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宁波的实证分析_企业创新论文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宁波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论文,实证论文,工业企业论文,自主创新能力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09)01-0041-06

一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技术瓶颈成为制约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竞争的优势向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进一步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抓住机遇,切实加强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然而从现状看,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用,也正在不断朝自主创新的方向努力,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不知道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此依靠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正确把握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宁波工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二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相关文献表明,不同国家在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斯切尔和曼斯菲尔德从技术活动投入产出的角度,得出R&D投入是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最有代表性的基础指标之一:Ransley和Roges提出了从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OECD国家则将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产出等六个方面;苏越良、罗剑宏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出发,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用8个指标综合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马贞、陈强等则从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调研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划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设置了20个具体评价指标;曲世友进一步从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管理状况等方面,建立了更为细化的、用于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34个指标。

综观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创新能力的产出类指标、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由于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不确定性。上述这些指标体系对构建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提供了理论框架。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工业企业相互联系的投入、产出、销售三大环节出发,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可比性、互斥性、可行性的原则,构建了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一级指标,以创新倾向、R&D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为二级指标的三段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的难点之一是如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常采用简单的加权合成法,其主要缺陷是主观赋权。人为地给定指标权重一方面导致对某一个因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诱导企业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正提升,为此本文将采用客观的熵权法进行。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是对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熵值越大,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在信息论中,根据熵的性质,可以把多目标决策评价中各待评方案的固有信息和决策者主观判断的信息进行量化与综合,计算出各方案基于熵的相对优异性量化评价指数,从而依此作出对各方案的评价。由于熵值模型是根据各方案之间指标数据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权重的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因而具有客观赋权的特点。

(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为了揭示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浙江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来自于宁波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1.总体评价

综合评价指数表明(见表2),宁波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为相对较强能力层,主要分布在高技术行业,具体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其综合评价指数远高于其他行业,行业中大多企业基础较好,具有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创新能力较强;第二层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技术基础相对比较落后,资金积累不足,创新能力一般;第三层为低能力层,主要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农副食品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创新意识不浓,表现为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不足,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从企业所属类型看(表3),私营企业虽然在资金投入上不具优势,但由于其产权清晰,机制灵活,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强烈,重视人才,从而总体创新能力最强。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多为新型企业,具有资金、技术、观念上的优势,总体自主创新实力与能力居于第二。国有企业虽然基础条件较好,在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偏下状态。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联营公司创新能力较为接近,在所属类型企业中基本属于中等水平,而集体企业与股份合作企业的技术综合创新能力最差。

2.分类指标分析

(1)创新倾向。熵值评价结果表明,在所属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倾向指数较高,最能体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氛围的企业创新项目比重与专利申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行业创新倾向较弱,企业内拥有发明专利少的问题显得比较突出;所属企业类型中,私营、港、澳、台商投资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意识强烈,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居于中间,而国有、股份合作及联营企业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内缺乏创新的氛围。

(2)R&D能力。熵值评价结果表明,R&D能力较强的前五个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较弱的后五个行业分别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各类企业中,私营、外商投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R&D能力最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次之,股份、联营、集体企业最弱。

具体到各指标来看,企业中设置研发机构的比例较低,研发人员素质偏低,各行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研发人员比例大多低于0.5%,较高的医药制造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仅有1.71%、2.26%;专利是最能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通过专利的创造、占有、许可、转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从相关数据看,宁波企业虽然专利申请以及授权数较高,但其中发明专利比例严重偏低。如数据表明,在宁波即使专利获取能力最强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发明专利获取比例也仅为30.27%。

技术消化吸收费与技术引进总额之比反映了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的重视程度与能力。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此非常重视,用于技术的消化、吸收费用较高,如在韩国与日本,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分别为1∶5、1∶7。而在宁波,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达到了1∶3.22与1∶8.62,其他大多数行业都较低,许多甚至不足1∶0.1。这说明宁波规模以上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现象比较严重,二次创新能力非常缺乏,各行业总体研发能力较弱。

从企业所属类型看,无论是内资、外资,还是港澳台合资企业,属于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类型的企业,研发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港或澳、台资独资经营、合资经营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类公司专利获取能力较强,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分别占全市的38.03%、14.16%、13.78%、12.64%;在二次创新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相对比较重视,反映其重视程度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之比为1∶5.55,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基本在1∶0.1以下。

