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趋势:1987/1990/1992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1987—1990—1992系列中国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投入产出论文,产业论文,系列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我国经济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效益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及时了解与把握产业信息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本文将利用国家统计局出版的1992年、1990年和1987年度的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工具,对中国产业经济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实证研究。

一、产业依存关系分析

1.产业直接依存关系分析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对这种依存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首先是对产业直接依存关系的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a[,ij]是反映两产业间依存关系最基础的系数。a[,ij]越大,说明两产业间的直接依存关系越密切。从总体水平看,除建筑业略有下降外,其余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上升趋势,而尤以其它服务部门上升最快。这一方面反映了各部门之间依存关系的增强,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其它服务部门和其余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增强。从各部门内的a[,ij]大小变化来看,1992年对工业部门的a[,ij]均为最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越来越依赖于工业部门提供的装备和原材料。部门内部a[,ij]大小排列顺序也基本上未发生变化,说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也未发生大的变化。

越大,这种关系越密切,也可以说物质消耗程度和资金密集度越高。根据对3个年度投入产出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工业和建筑业对其它行业的依赖程度均明显高于其它部门。除建筑业a[,cj]略有下降外,其余产业的a[,cj]都有所提高(这里商业饮食业a[,cj]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但总水平是提高了),这说明各产业物质消耗程度和资金密集程度的普遍提高。

(3)固定资产折旧系数a[,dj]反映任一部门(j)对固定资产的消耗程度。根据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极为悬殊。运输邮电业和其它服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依赖最强,而这两个部门(除农业外)对流动资产的需求却最弱,这说明除农业外各部门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依赖程度呈反向关系。与1987年相比,除运输邮电和商业饮食业的折旧系数下降外,其它产业的折旧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度。a[,ie]越小,感应度越强。将a[,ie]由小到大排列,1990年和1987年反映了运输邮电业对所有部门的直接感应程度最强,而到了1992年却是建筑业对所有部门的直接感应程度最强。这说明建筑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2年与1990年、1987年相比,农业的a[,ie]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农业发展困难较大。

(5)直接劳动报酬系数a[,vj]反映了(j)部门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根据1992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将a[,vj]依次由大到小排列,可以看出,农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最高,非物质生产部门次之,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则远低于其它部门,这与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情况是一致的。与1990年和1987年相比较,商业饮食的a[,vj]持续下降,运输邮电业则有个较大的波动,其它产业的变化则不大。

2.产业完全依存关系分析

(1)完全消耗系数b[,ij]反映任意两个部门之间的完全依存关系。对某个特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分析,可以大致反映出国民经济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对照1992年、1990年和1987年的投入产出表,可以发现各部门对运输邮电业的b[,ij]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国民经济专业化发展程度有所提高。在各部门中,商业饮食业的b[,ij]提高程度最大,这反映出我国商业饮食业市场化程度的深化。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程度。b[,cj]越大,(j)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就越大。从1992年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到,建筑业对社会生产的需求拉动作用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弱。各部门影响力系数的排列顺序基本未变。

出,(i)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i)部门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小,该部门的供给推动作用就越大,“瓶颈”地位也越突出。在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建筑业的b[,ie]不再为零,且b[,ie]为最小,表明建筑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这已为今年国家把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政策所证明)。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系数仍偏小,说明运输邮电业的“瓶颈”地位并没有改变。

(4)完全劳动报酬系数b[,vi]反映单位产品完全投入的劳动成本数量。根据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完全劳动报酬系数向量βγ=(0.724,0.364,0.447,0.304,0.355,0.437)对照1990年的βγ=(0.732,0.381,0.455,0.378,0.476,0.374)和1987年的βγ=(0.730,0.354,0.456,0.323,0.549,0.399),可发现商业饮食业的劳动成本有大幅度下降,而其它服务部门则有较大的上升,这也说明其它服务部门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则基本维持不变,运输邮电业则上下波动。

二、产业结构分析

1.生产结构分析

产品的结构。1992年、1990年和1987年的产品部门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产品的份额 (%)

从表1可发现,农业部门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仍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一半强;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都呈上升态势。总的来说,在我国的一、二、三级产业的比重中,在1992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仍高达61.9%,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4.8%。这说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

