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开发:中部崛起与武汉支点作用规划_长江论文

长江开发:中部崛起与武汉支点作用规划_长江论文

长江开发:中部崛起与武汉支点作用的谋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武汉论文,支点论文,中部崛起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部崛起在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中任重道远

1、开发长江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国家制定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利用沿海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且充满活力的增长极。首先开发沿海,渐次向中、西部推进的区域梯度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但由于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率先进行了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急速扩大;也由于我国目前处于二元、三元经济结构阶段,沿海的积累和集聚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沿海地区对中西部的扩散、辐射和带动能力相对有限。重视支持内地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促进全国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建造一个足以辐射和支撑全国稳定持续增长的开发开放新格局。为此,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沿海沿长江"T"字型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此为契机,从90年浦东开发开放,92年开放沿江重庆、武汉、芜湖等城市,94年三峡工程开工,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长江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江沟通沿海与内地,联结东部与中西部,通过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江流域本身具有开发开放的巨大优势。第一,长江流域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基地,长江经济带粮、棉、油产量都占全国的1/3以上。第二,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雄厚,经过40多年的建设,沿江有宝钢、上钢、马钢、武钢、攀钢5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有金山石化、扬子石化、岳阳石化等11个大型石化企业,总产值占全国1/3以上,有上海大众、东风等大型汽车工业企业,产值、产量约占全国50%。第三,沿江已建有较为密集的城镇群落,既有特大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又有芜湖、黄石、宜昌、安庆等中等城市,还有大量小城市,构成整个长江经济带影响范围各不相同的增长极。第四,长江经济带人口众多,沿江七省二市人口4.5亿多,占全国38.6%,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巨大。在经济发展呈现“买方”市场特征的形势下,建设长江经济带也就是在开发一个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这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长江具有巨大的水运优势,其“黄金水道”功能的发挥,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第六,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沿江省市相继建立了一批形式不同、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协作组织,这些经协组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开发开放长江,将能促进资源在长江流域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促进跨地区联合,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最终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实现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一浪推一浪的递推式区域增长的优势,促进全国宏观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2、加快中游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段,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还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开发,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游地区在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优势条件。第一,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步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及开发开放长江的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中部地区紧邻东部,因其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优越,易于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扩散。同时国家作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部署后,有一些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全国投资重心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投资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都有所提高,中游地区在投资拉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第二,国外商家加大了向中西部投资的力度,中游地区因其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外资向内陆推进的首选地区,尤其是中游地区大的中心城市,如武汉。第三,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众多,科技产业集中,长江中游地区三省的省会城市,都有较强的科技力量。第四,中游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枢纽基础较好。第五,中游地区已建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实力较强,在不同区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走廊基础,如以武汉、黄石、鄂州三市为主体的冶金工业走廊,以九江、武汉、岳阳、荆州、宜昌为主体的化学工业走廊,以十堰、襄樊、武汉为主体的汉江汽车工业走廊,以九江、黄石、蒲圻、武汉、仙桃、宜昌为主体的纺织工业走廊。第六,中游地区及中部地区各省有着强烈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愿望,抓住长江开发开放机遇,寻求联合发展、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意识增强。

3、中游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长江水患在相当长时间还难以消除。中游地区既得益于水资源丰富,又是长江水患最突出的区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本地区工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并增加大量防洪投入。第二,中游地区开发不平衡,影响了整体发展。三省内既有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城市,还有大量偏远落后尚未开发的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还没有展现出来。第三,中游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滞后,失去了一些发展机遇。80年代以前江西、湖南得到国家重点投资很有限,8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向东部倾斜,中游地区投资严重不足,同时,位居中部,远离沿海,对外开放条件远不及东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还很有限,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中游三省要实现腾飞还有更多艰苦的工作要做。第四,中游三省及中部地区虽已认识到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对中部崛起的重要意义,已有一些经济协作的基础,但目前受行政区划影响,各自为战,产业结构严重趋同,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格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经济联系松散。

面向21世纪,中游地区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从长江经济带建设看,东西夹击,是中游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浦东开发开放和重塑上海为远东最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紧邻上海、地理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形成了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我国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上游,设立重庆直辖市后,有一系列的政策带动和投资热点效应,兼有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开发启动,其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而中游地区,国家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相形见拙。从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将依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其经济实力将更加增强。西部地区则会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资源的机遇及依托重庆市,加快发展步伐,事实上,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扩大,中部与西部的差距则在逐步缩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步伐,中部地区传统上“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且有逐步削弱的趋势。

二、武汉在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极核和依托

城市与区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市是区域个性的集中体现。长江自东向西形成了20多个大中城市,客观上产生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中心城市,四个中心城市通过自身的功能吸引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构筑了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核心的上、中、下游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区是整个流域的增长极,中心城市则是经济区的极核。未来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必须利用中心城市在各自区域及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依托中心城市,抓区域发展,促流域开发,抓流域联动,促区域振兴,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整体推进和起飞。

