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变迁关系探究论文_马金萍

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变迁关系探究论文_马金萍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从防夷、制夷转变成救亡图存,实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改造并致力于解决“中国未来该往何处的困境”,与此同时,急于在短时间内形成能够调动自身的政治—文化的社会设计,一时间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其最初反应必定是诸陈杂说,相竞而生。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传播媒介

前言: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也。” 梁启超再此虽特指的是学术思潮,但学界却公认这是对“思潮”的经典解释。笔者在本文中侧重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关系探讨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政治价值观的衰微

汉代以降,儒学作为官方显学一直被各封建王朝所倡导。清人入主华夏以后,大力提倡宋明理学,但与统治者期待相反的是清代的学者悲痛故国之亡,加之清代异族统治对汉族学者始终心存防备,在文化上大力钳制士人,清代学者为摆脱宋明理学,涌出了一批具有批判意识的学者。至近代,传统的儒家政治、社会、文化设计愈加成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桎梏。儒家作为封建社会基本社会一政治价值观和信仰,愈加失去被公信力。何以如此?其原因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权力”的世界里失落。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的潮流之中。以世界中心自居的“天朝”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改组朝廷机构,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至辛亥革命爆发,千年帝制终结,旧价值更是失去了为世人提供道德依托、约束世俗的支撑。

二、西方文化入侵与本土文化振兴

战争并不是只有军事力量的比较,文化因素也不能让人忽略。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本土文化,但是我们决不能消极地认为中国本土文化就要消亡。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善于吸纳非汉族文化的精髓,消化为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加之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暴力血腥的色彩,故当时的国人认为西方文化是西方殖民侵略的一种形式,所以当时部分国人想要振兴自己本土的文化从而抵御西方的“文化侵略”。本土思潮比如:佛教复兴思潮。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从而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复兴过程也显现出特异的民族色彩,在社会形成一股思潮。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民族文化的改变。

三、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更迭

社会思潮在近代能够汹涌离不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虽然在江浙地区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多处于稚嫩的幼芽状态,况且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还是以农业为生。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他们在开放口岸等地区进行投资设厂,中国的现代工商业在历史上崭露头角,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沿海与内地的反差逐渐拉开。西方人从多方面对沿海沿河地区进行渗透,甚至在其中发展出一种“河海文化”。 这种文化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局面,为配合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也随着变化,行政和社会管理方面也逐渐与西方的现代性接轨。思想上也打破了儒学的权威的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传统的社会人口阶级构成为士农工商,至近代社会出现了与“西洋”有关的新的社会阶层:买办。柯文曾描述这群条约知识分子,“最初的职责大多是帮助西方人处理文字工作,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新闻出版业,成为报人、作家。由此,那些未能以传统方式追求权力与社会影响的部分士大夫,找到了仕途以外实现自我的新方式”。 起初他们在中国主流的事物并无显著影响。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与西方的交流程度日益加深。买办的地位逐渐凸显,在国家和社会双层需要上逐渐获得一些事务的话语权。他们所提出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更加吻合,因而其思想也曾在一段时间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四、传播媒介的改变

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快速革新与提高。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区别于以往农业文明时期,报刊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媒体的一种载体,在记录时事等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报刊”在我国自古有之,但在古代是官府邸报的一种,区别于近代报刊。中国近代报刊发端于西方传教士,他们最先创办了一批中文报纸,以鸦片战争为结点,西方人在战争之前报纸传播的范围只在中国少数沿海地区,随着外国侵略者的不断入侵,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人逐渐获得了在中国传教、居住等特权,从此凭借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在华创办的报纸的事业又迅速开展了起来,并且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知识分子,开一代风气之先。“报刊”作为一种间接方式可以使大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西方。譬如《万国公报》就在传播西学做了莫大的贡献,而后,一些寄托改革、革命的政治活动者,也借助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维新派代表梁启超创办了《强学报》与《时务报》,宣传改良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更是如雨后春笋丛生不断涌现,甚至一些社会思潮就以某种刊物为其名称或代称。

结语:

凡“思”能成“潮”,成“潮”者皆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启发、作用。它们的出现是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寻找的一张张“中国药方”,其必然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在历史的长度虽远不及中国古代社会,但是这百余年历史的社会变迁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需要相应的“思想”进行支撑,当时的国人纷纷探索挽救国家、民族颓势的道路,用“匹夫”之躯,行天下之责。吾辈后人,应学先人。

参考文献

[1](清)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韬与晚清改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4]王云鹏.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4):34-37.

[5]侯晓林. 中国近代的进化论思潮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04-106.

[7]侯银厚,万华明,张应龙.进化论思潮及其在近代社会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3(10):71-74.

[8]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J].社会科学战线,2003(01):244-250.

[9]方晓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54-57.

[10]陈卫平.器道升替:中国近代进化论的历程[J].学术界,1997(01):18-24.

[11]高瑞泉.近代思潮与社会变迁──简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根源[J].天津社会科学,1995(06):42-46.

作者简介:马金萍(1994年6月—),女,汉族,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职称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论文作者:马金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变迁关系探究论文_马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