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_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_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经济区论文,中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12-0020-03

长江中游西起湖北宜昌,东至江西湖口,主要有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区。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大武汉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一、中部凹陷:长江中游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尴尬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地区相比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与西部地区相比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因此面临着“中部凹陷”的问题。到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以比长江三角洲大80%的国土面积、只少不到8%的人口,创造的GDP却只及其38.23%。从三次产业来讲.前者农业增加值与后者相差近8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只占到1/3左右。这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同时,长江中游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东部地区的59.59%,略好于其他指标,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19.16%,利用外资仅占12.95%,特别是外贸出口仅占5.04%,这说明了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尚不到位,经济效益不理想,经济外向度较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差。

与1995年相比,长江中游土地面积占比减少了1.13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浙江、上海沿海滩涂扩大所致;在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情况下,长江中游人口占比却增加了1.51个百分点,这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还需加强;GDP占比提高了1.76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占比增加了3.44个百分点;但人均GDP占比几乎处于原封不动的位置,绝对差距甚至从7161元扩大到13554元。令人吃惊的是,在三次产业中,差距最大的不是非农产业而是第一产业,中游占比6年间减少了6.81个百分点,差距越拉越大。这可能说明了,越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越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长江三角洲之所以发展较快,与上海发挥引擎作用是分不开的。之所以会出现中部凹陷的问题,除了各省的自身原因外,还与国家沿海、沿江两大战略的实施尚未惠及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内地最大城市武汉)有很大关系,致使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建国以来,一直到80年代前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但1985年被沈阳超过,1988年被广州超过,居第6位。在此之后,又连续被东部一些后起城市超过。纵观武汉市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武汉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武汉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布局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武汉的老工业企业转型慢,高新技术产业少,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弱,在整合经济、调整结构过程中难有作为。二是除了80年代中后期,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这反映了武汉的产业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武汉的对外贸易对经济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三是与一些新兴城市和特区城市相比,武汉市未能充分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而充分吸引外资,外资对武汉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远远小于一些新兴城市。四是武汉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致使武汉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力量,竞争力不强。武汉的困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部地区共同的尴尬。

二、不甘沉沦:长江中游城市群(带)崛起的三个标志

鉴于中部凹陷的严峻问题,看到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迅速崛起,中部各省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城市群或经济带战略。这种城市群(带)崛起的标志有三:

一是武汉城市圈的建立。近年来,武汉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省内周边城市组建了“武汉城市圈”。这些周边城市都主动提出当好武汉市的“助手”或“后花园”,经济渐与武汉市融为一体。黄石、黄冈等市与武汉还签署过正式的经济合作协议。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的实施对于武汉产业结构的提升、资源的供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武汉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市圈的意义首先在于,城市圈内不同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深化会促进城市圈整体效率的提高,增强城市圈内企业或城市相对城市圈外的企业或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圈内的城市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可以改变原有的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和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现象,作为城市圈龙头的武汉市可以通过向周边城市输出传统产业来促进自身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武汉市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增强武汉企业竞争力。例如,武汉重工业可以通过整合鄂州、黄石的重工业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其次,城市圈内的城市可以通过良性循环实现共赢。武汉市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将有力地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得到辐射和带动的周边城市又是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服务圈”,它们反过来会促进武汉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的良性循环,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必将越来越强大。

二是长株潭一体化的提出,1997年3月,长株潭一体化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列上议事日程。并依托省计委成立了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临湘江呈“品”字型分布,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0年三市GDP完成1162亿元,增长10.6%,占全省GDP的31.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人均GDP为9386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5:42.7:43.8。2000年三市财政总收入为137.3亿元,增长8.4%,占全省的4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分别高出全省917元和687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9.8亿元,占全省的31.7%。进出口总额21.52亿美元,占全省的85.7%,其中出口额15.8亿美元,占全省的88.3%。长株潭三市产业务有特色,各具优势。长沙的高新技术、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等具有优势,而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三市的产业互补性较强。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和宣传力度的加大,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了国家的决策视野,亦引起了国家决策层和国际城市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是昌九工业走廊的兴起。根据国家开发开放长江沿岸地区的总体布置,依托京九铁路,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开放和建设的步伐,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已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南昌和九江地区最引人注目,把南昌建成强辐射、多功能、高科技的内陆开放城市,把九江建成长江中游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区位优势的开放城市,已成为全省的发展重点。江西省通过实施“重点带动,全面发展”的战略,把区位条件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南昌、九江两市,确立为全省优先发展,重点倾斜的区域重点,建立了“昌九工业走廊”。昌九工业走廊全长120多公里,建设面积达466平方公里,沿南昌至九江汽车专用公路和京九铁路九江至南昌段两侧展开布局,由银三角、金牛、桑海、星火、云山、共青、九江7个省级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组成,建有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电仪器、农产品深加工等生产基地。现在,昌九工业走廊不仅成为江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引进外资的主渠道,目前已有数千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此落户。

三、中部崛起:打造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五着棋

一是充分发挥武汉的引擎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化进程。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城市群,没有一个像上海、广州、北京那样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是导致三省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中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外流的重要原因。

