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与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与研究

李雪梅[1]2017年在《当前课标下高中数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教育发展“十叁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课程目标有:“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更好地实现当前课标及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创造性的将有轨尝试学习和问题解决教学结合在一起。因此,当前课标下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否有效便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以及“有轨尝试目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问题,并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在当前课标情形下如何应用;其二,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应用时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其叁,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否有效?比如对高中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质疑批判的能力,数学成绩等方面有何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有轨尝试学习和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献资料,阐述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对“有轨尝试”、“问题”、“有轨尝试问题”、“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有轨尝试问题”、“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是本文中的新概念,基于前辈对有轨尝试和问题解决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对其进行了界定,将有轨尝试问题界定为问题以尝试学习提纲的形式在有轨尝试学习材料中体现出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步骤、有轨道、有层次的完成。将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界定为根据有轨尝试学习材料,将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尝试、独立探索、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轨道、有步骤地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确定水平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阐释了理论基础,包括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基于元认知理论的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基于当前课标理论的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第叁部分,对高中数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分析,提出了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并根据该模式给出了有轨尝试学习材料案例和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步骤: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探索有轨尝试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深入分析有轨尝试问题;教师启发指导,落实有轨尝试问题;练习反馈,课堂小结。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步骤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具体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有轨尝试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深入分析有轨尝试问题的策略;教师启发指导,落实有轨尝试问题的策略;练习反馈,课堂小结的策略。并选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出版社)B版必修二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第叁课时的有轨尝试学习材料和教学过程作为案例。第四部分,对高中数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便利选取山东师大附中幸福柳校区2016级高一年级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平均年龄、总人数相同。实验班采用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起点、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作业量等一致,并且学生全部正常上课,无缺勤等意外情况发生。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以确保两个班级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实验时间为半个学期,实验材料是有轨尝试学习材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出版社)B版必修二教材,测试材料是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卷和实验前后的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的分析是运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两个班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和Excel2010软件分别对两个班的问卷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否有效。第五部分,对高中数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及反思。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质疑批判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效果非常显着,因此,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有效的,符合当前课标中的要求。然后结合研究成果和教学反思,笔者对本研究提出了不足和教学展望。

李丹杨[2]2013年在《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习者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数学。数学学习的任务也不只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因此研究数学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就此项研究来说,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为:扩展研究的切入角度,丰富研究的手段,充实数学自主学习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意义为:分析自主学习教学的困惑,重塑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项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方法,以昆明市第二中学为例,进行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并辅之以质与量的研究。在量的方面的研究为:在昆明市第二中学不同教龄的男女教师间,开展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两项调查,对该校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和教师促进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的总体状况;对数学教师自主教学现状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了解该校数学教师自主教学观及教学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在质的方面的研究为:在昆明市第二中学进行课堂观察,参与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等教学活动,提取课堂样本,利用听课量表等工具对该校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组织与策略分析。经过研究的发现,在此模式下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快,其数学的课堂气氛与传统课堂相比更为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得以增强,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智清[3]2017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所谓翻转课堂教学就是,指重新调整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学前置,教师的教后置。在课前,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根据其自身情况自主学习,建构出属于学生自己能内化的知识;在课上,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甚至做到针对学生的问题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从而获得更深地理解。本研究主要是在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理论的支撑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五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先通过查找并研读文献后寻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低成本的、可移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实施实证研究,再对受试者针对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叁个维度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后,随机选取部分学生对有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进行访谈。通过本次教学实验研究后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翻转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翻转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叁,翻转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第四,翻转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成绩;第五,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显着性差异。这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相关教育专家和奋战在一线的教师的关注和研究,能继续实施后续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具可靠性、可行性的结论。

于清[4]2018年在《初中数学“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教学过程”强调“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并在“改革目标”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权利”,使得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本人将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习成绩来做为研究主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借鉴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阐述了“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运行办法及其作用。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该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了解学生对于该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和参与程度,以便准确把握不同时间段学生成绩波动的原因;并采用访谈法深入理解该教学模式的由来、使用办法、以及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本文采用实验法,选取沈阳某课改示范校,通过对比实验班与对比班第一次测试、第二次测试、第叁次测试、第四次测试的数学成绩,来验证“导-助-研-省”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性。最后得出以下结论:运用“导-助-研-省”教学模式,有助于班级整体数学成绩提升;运用“导-助-研-省”教学模式,有助于B等级学生和C等级学生数学成绩显着提升;运用“导-助-研-省”教学模式,有助于避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使各等级学生均呈正向发展。

