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源流之争_茶文化论文

世界茶文化源头之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论文,茶文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在饮茶。茶,集药用、饮用、观赏、静 性、导德诸种功能于一身,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得最完美的典范。在物质生活资 料 日益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速,人类身心健康日益受到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文化压迫 ,人类的忧虑感日益严重的今日,世界各国对茶文化的需求亦日益增加,人们对茶文化的认 识也日益深刻,茶文化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乡,中华民族是世界茶文化的首创者。多少个世纪以来,世界在一 定程度上就是根据茶文化来认识中国的。

这本来是全世界的共识。但是,一百多年前,西方学者企图利用印度对叶茶的发现,一笔 抹煞中国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事实。公元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826年,其职 员在接近中国边境的印度东北地区发现了大叶茶树,东印度公司即派英国学者布鲁斯(C·B ·Bruce)前往调查,调查报告证明此茶树是当地掸人从远东引种的。[1]但以萨缪·贝尔顿( Samuel Baildon)为代表的部分英印学者据此提出“茶叶原产印度”的说法,以装璜印度茶 叶的门面,抹煞中国在茶叶方面的功绩,从而达到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中国茶叶的目的。

萨缪·贝尔顿等人所据理由是中国境内没有发现野生大叶茶树(Assamic),于是得出结论说 ,世界茶叶仅有一种,即印度种,中国种多小叶而矮丛,正是印度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 所 致,甚至谎称印度茶叶在1200年前即已传入中国,云云。[2]

此说在世界茶学里,一度造成混乱,究其原因,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没有发现野生大茶 树。自从1953年发现了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茶树、1961年发现了勐 海县树龄1700年的巴达野生大茶树、1991年发现了树龄1000年的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这 三大茶树后,不仅彻底推翻了“印度唯一茶源说”,而且经中国茶学界和国际茶学界深刻、 系统的研究,确立了中国思茅、西双版纳地区为世界茶树起源中心的地位。

二、思茅与西双版纳为世界茶树原产地

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一个科学的命题,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证明。一方面, 是“有书为证”,即查考该国是否有早于别国的关于茶树及茶叶应用的古籍经典,这些古籍 经典不受后世人们政治观点的影响而变化,它们是该国发现、利用茶的文献档案。另一方面 ,是“拿出证据来”,即看该国是否有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古茶树,以事实胜雄辩。中国 在这两方面,都有充足的证据,兹引录于下。

《周礼·地官》载,阙内有“掌荼”之职(古代“荼”与“茶”字通)。

《诗经·邶风》中载有:“采荼薪樗”、“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等七处。

《尔雅·释木篇》载,物产有“槚,苦荼”。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晏子春秋》卷六载:“晏婴为齐国景公大臣时,仅食脱粟之饭,灸三戈,卵五枚,饮茗 菜,如此而已。”

《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

《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载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王褒《僮约》载云:“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谷 ,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地“园有芳蒻,香茗。”且云,西周初,巴蜀有茶 之栽培与茶业兴作,及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蜀志》中说:“山出好茶 。”《南忠志》云:“山出茶密”。

陆羽《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学经典,其载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 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李石《续博物志》卷七载云:“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元明清时,有关茶的记载更多,兹不一一列举。

“茶”字最早见于周代《尔雅》,其写法为二,一为“槚”,一为“荼”。《诗经》、《 楚辞》写作“荼”。《春秋》、《史记》、《汉志》诸书亦作“荼”。此外尚有“茗”、“”、“荈”、“蔎”、“菽”等写法,不胜枚举。直至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 卢仝撰《茶歌》,易“荼”为“茶”,沿用于今。这样,自3000年前的周初起,中国就已发 现茶、利用茶了。若据《茶经》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则中国人的用茶、饮茶 更要早到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去了。

实物的证据,自1953年至1991年之间,在云南南部发现了从野生型古茶树,经过渡型古茶 树,到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的巨大群落,并拥有中外茶学界公认的三大茶王树为其代表。这些 古茶树分布在云南省27个县内(核心区域为滇南),其中树高数米、数十米者有20余处,树干 直径在100厘米以上者有10余处。其主要分布如下:[3]

(一)野生型古茶树

巴达大茶树(勐海县)本山大茶树(凤庆县)

澜沧大茶树(澜沧县)曼宋大茶树(勐海县)

苏湖大茶树(勐海县)镇安老茶(龙陵县)

镇康大山茶(镇康县)金平大茶树(金平县)

涩茶(马关县) 广南野茶(广南县)

千家寨大茶树(镇沅县) 柳叶青大茶树(昌宁县)

腾冲野茶(腾冲县) 新村大茶树(云县)

双柏大茶树(双柏县)师宗大茶树(师宗县)

富源大茶树(富源县)楚雄大茶树(楚雄县)

南华大茶树(南华县)高树茶(昭通县)

镇雄大茶树(镇雄县)

(二)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大茶树(澜沧县)帕拍大茶树(沧源县)