(3)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资源投入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比较薄弱的部分。熵值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宁波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偏低,极大地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各行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数比重相对较低,最高的医药制造业仅有6.785%,比重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分别只有3.84%、3.40%、3.11%、3.08%,其余的均在3%以下,相当一部分行业如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甚至不到0.5%,与同期发达国家企业10%以上的比重相比,差距很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0.35%,达到1%以上的只有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与家具制造业,最高的医药制造业也只有1.49%。由此可见,宁波企业的R&D经费与R&D人员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从非R&D投入强度看,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最高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为2.7%,排在第二与第三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分别只有0.78%与0.43%,其他行业均在0.35%以下;而在所有企业中,外商投资类企业的非R&D投入强度最高,为4.16%,其次是联营企业,为3.02%,而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三类企业的投入强度最低,均在0.8%以下。

第三,从新产品开发投入水平看,宁波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比较重视,科研经费总支出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比重普遍较高,大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强度都在60%以上,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最高,平均强度为77.89%,内资企业最低,平均强度为66.38%,而在内资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各类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强度较高,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投入强度平均不足50%。

(4)创新产出能力

综合来看,熵值评价结果表明,创新产出能力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与销售率较高,平均在25%以上,而较低的企业则主要属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新产品产值率与销售率平均不足4%;在不同企业中,私营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产出能力较强,而集体、国有、股份合作类企业产出能力较低,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出能力居于中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目前宁波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开展R&D活动的企业及企业办科研机构总量少,研发方向多注重短期利益,缺少长期的原始创新。即使是设立了R&D部门的企业,也普遍缺乏独立的R&D能力,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R&D活动的开展与科技活动的实施,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二是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成长。国际上一个定性研究的结论显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勉强维持;5%以上才有竞争力。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宁波工业企业,大多数属于“难以生存”之类。由于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难以独立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地吸收外部知识和技术,导致宁波市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非常缺乏,科技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合格人才,也没有形成适合高水平人才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致使研究与创新能力较弱,靠应用现有成果进行技术改造推出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较少,造成技术储备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多方面需求。

四是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现象比较严重,重复、分散引进现象严重,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并造成极大浪费。

五是企业缺乏产品核心竞争技术。宁波市专利申请数虽然在全国遥遥领先,但从授权专利结构来看,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了全市专利的90%以上,发明专利只占少数。以2004年的授权量而言,发明专利仅占授权总数的3.9%。企业的主导产品大多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并以价格低廉取胜,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 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作系统的综合考虑,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企业的主动努力,为此本论文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经营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没有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就没有企业的创新。目前,大多规模以上企业具有强烈的盈利欲望,但同时也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想。今后要把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经营者作为重点来抓,舍得投入,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级开展经营者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经营者自主创新意识和水平。同时必须加大对企业的宣传与学习力度,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强化“未来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意识,树立产品的“名、特、优、新”是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大法宝的观念,调动企业主动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自觉提高创新能力。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R&D投入

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

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用好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财政科研经费补助要以“雪中送炭”为主,少做“锦上添花”;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对补助项目要按照研发经费投入确定补助额度,努力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增强自主创新信心;对研发周期较长的自主创新项目,给予分阶段的研发补助;要发挥财政科研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着眼于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科研经费的投入。

(三)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二次创新能力

通过采取一定措施,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培育后发性技术优势上,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创新,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功效。

(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规划,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以避免从源头流失,同时做好重点人才的引进工作。其次,应当在一些科研水平高的院校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建设研发基地,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再次,努力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使研发人员能心无顾忌地去搞科学研究。最后就企业而言,应按战略规划的要求,加强具体人才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从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深化员工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五)重组研发机构,优化科研资源

目前虽然不少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大多机构研发能力低下。为此企业应对现有研发机构进行评估,并进行重组,以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在研发机构的设立上可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比如企业可以在其内部设立两个研发机构——研发部门与新产品开发中心。研发部门是建一个原创性的技术平台,由一批博士、硕士和行业高手进行原始创新,在这个战略平台上没有具体的研发任务,很宽松地跟踪世界前沿科学,做自己想做的事。新产品开发中心则是根据战略研发部门的原创性成果与市场结合,开发新产品。

(六)组建企业技术联盟

利用企业技术联盟,加强联盟信息交流,使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不同优势达到互补,集中力量克服技术瓶颈。

标签:;  ;  ;  ;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宁波的实证分析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