闫东[5]2016年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着,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刘云[6]2016年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学生一直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那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把‘数学探究’等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该标准指导下编写而成的各套高中数学教科书,与传统数学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体例、结构、组织等方面有较大变革。尤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在教科书正文及附录中设计了众多的数学探究内容,为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这种在教科书中设计探究内容以顺应知识转型社会背景的教科书编写新方式,给习惯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教科书来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同样居于主导的地位。面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误解,所带来的用“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接受导学案上的数学知识”来替代“学生依据教科书设计进行知识探究”的错误做法,研究教师主体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围绕“高中数学教师是否会使用教科书中的这些探究内容?会如何使用这些探究内容?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应该如何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等问题,以教师为主要对象,兼涉学生,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可揭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来自实践和实证的考量。本研究将教科书视为课程的载体,亦为教学的工具,兼具课程文本和教学活动文本的双重身份,其本质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内容属性侧重的是教科书的编制取向、内容选取、内容编排与组织等方面的特征,关注的是教科书内容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属性则指向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本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本研究从探究内容的教学属性出发,借鉴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的叁维度架构,建构了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并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界定为:教师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本研究视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为微观领域内的课程实施,故而以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课程框架为理论基础,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及教师使用活动中对这些特点的践行,并探查了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具体而言,研究首先对课程文件、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进行综合研究,以构建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的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分析了人教版(必修和选修2系列)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在内容呈现和探究对象、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等侧面的编写特点。再次基于内容分析的结论,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教师使用探究内容时对这些特点的践行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在数据叁角检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样本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建议。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其一,探究内容文本分析框架由3个维度(探究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8个类目组成,包括:呈现探究内容的栏目、探究的对象、探究的主体、探究的组织、探究的技能、探究的水平、探究目标的类型和呈现。其中多数类目分为若干子类,如探究的对象分为陈述性知识探究、程序性知识探究、知识创造性应用探究和知识模仿性应用探究,而探究的水平则分为问题起始型、论据起始型、结论起始型和论证起始型。其二,文本分析发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在内容方面,教科书中设计了众多的探究内容,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章节正文中的思考、观察和探究小栏目,以及章节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实习作业大栏目;它们以引入数学新知识为主要意旨,72.4%的探究内容以数学知识的探究为对象(其中以陈述性知识居多,占58.7%,程序性知识仅占13.7%),余下27.6%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探究对象(其中创造性应用占11.8%,而模仿性应用则占15.8%)。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用书中对探究内容的指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2.2%的目标设计陈述及39.0%的探究内容教学建议陈述主体包括学生);强调应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究内容仅占18.1%,强调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来探究的仅占2.0%,明确标注多人探究的仅占4.2%,其余则未指出学生探究的组织方式;探究技能以基础技能为主(占总技能频次的84.1%),综合技能为辅(占总技能频次的15.9%),接近半数(48.0%)的探究内容训练的探究技能超过2种,在基础技能中推理、观察、比较最受重视,分别在50.1%、20.3%、18.1%的探究内容中需要使用,最不受关注的是控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和形成假设的探究技能,分别在0.6%,0.6%和1.5%的探究内容中受到使用;探究开放水平以结论起始型最多占81.5%,证据起始型次之占10.2%,论证起始型第叁占6.0%,问题起始型最少占2.0%。在教学目标方面,73.1%的探究内容教学指导中陈述了教学目标,其中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比例最大,占到57.8%,陈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例次之,比例为26.1%,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相对最少,占到了13.3%;探究内容目标在陈述时以内部过程为主,占52.7%;其次是既不陈述内部过程也不陈述外显行为的,占10.0%,仅陈述外显行为的排第叁,占6.4%,余下的则为既陈述内部过程也陈述外显行为的,占4.0%。其叁,样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如下特点:探究内容的选择与改编方面,正文中的探究内容选用比例较高,观察课例中89.6%的探究任务得到了选用,问卷调查中64.8%的样本教师反映选用了教科书中多数探究内容,相对而言附录中的探究内容选用较少;教师较少对探究内容进行改编,观察课例中58.0%的探究任务未经过教师的任何改编,且教师的改编往往弱化了课堂上的学生探究(占58.6%),教师访谈中有5人改编弱化学生探究,有2人改编加强了学生探究。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执行方面,学生主体性地位获得了一定体现,问卷调查中仅5.8%的教师喜欢选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其余94.2%的教师倾向于给予学生一定探究机会,课堂观察中比例相当;教师倾向于师问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问卷调查中84.7%的教师喜欢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课堂观察中这个比例为81.5%;学生更多运用基础探究技能来进行探究,问卷调查中教师选择让学生提问创造的比例最小,课堂观察中则综合技能使用频次仅占到9.8%;探究开放水平维度的考察则发现,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小,课堂观察中探究任务的平均开放水平为2.23。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凸显方面,接受访谈的9位教师,叙述了自己在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有7位(77.8%)谈及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有4位(44.4%)谈及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另有5位(55.6%)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其四,样本教师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学生、教科书、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自身方面,65.6%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编写意图是提供师生开展探究教学的素材,但仅52.4%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探究任务应由学生来完成;72.4%的教师认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且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内容属性与教学属性的认同均值超过对配套资源的认同均值;处于5个探究内容关注阶段(信息、个人化、管理、结果、合作)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9.8%、77.3%、58.0%、73.3%、86.5%,表明教师主要关注探究内容对自身带来的影响,探究内容使用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与其他教师就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合作等叁个方面;另外教师的个体能力水平和经验亦会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带来一定影响。学生方面,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兴趣分别有71.1%、64.2%、61.1%的教师认同会对其探究内容使用带来影响,另有81.3%的教师反映班级人数太大,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实施。教科书方面,探究内容对考试的重要性、探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求、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探究内容的难度、探究内容的启发性与必要性、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探究内容的可操作性等均会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带来影响。学校环境方面教学时间紧、硬件条件缺乏、教学以知识为取向而非能力为本位及政策制度层面的文化如是否提供给探究内容使用有利政策和教研制度支持等,亦是制约探究内容使用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方面,对探究内容使用的影响则来自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文化传统、实用主义的功利文化环境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传承。其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内在提升、教科书编制、学校环境改善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等四个侧面提出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教师提升策略方面,对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教师应依据探究主线来取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流畅性”来增加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明确性”来改编探究内容、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探究内容;对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教科书使用观、从数学本质和数学探究的特征以及数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出发来引导探究、正确认识数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性、并分清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的角色地位;对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呈现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应通过广泛调研来确定并明确指出探究内容编制的目的,并正视不同教科书位置中探究内容编制目的的差异;探究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价值性、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层次性、文化性等原则;探究内容的呈现则应遵循集中性、完整性、问题性、阶梯性、阅读性、指导性等原则。学校层面应转变仅围绕高考的教学取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关注探究内容使用。社会文化层面则应做到全面认识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家长和社会大众切勿给予学校教育过多外部干涉、高考命题应转向关注问题解决能力。论文分为8章,绪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首次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编写特点和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题新;2)研究着眼于教科书的教学属性,将高中数学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探究内容教学设计意图的实施活动,从探究内容的选取、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和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叁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探查,研究的视角新;3)研究采用TIMSS课程框架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证实了其对探究内容使用这一微观课程实施领域的解释力,亦发现了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因素对教科书使用及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的交互性,揭示了教科书使用是一复杂的教育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结论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研究仅涉及TIMSS课程框架中叁个层面课程中的两个——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且仅关注教师主体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未能够揭示探究内容使用的效果;2)研究采取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原始资料非常庞杂,掌握不易,故不排除数据分析时忽略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意义”,而只作了片面推断的可能性;3)研究受取样局限,故而更追求理解性和建设性的结论,而缺少一般量化研究的确定性、普遍性和推广性。