(三)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南糯山大茶树(勐海县) 坝湾大茶树(保山市)

团田大茶树(腾冲县)元江茶树(元江县)

峨毛茶(新平县)镇安大茶树(龙陵县)

猴子寨大茶树(施甸县) 文家塘大茶树(腾冲县)

其中,三种树型的代表者,即世界闻名的三大茶树王是:野生型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 。树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乔木,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为32.12米,后因狂 风吹折,现树高为15.3米。树幅7.1米,基部最大干径95.5厘米,离地1.5米处分5个分枝, 其 中一个分枝直径达40厘米,叶色绿,有光泽。鳞片和芽叶无毛,芽叶黄绿微紫。花大,平均 花径5.5厘米,花柱5裂,子房多毛。据考证,树龄已有1700余年。

过渡型茶树王——邦崴大茶树。1991年发现,树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其地海拔1900米 ,乔木型,直立,树高11.8米,树幅8.2×9.0米,根颈处干径1.14米。最低分枝高70厘米, 叶片平均长13.3厘米,宽5.3厘米,叶长椭圆形,花冠较大,平均花径4.6×4.3厘米,果径 平均2.8×2.5厘米,果型扁圆或肾形,果皮绿色有紫色,外种皮上除有胚痕外,还有一个下 陷的圆痕,抗逆性强,适制红、绿茶。该树具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 培型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树龄估算在千年左右。

栽培型古茶树王——南糯山大茶树,1953年发现。树在勐海南糯山半坡寨,高5.9米,树幅 10米,树干直径1.38米,树龄约有800余年。[3] 以上文献、实物均证明,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中国人最早栽培和使用了茶这一植物,中国 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英印学者的论点纯然是错误的。

三、中国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成因

科学史证明,真理是在实验和辩论中确立的。中国茶学界在半个世纪以来迎接了英印学者 的挑战,并由此开展了大范围的科学考察和深入研究,从而把茶树原产地问题之争,深化为 中国茶学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大飞跃,对于茶树原产地理论系统、野生茶树和茶种驯化理论系 统、茶源的扩散传播理论系统、茶叶加工工艺、茶文化体系的完善等等问题,都作出了全面 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确立了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文化大国牢不可破 的地位。英、印学者据以提出“印度茶树原产地说”的印度所谓“野生茶树”,其实据布鲁 斯的报告已经说明并非野生茶树(此茶树是当地掸人从远东引种的),其种属当是与云南大叶 茶相似的家茶印度阿萨姆种。

中国据古籍记载是茶叶利用最早的国家,当然,利用早不等于其地就是茶树原产地,茶的 利用是文化发展的人文系统,而茶树原产地之是与否,则属物种分布的自然系统。但是,利 用与原产地有着联系,因为原产地所提供的野生茶树资源给利用者创造了利用的条件。茶树 原产地的产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有着自身的条件。首先,存在着地球史、地质史与古植 物学的条件。

据古地质学权威魏格纳的大陆飘移说,二亿五千万年前,地球分为两个大陆,即冈瓦纳大 陆板块与劳亚大陆板块,中间为海水所隔断。即地中海经过西南亚直达泰提斯海(今印支一 带),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在一个大陆板块上。

古植物学家把地球古植物化石归为两大群落,即劳亚北古大陆热带植物区系和冈瓦纳南古 大 陆寒带植物区系。我国处劳亚大陆板块,西南部原处于劳亚古北大陆之边缘,临近泰提斯海 。在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发生以前,地势平坦,浅海广布,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许多古生种子植物在这一带发生、滋长和繁衍。这一地质形态造成了第三纪山茶 等被子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的发源地,也是茶属植物的故乡。而当时的印度拉雅南坡 当时还是一片大海,没有陆地植物。

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到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被子植物大量发生,出现了花果,许多 山茶科近缘植物也在此繁生,这为茶树植物的孕育、形成创造了生存演化的条件。大约在5 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始新世,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北方变得干燥而寒冷 ,使不少喜温植物向南迁徙。到第四纪,现代植物种群皆已具备。

由于北半球发生了第四次冰川侵袭,中纬度消灭了喜热的第三纪区系植物种群,而云南地 域,尤其是云南南部很多地方未受到冰川的袭击。1980年结束的地质勘探证实,思茅、西双 版纳地区未受到上更新大理冰期的袭击。中更新世的两次冰期中,此两地区未遭全面袭击, 许多地方未发现冰川遗迹。因这一特殊环境,古老植物种群在此区内保留很多。而在澜沧江 中下游地区(今思茅、西双版纳一带),木莲、望天树、黄缅桂、龙脑香、苏铁、树蕨,以及 山茶科等古生植物反而繁生茂长,它们都是第四纪冰川的劫后幸存者。