(2)产品去向结构分析。社会总产品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去向可分为用于消费服务和积累服务的社会总产品。在不考虑进出口和其它情况下,其公式为:

X=(B+I)(W+K);X[,W]=(B+I)W;X[,K]=(B+I)K

其中:X[,W]为消费服务的社会总产品列向量;X[,K]为积累(投资)服务的社会总产品列向量;W、K分别为消费、积累列向量;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阵。

根据1992年投入产出表,我们有(单位:亿元):

X[T][,W]=(8218,22385,0,1742,5308,7763);X[T][,K]=(719,14352,5203,136,1715,35)

可见,在社会总产品中为消费服务的总量为45416亿元,为积累服务的总量为22160亿元,合计为67576亿元。消费与积累分别占67.2%和32.8%。与1990年(分别为57.3%和42.7%)和1987年(分别为62.2%和37.8%)相比,消费和积累的比例经由1990年缩小后,又于1992年再度扩大。

2.分配结构分析

(1)总产品的分配结构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个方面。把1992年、1990年和1987年的中间使用率和最终使用率按部门列表如下(剔除其它项):

表2 各类产品的中间使用率和最终使用率 (%)

从表2中可发现,除农业中间使用率略有下降外,其它部门的中间使用率都呈上升趋势,而尤以其它服务部门上升最高。从总体看,1992年、1990年和1987年的中间使用率分别为61.1%、58.5%和55.5%。反映了一种低效益的趋势化。从部门看,其它服务部门、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中间使用率的增加又说明了第三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最终产品的分配结构分析。最终产品分配有两个基本去向:消费和积累。消费又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积累又分为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表3和表4分别为3个年度的最终产品的分配情况。

表3 最终产品的分配结构

表4 最终产品的部门结构

从表3可看出,1992年和1990年的全社会消费和积累之和均小于100,而1987年则大于100。这说明1992年和1990年的净出口大于零,而1987年为净进口。从3个年份比较来看,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基本稳定。在消费中,社会消费1992年增长较快,说明1992年的经济回升集团消费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积累中,以1990年的库存增加为最多,说明在1990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全社会投资热情减少。从部门看,农业的消费、积累比例变化不大;工业用于积累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用于消费的则在减少;运输邮电业用于消费的比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用于积累的却显著减小;商业用于消费的比重明显下降,积累则呈上升趋势。其它服务部门用于消费的比重自1990年显著上升后,1992年就基本上保持不变。

从表4看,农业不论是在消费、积累还是在总计中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波动范围不大;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服务业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其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上保持不变,而第三产业则呈上升态势。当第二产业也开始下降时,则表明工业化进程走向了后工业化时期。

可以了解各部门产品在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表5列出了3个年度全社会各中间产品流量占中间产品总量的比重。

从表5看,工业不论从投入需求还是从提供中间产品看,仍占有重要地位。工业的投入需求基本不变,而其供给则有下降,说明这段时间工业的技术进步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农业的投入需求和供给都在1992年有大幅度下降,这说明农业生产已发生严重问题,这在随后几年中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中而表现出来。第三产业的投入需求和供给都有较大增长,这说明第三产业已开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经济效益分析

1.成本效益分析

运用投入产出表,利用不同系数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1987年、1990年和1992年度投入产出表,可得表6。

表6 成本效益分析

对表6分析可知,成本效益下降和停滞的有物耗产值率、物耗净产值率、折旧产值、折旧净产值率、成本产值率和成本净产值率7项指标。成本效益上升的只有工资产值率、工资利税率和成本利税率3项指标。剩下的2项指标则有所波动,这说明在这几年中,整体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2.技术效益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产品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的变化主要是受技术变动的影响。

根据对6部门投入产出表的36个直接消耗系数的比较,直接消耗系数持续上升的有15个,上涨幅度最大的为a[,45](1992年为1987年的11.26倍)。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只有1个,即a[,25]。有波动但总体水平上升的有9个;有波动但总体水平下降的有11个。持续下降的有3个。因此从整体来看,a[,ij]上升的有24个,下降的有11个。另外,从直接消耗系

为2.9427440、3.1147928和3.2244898。因此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直接消耗系数的上涨,一方面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技术进步缓慢使产业物耗总体水平上升,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总体经济效益的下降。

1996年10月

标签:;  ;  ;  ;  ;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趋势:1987/1990/1992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