2、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整体联动的战略大支点

一个跨省市的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辐射能力波及整个区域的特大中心城市作为它的发展极核,为区域发展提供导向,主导并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

90年代以来,长江经济带不能联动和上海龙头作用不能发挥,其主要原因是由长江经济带的客观现实基础决定的。一方面我国现实基础是少数的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游地区城市密集,较为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中上游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以农村经济为主要特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发展滞后,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建成,开放程度不够,市场联系不足,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横贯东、中、西部数千里,城市化进程缓慢,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工业与城市布局基本上呈点状式不连续分布,城市的经济规模弱小,辐射作用有限,加之我国的中心城市和地区目前都处在以吸纳为主的开发建设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的短缺是长江上、中、下游和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地区共同存在的问题,且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这些使长江经济带未能形成联动态势,整体优势不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限,客观上要求在制订和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整体联动的战略时,充分考虑整个流域和各区段的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及综合开发的效度,在发挥上、中、下游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的同时,应将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的战略大支点。武汉的区位条件与战略地位、历史发展与现实基础有条件、也有必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战略大支点。

3、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大支点的区位条件,历史、现实与潜在优势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支点,优势条件是很明显的。就区位条件来看,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地处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交汇处,贵为华中腹地,呼应南北,承东启西,既是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交汇中心,又是沿海与内地经济交汇的枢纽,具有长江流域其他中心城市不可代替的独特优势。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我国主要的经济中心,历史上一直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武汉是内地的航运中心,索有“九省通衢”的盛名,武汉还是主要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历史悠久,1865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65年-1931年66年中有42年出口额在全国各口岸中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世界著名外国银行在汉设立分行,最多时达20家,形成了外国银行、中国银行与钱庄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从武汉的现实基础来看,武汉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1992年武汉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1993-1997年五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17.3%,武汉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产业结构正逐步由传统的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型向注重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城市转变,199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8.6:46.3:45.1。武汉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外资、外商及外事机构聚集中心。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武汉近几年兴建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此外,武汉的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校所,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三位;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市场等不断发展和状大。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科技教育将主导21世纪的经济,象我国基础条件较差,面对知识经济形成的三元经济结构,中心城市明显的科技教育优势,将主导城市及地区的未来发展,武汉的科技教育等潜在优越将对长江中游广大内陆地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

4、武汉发挥支点地位与作用的制约

武汉发挥战略大支点的地位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制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武汉的经济实力有限,城市的中心功能不强,开放程度较低,受此约束,武汉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和辐射范围与作用有限。二是三大中心城市在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长江经济带政策倾斜不平衡,表现“两头热,中间冷”,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政策驱动是推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有效的举措,正是政策驱动使这些城市在一段时间内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吸引大批国内外的资金和人才,相应带来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当前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战略从上下两头的启动,对武汉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武汉不加快发展进程,就会造成长江战略的中间阻塞,形成长江经济带中间凹陷,既影响三峡、浦东优势的发挥,也难使经济带整体联动,从而使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失色,影响到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因此,要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整体联动,应给予武汉一定政策支持驱动,使武汉在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中发挥更大的效度和作用。

三、中部崛起与武汉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是力争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将本区建设成为以大耗水、大运量、大耗能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相当特色优势的经济走廊,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区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区,将武汉建设成为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承东启西的战略大支点,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从而为中国广大内陆腹地的发展提供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保障和体制示范,推动整个长江流域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强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时期,中游地区鄂、赣、湘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2%,“十五”至2010年,年均增长8-10%。长江沿岸地区的增长速度还要略高于三省平均增长速度,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型向富裕型需求结构过渡。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和综合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以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基础工业和钢铁、机械、汽车制造、建材、石化工业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发展走廊以及武汉至长沙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加快发展以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促进本区交通通讯、商品流通、资金融通进入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各产业内部结构中技术含量大幅增加,以科教为先导,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3、对外开放有重大突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寻求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途径和有效方式。

4、完善和增强武汉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增强武汉的交通枢纽功能、生产要素集散功能、技术扩散功能、资金融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人才交流功能和制度创新示范功能,特别是在武汉这个历史上的金融中心布局和建设内地最大的金融市场,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并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