据1979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所载,世界山茶科植物共23属749种,而中国 就有15属398种,占总数的54.5%,且多集中分布在云南(这亦即云南是植物王国的原因)。 其中山茶族种数共240个,我国就有210个,占总数的87.5%。在山茶族中,山茶属种共220个 , 我国就有190个,云南有55个,且独有种30个,茶树近缘物种之多,为世界之冠。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茶树共4个系37个种、3个变种,共40种,几乎全产于我国南部 、西部地区。其中云南最多,而又以滇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分布为最多,最广;这里有4 个系32个种、2个变种,共24种。这样的分布是中外任何一个地区所无法相比的。因此,这 一地区为世界茶树原产地,具有古地质学与古植物学的依据。

而印度之产茶区喜马拉雅山南坡,在山茶等高等被子植物大量发源于中国地域时,尚处于 大海汪洋之中,后因造山运动的陆出,才与中国连为一块,但不具备发生古老山茶高等植物 的条件,也不存在冰期毁灭与否的问题,自然不可能是茶树的发源地。其现在之所有茶树, 均是从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国滇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传播蔓延开去的。[4]

此外,地理气候的因素在生物进化史中的作用十分明显。滇南古生物地理气候可说是决定 茶树起源、演化与分布的首要条件。茶树一族特性是喜温、喜湿、喜酸、耐阴、怕硷,这是 其漫长的地质、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滇南地处低纬度高 原,由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之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脉,南北起伏,山岭交错, 以澜沧江、把边江、红河水系为主的江河纵横其间,峡谷平坝与高山峻岭,海拔高差悬殊, 温度垂直分布,差异甚大,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尤其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季 风影响,形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为18℃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2500毫米之间, 平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相对温度达70~90%。此一地区之气候特点是,具有海洋性气 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优点而无其缺点,气候温和,干湿季分明,少霜多雾,滇南南部甚至终年 无霜。这样的气候形成了摒避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帐幕,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树种,而且为茶树 起源、茶树种族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理想的气候生态环境。[5]

茶树种族对气温有着特殊要求,其喜温好湿,尤对气温变化甚为敏感。宜栽温度年均值在1 4 ℃—22℃之间,宜长温度在15℃—30℃之间。日均温度恒定在10℃时,茶芽开始发萌,随 温度上升,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速度最旺温度为17℃—25℃之间,小于10℃则处于休眠状态 。高温不利茶叶生长,35℃以上生长受抑,39℃—40℃则茶树受灼伤而死亡。思茅、西双版 纳地区年均温度在18℃—20℃之间,正是最宜温度地区。

茶树种族对土壤的化学与物理学性质亦有特殊要求,其性喜酸怕硷,故对土壤的酸硷性颇 为敏感。宜茶土壤的酸硷值在pH值4.0—6.5之间,以4.5—5.5最佳。思茅、西双版纳地区广 布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酸性紫色土等五类酸性宜茶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 最优土壤条件。[6]

除古地质学、古植物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撑外,滇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确定 为茶树原产地还有其事实的证据。前文我们已介绍过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 情况,而此三型的代表——野生型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过渡型茶树王邦崴大茶树和栽培型 古茶树王南糯山大茶树全部在这一地区内,其中,野生型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和栽培型古茶 树王南糯山大茶树在西双版纳地区勐海县,过渡型古茶树王邦崴大茶树在思茅地区澜沧县, 这些地区紧紧相联为一整体。此三型古茶树构成了野生——过渡——栽培,即原生——驯化 ——育成的完整环链。

除单株代表性古茶树外,此一地区还发现了巨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思茅地区农业报 》载,思茅地区的野生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海拔在1800— 2530米之间。80年代初期,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统计,野生茶树分布在普洱、墨江、 景谷、镇沅、景东、澜沧、孟连7个县,29处,面积约70000亩。最为集中的是镇沅县九甲乡 和平村千家寨,野生茶树分布在海拔2101—2600米之间的大、小吊水上方的大龙潭、平掌地 、硷水塘等7处原始森林中,属野生大茶树群落,面积约10000余亩。千家寨野生大茶树中最 大的一株,树龄估算约2600年,其树型为乔木,最低分枝1000厘米,树姿直立,树高18.5米 ,树幅16.35米,基部干围4.51米,基部干径1.435米。此树于1985年发现,是思茅地区最大 的野生大茶树。

除镇沅县外,有野生大茶树的地方还有景谷困庄大地、景东石大门、孟连腊福黑山、景谷 大水缸、澜沧老挝厂、景东驴打泥塘、普洱困卢山、普洱小高厂、普洱板凳山、景东李家寨 、景谷大黑龙塘、景东花山岩梁子等处。[7]野生古茶树密集度之高,当世无匹。世界植物 学权威威利斯(Willis)学说认为:“目前种属最多的地区,也就是那种植物的起源地区。” 我国著名山茶科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也持相同观点。[5]因此茶树原产地确定之位置是

中国云南南部的思茅、西双版纳地区。

标签:;  ;  ;  ;  

世界茶文化源流之争_茶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