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渗透到课堂中:道德课堂回归生活的一个范例_品德与社会论文

观念,渗透到课堂中:道德课堂回归生活的一个范例_品德与社会论文

理念,渗透在课堂里——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课堂论文,理念论文,在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是按照儿童生活的不同方面,即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任、有爱心的,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来构建的;《品德与社会》则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场域)来构建的,其内容包括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可见,无论前者或后者,它们都是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的。

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力求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认知与情感、头脑和心灵“完整”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发展智力的满足,而且更要去获得情感体验,享受心灵上、精神上的满足,并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

“课程是为了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为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因而,“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是它们的最主要的任务。

[案例1]《逛商场》教学片段

师:买东西的学问可多了,其中有些小常识也是我们应该知道并且记住的。(课件显示:别忘了拿发票。)你们知道这发票有什么作用吗?(有很多同学几乎是不假思索就举手了。)

生1:如果我要退货就必须有发票。

生2:如果我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凭发票去跟商店交涉。

生3:买了东西不称心,可以凭发票去商家调换。

……

师:我们再看第二条:“要先看保质期、生产日期。”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要有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稍后,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1:我妈妈的化妆品上面标有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生2:我每天喝的光明牛奶,上面好像也标有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生3:我上次感冒,爷爷给我喝的药上面好像也有生产日期。

生4:我家天天用的白猫洗洁精上也写着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不错,像食品、药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它们的质量保证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过了这个期限,就可能会因为变质而失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师:那你们会看保质期、生产日期吗?

(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的商品外包装袋,找一找上面有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学生个个认认真真地寻找,然后欣喜地互相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师:除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你们想想,我们买东西时,还得了解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讨论,并把我们的想法补充到书上去。(学生自由地交流讨论,之后举手发言。)

生1:还要看看商标,有些包装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根本不是同一种商品。

生2:要看看生产厂家和生产地址。

生3:还要仔细地看看产品的说明书。

生4:有的商品还要看它的防伪标记呢!

……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大家一定记住了,无论购买任何商品,我们都要这样认真、细致,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建立良好的商业秩序负责。

[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应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力求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宽阔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的关系,并引导儿童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和反思。这一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过程。它体现了课程向生活回归、向学生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回归的理念。

当然,我们应该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教学而言,只有引导儿童关注、体验和创造他自己的生活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生活的“主角”甚至是“导演”,鼓励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他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调整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发展权,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里,让儿童从不同情境下的人际互动中自主地去“发现”和理解知识。同时,因为教学从来就是一种沟通,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对话、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并使这种沟通保持着与真实的社会交往的一致性,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忽视了学校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儿童每天都在与教师、同伴、课程、教材、校园环境等的互相作用中构建自己的教育课程。新的课程既然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是为了儿童的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

[案例2]《我来试试看》教学片段

活动一:摘环真好玩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游戏好吗?请看!这是5个颜色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圆环,现在,它们被穿在了同一根线上。谁能够不拿下两边的环,就把中间的这个红环拿出来呢?(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还喊着:“让我试试。”老师邀请一些同学到讲台前尝试,同时板书课题。)

生1:(试了3次都没成功,老师和同学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继续尝试,第5次,终于成功了!他高兴得涨红了脸,跑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生2:(上台后,显然是吸取了前边那位同学的经验,三下五除二,他很快就成功了,当然是兴高采烈。)

师:(面对全班同学,很自然地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吗?现在,让我们来听这两位同学自己讲一讲。(老师采访了这两位同学,其中一个说:“一开始我摘不下来,心里很着急,后来老师和同学都鼓励我,我有了信心,不那么着急了,耐心地继续尝试,后来就成功了。”另一个说:“我看到前面的同学成功了,就增加了信心,后来我果然很快就摘下了中间那个红环。”)

师:大家听见了吧!刚才这两位同学成功的秘诀就是——满怀信心,敢于尝试,不怕困难。(板书:信心 成功)

