任何相关性。脑囊虫病的囊尾幼囊肿的形状大多是卵圆形,其直径在5mm左右,囊腔的内壁是幼虫发育的体壁,囊肿内还含有头节以及透明的液体。一般如果虫卵寄生在脑组织中那么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多发症,相应的如果虫卵寄生在脑室(常见为第四脑室)大多为单发性的。在对脑囊虫疾病的诊断时主要采用的是临床症状观察和MRI扫描等诊断的方法,该病的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头晕头痛、视力减弱等,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症状是多发性皮下结节,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癫痫症或者间歇性头疼的患者应该及时的进行MRI诊断,了解是否为脑囊虫病所致。

囊虫的病理变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活动期、退变死亡期和慢性期,在活动期进行核磁共振诊断,其脑室类的囊虫病诊断为最为准确,其囊腔的T1WI信号、T2WI信号均呈现为小圆形信号特征,囊肿内的有逗点状的T1信号和非常短的头节T2信号。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退变死亡期囊内的头节便会消失,虫体会发育肿大,相应的其周围组织也发生了病理性改变比如严重的水肿等;第三个阶段是慢性后者称之为虫体的死亡期钙化期,经MRI扫描其T1信号和T2信号均呈现为低信号,采用MRI扫描技术能够准确的将囊虫的寄生的部位、虫体的数量以及囊肿的大小直径均进行准确的检测出来,与此同时在治疗方案确定之后还可以对治疗的效果,比如病情的发展、归转等进行检测,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方案进行及时的纠正改进。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MRI扫描技术分别诊断出45例脑实质型囊虫病、13例脑室型囊虫病和9例脑膜型囊虫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8.53%。据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显示,MRI扫描技术在诊断脑囊虫病时的特异性为100%,由此可见在诊断脑囊虫病时采用MRI扫描技术,其诊断的准确率高,非常值得临床诊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永云.脑囊虫病MR诊断(附21例分析) [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25.

[2]袁忠武.脑囊虫病的MRI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3-84.

[3]朱华凤.MRI结合DWI诊断脑囊虫病103例临床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04):434-435.

论文作者:易礼海 付志刚 张光岩,杜艳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1

标签:;  ;  ;  ;  ;  ;  ;  ;  

脑囊虫病MRI影像诊断的分析论文_易礼海 付志刚 张光岩,杜艳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