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算法”的尴尬现状及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初步算法”的尴尬现状及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算法初步》的尴尬处境及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处境论文,算法论文,对策论文,尴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背景及其教育价值

人类进入了21世纪,在这个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它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算法和算法思想也是信息时代对学生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新生代的一项基本数学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就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将算法列为数学教学内容,并明确指出:算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理论、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基础.

这一创新性变革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仅就其教育价值而言,算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算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算法通常强调的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因此又有利于学生整体地把握数学知识;同时算法内容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和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正是这块充满无限价值的新增内容,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处境却异常尴尬.

二、《算法初步》的尴尬处境

1.不同版本教材的算法语言不尽相同

虽然《课程标准》强调,在算法的教学中,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过程,不要将此部分内容简单地上成算法语言课和程序设计课.但是北师大版教材在“信息技术应用”栏目介绍了一些具体程序,第3节《几种基本语句》以BASIC语言为例介绍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及大量实例.为了增强此节内容的趣味性,鼓励学生上机尝试,又不得不学习.而人教A版教材使用的是类BASIC语言,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使用的是Visual Basic(VB)语言.单就北师大版教材而言,部分符号也是混乱不堪.比如赋值符号,《数学3(必修)》教师用书第126页第9题的流程图之第一个处理框内:“i←0”,第130页第2题的第一个处理框内:“x:=a”,同一页第3题的第一个处理框内:“k=1”,同一本教参三种赋值符号并存,其混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再如广东省2008年和2009年的算法考题后都加上括号:“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写成‘←’或‘:=’”.

混乱的算法符号,对于其他省市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安徽省皖北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其他地区使用的均是人教版教材,这就使得第3节《几种基本语句》成了摆设,因为全省教材不统一,高考肯定不考.无形之中,算法内容的所谓教育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无从谈起.

2.信息技术老师和数学老师相互推诿

算法内容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计算机的,也是数学的.恰恰因为这一点,使得算法教学处境尴尬.信息技术老师说,算法是数学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节:“在数学课里,我们学习过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初步知识,学会了运用算法流程图来描述问题求解的过程.”数学老师则说,这一章内容信息技术老师都教过了,我们的任务是能读懂流程图.

本来算法的教学是信息技术老师侧重“算则”,数学老师侧重“算理”的,结果两科老师这么一推,学生亏大了.计算机课上比葫芦画瓢,热闹又低效,而数学课上算法内容所蕴含的深刻数学思想成了纸上谈兵之事,算法的思维模式也没能如期树立.

3.大部分数学教师的算法素养亟待提高

我们知道,《算法初步》里涉及简单的BASIC语言,对于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算法知识没有问题,但对于年长些的教师却是一种挑战.由于年龄偏大,思维模式固定等多种原因,造成他们对新增内容,尤其是算法内容有点排斥,再加上计算机知识的相对匮乏,他们虽然认真细致地研读了教材,也只是达到自己能看懂的地步.许多年长的老师反映,这块内容讲完了也就忘完了,下次还要再学.对于如何把“晦涩”的、“抽象”的内容转化为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如何让学生领会算法的思想精髓和优越性,却是一大难题.这也是数学老师把《算法初步》推给信息技术老师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我校许多老教师有的是让学生自学,有的是和年轻老师拼班上课,有的干脆直接推给计算机老师.但是长此以往却埋下深重的隐患,也大大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初衷.

总之,教师在算法教学中的表现不如其他内容,年轻教师不够自信,年长教师力不从心,对算法教学有畏惧心理,课堂上以课本为主,教学循规蹈矩,不敢随意拓展和发挥,课外辅导显得捉襟见肘.

4.《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算法的要求相互剥离

《课程标准》第24页对算法的要求是: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②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011年安徽省的《考试说明》对算法内容的要求则是: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对比发现,《考试说明》对“几种基本算法语句”的要求由《课程标准》的“理解”层次降格为“了解”层次,两者类似这种相互剥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第3节形同虚设,很少有老师用心教学,基本都是这样处理:“看看就行了,了解一下”,“不清楚的问信息技术老师”,“高考肯定不考,全省教材不统一,没法考.”甚至部分老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把第1节《算法的基本思想》也省掉,掐头去尾,直奔主题——第2节《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而对此内容的要求也仅仅是“能读懂框图”.

由此可见,对算法知识的评价方式显然影响到教师对算法教学的热情.教师对算法教学的态度势必给学生的算法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指导性而言,前者与后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尽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正在不断贴近《课程标准》,但两者若即若离,之间的距离依然很大,两者相互剥离的现状必须尽快整合,否则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也会阻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

三、教学建议与对策

1.有自主命题权的省份,最好要统一教材

“一纲多本”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各个版本对个别概念、定义的叙述,数学符号,部分内容顺序的编排,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的选择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势必影响高考试题的命制,也给全国将来走到一起交流学习的学生(教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不符合《课程标准》“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的基本理念.鉴于此,笔者建议高中教材最好统一(笔者倾向于人教A版教材).

2.《算法与程序设计》与《算法初步》能否同时学习

我们知道,《算法与程序设计》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此时学生哪里学过算法),而《算法初步》则编排在《数学3(必修)》里,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都是把《数学3(必修)》放在5本必修的最后,甚至一推再推,穿插在选修里学习.这样以后学习算法的两个“螺旋”之间的距离过大,极易在信息技术老师和数学老师间推来推去.所以笔者考虑,能否把《算法与程序设计》与《算法初步》同时开课,数学老师侧重算法思想的培养和算法模型的树立,即重“算理”;信息技术老师侧重算法语言的讲授和上机实验,即重“算则”.这样两种互补互助,协同发展,学生和老师肯定受益匪浅.

另外针对年长教师的现状,备课组可以加强集体研课,帮助老教师“脱盲”.我们老师首先要自己认真钻研,体会和感悟算法的可行性、明确性、有穷性、有效性和普遍性等数值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特点,感受算法的优越和精妙,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学习算法的思想方法,欣赏算法的简洁美.

3.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要到位而不越位

《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算法的教学中,不要忘了“初步”,“初步”意味着“浅”,有侧重点,应特别凸显实例的重要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由数学的算法到计算机使用的算法的过渡过程,从而说明算法的必要性,理解算法各个基本内容(结构、框图、语言等)的作用.重点是算法思想的渗透,算法思维模式的建构,经历运用自然语言、算法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注重算法和其他知识的联系与整合,而不能简单地处理成算法语言课或程序设计课.

4.坚持算法思想的渗透性和算法思维的长期性

算法思想的培养和算法思维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课程教材中,算法的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相对集中的《算法初步》;另一种是把算法思想渗透并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之中,许多丰富的层次递进的素材都渗透着算法的思想.如必修系列《数学1》中判断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数学2》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数学3》中根据输入数据,判断两组数据的相关性;《数学5》中数列求和的计算;选修系列《选修1-1》中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选修2-1》中用定积分求面积的计算;系列4中求逆矩阵的计算,用辗转相除法求解一次不定方程的计算等等.随着学生对算法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加深,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和热情势必进一步增强,使得算法思想成为一种潜意识.

标签:;  ;  

“初步算法”的尴尬现状及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