活动二:有趣的小实验

师:大家喜欢做科学小实验吗?我这儿有一个高难度的小实验,敢不敢尝试一下?(科学小实验的过程是:借助大气的压力,用一张白纸托住倒置的满杯的水。老师做适当演示,并且讲清了实验要领。)

生:(怀着浓厚的兴趣,高兴地分小组去做实验。在动手尝试时,不时传来杯水下落、水花四溅发出的响声和同学们的惊呼声。有的小组中有同学成功了,兴奋得直嚷嚷。)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交流各自的内心体验,要特别注重邀请实验成功者发言。其中有个小朋友说:“一开始做这个实验时,老是失败。但是,我看到老师已经做成功了,我想我只要多做几次,就一定能做成功。我是反复地做了4次才成功的。”)

师:是呀!面对这么难的实验,只要我们满怀信心,看清要领,不怕困难,有勇气、肯坚持又肯动脑,失败了再做,谁都能成功。(板书:恒心 勇气 思考)

师:同学们还想玩这个游戏吗?(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想要再玩一回。)好吧!请大家参考刚才那些同学介绍的成功经验去做,我相信成功会属于每一个小组,属于每一个同学。

生:(实验又重新开始了,大家依然兴致勃勃,没有一个同学因为失败而放弃,很多同学在不断尝试后获得了成功。)

[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多向互动、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生活。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分享彼此的体验。这种分享不是由老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在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亲自体验的基础上才获得的。由于有了学生喜爱的活动,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师生共同的生活舞台。在有情有景的交际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机会被激活、被丰富、被提升,这样,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丰富、细腻、纯化,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有人说:“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确,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地在课堂上愉快而积极地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

上述案例中的“摘环”游戏,有学生尝试失败了,老师仍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们“再去试试看”;做科学小实验时,有学生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后,老师让他们再做。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巧妙的引领。老师不能只按预设的教案一步步机械地走下去,而要善于随时捕捉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生长点”,这样,课堂生活的意义将大大增强。教师应该当好“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善于组织活动,通过“扩大、化解”或“缩小、聚焦”的方式,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这种发展里生活。

“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既不是来自于神喻,也不是来自于人们凭空的臆想,他们是以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

[案例3]《待人要宽容》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都愿意做个宽容待人的人,但是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烦恼。当遇到矛盾和烦恼时该怎么办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由地互相谈一谈!(学生互相交流。)

师:我已经听到同学们谈了不少,那么,谁愿意对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时遇到的烦恼?现在就开始,不管是谁有烦恼,全班同学都来做他的“知心朋友”,帮他解决难题。(学生犹豫了片刻,纷纷举起手来。)

生1:(一脸无奈。)对于同学的无意过失我愿意宽容,可爸爸妈妈认为我这样做是要吃大亏的,他们说我软弱、无用……(有学生轻声说“是的”。)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这位同学的爸爸妈妈的观点吗?如果不赞同,那么,谁有什么办法能说服这位同学的爸爸妈妈吗?(学生纷纷举手,接着一个个发言。)

生2:(有些激动)我宽容别人,可他却不领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我,我是不是还要宽容下去呢?(有的学生说“不要”,有的学生说“要”。)

师:请同学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老师适时点出“欺负”一词,并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欺负、受到欺负该怎么办。)

生3:(瞅瞅老师,欲言又止。)老师,你们大人能对我们小孩儿宽容点吗?(很多学生一起看了看我,然后偷偷地笑了。)

师:谢谢你提的宝贵意见。我会在严格要求你们的基础上尽量宽容地对待你们,行吗?(学生微笑着点了点头。)

[思考]

我们注意到新教材的编写,是从某一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所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来安排内容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遭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踏进学校,开始经历陌生的生活、接触陌生的人;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则要经历学习上的分化,并且进一步感到规则的约束力;小学五年级的儿童开始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更多的困惑,有时会形成一些模糊的观点……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新教材虽然尽量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是任何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所提出的话题和所提供的范例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的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正像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最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教材的内容、观点肯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的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不同的想法相互交流碰撞,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有吸引力,才真正体现出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

标签:;  ;  

观念,渗透到课堂中:道德课堂回归生活的一个范例_品德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