尹志雄[7]2011年在《高中数学“四导一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经指出: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才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当前,终身学习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方向。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激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思考、发现,通过合作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只有有了“做”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课程标准》中的各项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今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探索符合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在分析当前社会变革背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和高中生自主学习特点,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构建了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有效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数学“四导一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例,较为系统地对“四导一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主要教学环节和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四导一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评价理论、反思教学理论等。其基本特征为“自主学习、探究质疑、展示点评、评价反思”,由“导学”、“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等五个主要教学环节组成。“导学”、“导练’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导议”、“导疑”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评价”是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调控。实践研究表明,“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学习方法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并有效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使教学工作理性回归。“四导一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易于操作的教学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推动了自主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当然,本教学模式如何在不同层次学生基础的学校推广?如何使该教学模式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进行渗透、融合?如何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时空进行推广?等等这些问题,也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毕渔民[8]2016年在《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修养,已经写进了我国初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表明:数学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数学素养高,而且仅靠教师讲授教学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但是,数学素养高,一定会使数学考试成绩高成为大概率事件。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有关数学素养的研究文献,一般集中在数学素养内涵框架研究上。学生数学素养是如何提高的?应该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应该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策略来实施?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文献中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论证法等研究方法,经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初中、高中学生的实地调查进行观察研究,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获得观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情况的基本估计为:数学活动开展得不平衡,“数学阅读、自学”、“述说数学”表现不足,需要可操作的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加强。(2)利用教育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概念,定义“随机游走”,以其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有限离散时段教学过程,建立了随机数学模型,经过论证得到结论:学生“完全自主数学探究活动”对发展“数学素养”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对培养“数学素养”是不可少的因素;利用概率论中“布朗运动”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连续时间段的教学过程,建立了学生“探究活动”和教师“数学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的随机数学模型,推理出结论:通过运用“数学讲授”与“数学活动”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达到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功能。(3)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结构理论为指导,应用“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可以将“数学讲授”相结合的数学活动具体化,构建了由“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种数学活动组成的“五环综合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第3章、第6章中阐明和论述了这种综合教学模式的分项数学活动的内涵、整体综合数学活动的逻辑结构、运行方式、运行策略。构建的综合教学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自学基础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数学基础课,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体实施策略不同。(4)依据数学素养内涵叁维框架结构,运用“关键因素—路径分析”法,通过“文献分析”及“文献分析—统计推断”进行类比,对于实施“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于数学素养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通过此“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将教师的“数学讲授”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证“数学成绩”提高,且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5)选定系统学的上位学科辩证哲学中“对立统一”原理为“公理”,运用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推得:“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项数学活动构成的子系统的相互促进、相互限制关系图,恰好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生克”关系图的结构相同。这样一来,本教学模式可以使相互“促进”作用与相互“限制”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形成动态和谐的教师“数学讲授”与学生“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6)通过最近四年中,由资深教师使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行反复实践反复思考,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的具体“教学策略”。对于在初中、高中、大学生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应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分别构建了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用该教学模式时的参考。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并无固定教学方法,也无固定教学模式,正所谓“法无定法”。教师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凡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都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应该是其中一种。