在中部地区唯一具有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潜质的是武汉。武汉不只是湖北省的武汉,而且是全国的武汉。国内外对武汉的发展寄予厚望,美国世界发展联合会主席麦金利·康韦1998年在《未来学家》杂志上预测武汉将成为21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最近,联合国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报告中,武汉在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居第6位;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建立以武汉为核心的经济圈,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的呼声。武汉的科技教育实力尤为雄厚,令人称道。武汉是全国第三大科教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是走向灿烂明天的阶梯。

武汉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发挥在整个中部地区的引擎作用。武汉要以全球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武汉现代制造业,进一步增强大武汉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突破计划经济思维定势,坚持“市场主导、发挥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大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力度;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思维定势,抛弃一切从行政区划考虑取舍、进退的认识,实行长江中游地区各市之间一切可能的区域经济合作。

二是以武汉城市群为基础,构建湖北长江中游城市带。目前,“武汉城市群”范围偏于鄂东,要构建湖北长江中游经济带,就必须把宜昌、荆州包括进来。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武汉在全省经济中的引擎作用,而且将增强对整个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带动作用。

宜昌是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已相继建成,焦柳铁路贯穿南北,黄金水道沟通东西,随着沪蓉高速公路、“川气东输”和沿江铁路工程的陆续建成,其运输能力将成倍提高;宜昌水电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近期可开发2500万千瓦,每平方公里可开发水能资源1173.7千瓦,是全国平均值的28.79倍,是长江流域平均值的9.72倍,目前已开发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同时瞬矿资源富集,也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宜昌旅游资源丰厚,三峡风光享誉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市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的位次逐步提前,正在成为全省的副中心城市。随着三峡工程建成投产,届时宜昌的GDP将雄居第2位,必将成为全省第2大城市、沿江第5大城市。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胜利后,国家投入55亿多元巨资,实施荆江大堤和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加上今年6月长江三峡蓄水发电,荆州防洪保安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宜昌、荆州与原有的武汉城市群连成一体,有利于形成湖北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整体,有利于增长武汉这台发动机在长江经济区中的马力,从而带动湖南、江西两省城市群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

三是以长株潭一体化为突破口,建立湘东北城市群。湖南参与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设,在继续抓好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要以此为突破口,使岳阳、益阳和常德与长株潭整体推进,建立湘东北城市群,以与湖北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连成一片。岳阳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江西两省相邻,城市人口80万,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省会长沙。岳阳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城市。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四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的多元交汇点上,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特别是洞庭湖大桥的通车,构成了“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便捷交通网。益阳区位优越,水陆交通发达。319和207国道穿境而过,水路经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资沅澧水系。益阳是国家重要的粮、棉、鱼、猪商品生产基地。苎麻、食糖、茶叶、楠竹、芦苇产量均居湖南省第一,是全国著名的竹乡和鱼米之乡。益阳工业比较发达,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近年来是湖南工业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的东北端。北与湖北省荆州、宜昌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与益阳接壤。常德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城市,尤以卷烟、纺织印染、纺织机械、工程机械著名。这三个城市历史上就与武汉和江汉平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与长株潭一起构成湘东北城市群后,将与湖北长江中游城市带形成整体呼应的效果,迅速提高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

四是以南昌九江为中心建设赣北城市群。目前,江西在长江南岸和浙赣线以北地区正在形成以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的昌九景开放开发三角区。在参与长江中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江西省可以借此机遇构建以南昌九江为中心的赣北城市群。南昌市作为省会缄市、京九沿线最大的中心城市和综合性交通枢纽,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上。根据培育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应适当扩大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九江市位于长江和京九铁路交汇处,是沿江开放城市和江西对外的主要口岸,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区位条件极其优越,历来是赣北的中心城市,在江西省对外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江西省北部区域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加强与武汉经济区协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景德镇位于昌九景“金三角”经济区,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景德镇市是江西省一个重要现代化工业基地。尤其是陶瓷工业已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科研教育中心。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已形成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等一批新兴工业。

与鄂东城市群、湘东北城市群相比,赣北城市群实力较弱,尤其是其产业亟需加强内外的整合。如汽车工业,除了内部可考虑以江铃汽车、昌河实行资产重组,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外,还可考虑与武汉的汽车产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融合发展。再如石化工业,除了整合内部的九江石化、昌九化工,构建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外,还可考虑与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武汉石化、巴陵石化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五是三圈融合,促进长江中游经济一体化。有关专家指出,下一轮经济竞争,将从单一的城市竞争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群的竞争。因此,推进长江中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期,中西部结合的三省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使之成为带动中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完全可能的。长江中游地区要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走联合的道路,通过分工协作,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带。要实现长江中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就要推进三圈融合,从三个“一小时经济圈”变为一个“三小时经济圈”。鄂东城市群、湘东北城市群、赣北城市群目前基本上各自都属于“一小时经济圈”,三圈“鸡犬之声相闻”,完全可以融合为一个“三小时经济圈”,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都属于“三小时经济圈”。武汉与长沙、南昌之间都有高速公路通达,相互之间车程均在3小时左右。三省完全可以现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昌九工业走廊为基础,相向发展,互为犄角,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沙、南昌为支点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只有通过三圈融合,聚合与释放三省的能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部地区的品位,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  ;  

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_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