(二)建设思路

1、发挥知识经济先导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水平代表和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中游地区要建设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区,发挥知识经济的先导作用,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至关重要。知识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区域,将逐步成为与沿海开放地带并驾齐驱的、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一级开发轴线,面对崭新的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21世纪主导型知识经济形态,在战略上应引起高度重视。绝大多数新兴科学和技术发明发源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新型知识经济高度集中的主要载体,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源泉,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应突出知识经济的优势。长江中游地区武汉、长沙、南昌等主要中心城市,科技力量雄厚,知识经济正日益渗透和进入中心城市的经济生活之中。中心城市应大力加强自身知识经济的建设,促进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要以高新技术来武装自己的产业,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质量,扩大产业辐射范围。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区域的发展取决于城市的推动,城市以科学技术、管理知识、行为科学为基础,以科技带动、金融带动为载体,将使长江中游地区在下世纪的发展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2、地理区位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转化。长江中游地区不仅是承东启西的战略性区域,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本区域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由东向西沿长江延伸发展和以穗港一体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由南向北沿京广、京九铁路延伸辐射的交汇点,也是两大经济发展区的直接腹地,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处理好这种地理区位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的转化,将是本地区加速发展和振兴崛起的一种关键因素。虽然本区目前也面临“东西夹击、南北分流”的挑战,所谓“东西联手”,跳过中部地区联合发展,但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辐射延伸不可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地缘关系,人为的扭曲这种关系,将不利于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中游地区应积极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加强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的同时,积极接受来自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成为承接和传递辐射的发展极,也要利用西部开放的机遇,加强向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和市场辐射,从而真正使区位优势和区域优势相结合,向经济优势转化。

3、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的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突出,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历史上武汉就扮演着长江中游地区龙头中心作用的角色,目前仍起着生产要素集聚力强、经济活动辐射力大、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服务水平较高的龙头作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和起飞,需要武汉的振兴崛起和日益强大。

城市以其功能的大小,辐射和影响大小不同的区域,武汉功能的大小决定了本区域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和地位。应大力提升武汉的城市功能,进行武汉中心城市功能的重塑与创新,加强武汉能量聚集和功能辐射的集约化效应。要通过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形成长江中游地区主导产业的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竞争力;应进一步加快发展武汉外向型经济,扩大武汉的国际经济交往,增强武汉集聚国际生产要素、辐射国际市场的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带领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旅游、高新技术服务等作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步伐,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坚强实力带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武汉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和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功能,促进本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走向成熟。

4、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长江中游经济开发开放过程中,必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注重推进优势互补、城乡联动、共同开发、市场一体。特别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是要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对长江航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网,兴建和扩建高效率的港口码头,进而与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相结合,形成沿江综合运输体系;二是要与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大力发展水利、水电、水产、大耗水、大运量工业等产业,必须处理好水利、水运、水能和水土保护的关系,做到相互协调,一水多用。同时应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防洪、排涝、抗旱工程体系,加强洞庭湖、鄱阳湖的综合整治;实施荆江改造工程,进行主河道截弯取直和人工分流河道的挖掘;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江森林的覆盖率;治理长江水系的水质污染,实现沿江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切实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

5、市场建设,金融为先

长江中游地区同全国一样,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既包括建立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也包括建立开放型、不同层次的区域市场,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市场。长江中游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在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当前,长江中游地区市场建设中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建设和发展金融市场。

从长江中游地区的情况来看,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要得到全面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低效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或商业银行提供,必须通过发展金融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

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发展金融市场的有利条件和历史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有关部门应支持长江中游地区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武汉为依托的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其建设模式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选择:(1)成立武汉证券交易所,成为与上海、深圳并列的全国证券交易市场之一;(2)组建中部地区证券交易中心,面向中部地区,服务中部地区;(3)组建长江中游地区证券交易市场,主要辐射范围限于长江中游的湘、鄂、赣三省。从全国大局出发,主选第一种模式正当其时,但如果一时难以定论,选择二、三模式,也不失为发展金融市场的新突破,必将对区域经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6、筑巢引“凤”,深层开放

长江中游沿岸的九江、武汉、岳阳以及省会城市南昌、长沙,是这一地区的对外开放城市,要充分用好用足现有的对外开放城市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加快长江中游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引资步伐,进一步扩大内河、航空、铁路口岸的对外开放。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武汉保税区或长江中游开发开放的经济特区,创造条件兴办出口贸易加工区或开放区。扩大外商在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业、外贸等领域的开放度,逐步扩大利用外资进行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审批权限,放宽外资控股限额,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积极利用外国政府的贷款、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双、多边援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外资投放。争取以市场换技术、以股权换资金等方法,谋求长期稳定的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

7、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要实现长江经济带跨世纪的综合开发,必须促使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形成各地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群,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整体效益。从资源分布而言,中上游地区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明显多于下游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因此,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自身条件,形成和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并实行系统开放,协调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向和有效作用,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根本点在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长江流域具有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良好基础,关键在于各地从整体出发,真正形成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的经济中心,强化经济中心,利用经济中心的市场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长江开发:中部崛起与武汉支点作用规划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