徐景平[9]2007年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且也是对教育的一种挑战,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我们的学科教学实践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学科课程改革的难点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对各类学科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问题是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整合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摸索信息技术下适合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对学科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教学的影响,同时对数学课程的特点及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它们对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并就这些原理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作了一些扼要的说明。最后阐述了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与应用。第叁部分:为了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的基本现情况,我通过对一些高中学校的信息设备配备情况、数学教师使用信息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对结果和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探讨了如何结合教育学一些基本原理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开始部分简短地介绍了案例研究的价值、目的和任务,之后具体分析了几种适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陈述了具体实施过程,最后从教学设计、探究活动、反馈反思、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结尾部分对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反思,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和不足。并指出了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要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因此,对于本课题所提及的一些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摸索、改进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庞敬文[10]2016年在《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环境伴随着学与教活动的发生而出现,构建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发展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叁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定位于个性化学习服务层,是“叁通工程”建设的目标终点,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形态,个人学习空间是对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学习新诉求的回应,特别是针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的个人学习空间,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本文对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与应用展开研究。论文采用“研究基础—构建模型—功能设计—基于学科构建—应用与分析的研究思路,首先对个人学习空间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析了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并对个人学习空间的需求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叁个视角:教育的视角、学习的视角、技术的视角提出了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依据模型构建了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模块,并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然后提出了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设计了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最后分析了个人学习空间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2.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理论的研究要点以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探析了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对价值与价值取向理论进行了解析,从叁个视角出发:教育视角、学习视角、技术视角的价值取向来对个人学习空间的价值进行了探析,在教育视角中关注了人才的培养、分析了适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视角中,个人学习空间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的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在技术的视角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一个智能交互的学习环境,支持有效的知识管理,助力基于课程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动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运用。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构建模型提供了设计依据和设计目标。4.对个人学习空间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制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信效度的分析,对调查数据从六个角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包含:基本信息概述、基本信息素养、个性化学习(教学)现状、课堂中运用学习空间现状、课后运用学习空间现状以及个人学习空间需求现状,得出了学习空间应用现状分析与个人学习空间功能需求分析。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构建模型提供了现实依据。5.依据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分析与价值定位以及需求调查分析,从教育的视角、学习的视角和技术的视角提出了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STLT模型,并依据模型设计了个人学习空间功能模块,包含了目标层、功能层、干预层、服务层,并对个人学习空间功能进行了设计,对个人学习门户、学习管理、学习评价叁大功能模块展开了具体的设计,对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给予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过程。为后续构建基于初中数学个人学习空间提供了设计依据。6.研究初中数学学科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分析了数学学科的本体知识类型,对初中数学学科在个人学习空间的应用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数学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为后续个人学习空间的应用分析提供依据。7.初中数学学科的个人学习空间进行应用研究,设计案例并应用分析,收集数据进行效果分析。研究表明,个人学习空间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应用实践表明个人学习空间具有较高的可用性,能有效的在初中数学学科运用,从而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当前课标下高中数学有轨尝试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李雪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 昆明市第二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研究[D]. 李丹杨.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智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4]. 初中数学“导—助—研—省”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于清.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5].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

[6].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D]. 刘云. 西南大学. 2016

[7]. 高中数学“四导一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尹志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D]. 毕渔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9].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及案例研究[D]. 徐景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 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D]. 庞敬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