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万物有灵论”的魔法世界建构论文_彭心怡

基于“万物有灵论”的魔法世界建构论文_彭心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1871年,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首次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在畅销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鬼怪、巫术、信仰等大量泰勒用来举例论证“万物有灵论”观点的元素被运用,使小说看起来神秘而又有吸引力。

关键词:万物有灵论;《哈利.波特》;《原始文化》

《哈利·波特》是英国畅销书作家J.K罗琳于1997年至2007年创作的系列魔幻小说作品。作品出版后,在世界文学市场上很快刮起一阵“哈利波特风”,不论从文学作品带来的经济效益角度,还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对世界奇幻文学界产生的影响而言,《哈利·波特》都因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有被研究的必要性。《哈利·波特》作为现代奇幻小说,利用了叙事转换的技巧,把现代社会的科技、商业等生活因素巧妙融入小说的魔法世界,创造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有精灵、巫术、鬼怪等超越科学理论认知的魔法世界,将叙述的“真实性”与现实的“非真实性”结合在了一起。以儿童的视角去经历魔法的世界,在一场场神秘的冒险之旅中体验千奇百怪新奇人生,可以说《哈利·波特》是一部讲述了儿童“爱”与“成长”的优秀儿童文学。但是小说中亦真亦幻的魔法世界,看似若有似无的种族、文化问题、边缘群体化以及女性地位等现实问题,又引来了大批成人思考的目光。就像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基于大量“万物有灵论”例证提出的观点,现代文化至如今还在被原始文化相影响,各个文化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不管是魔法世界的精灵、鬼怪还是魔法世界奇幻的生存法则,其实都是现实麻瓜世界的一个投射、缩影。

一、万物有灵论与霍格沃茨魔法世界

万物有灵论是由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原始思维的核心观念就是由灵魂观念而衍化而来的万物有灵,乃至后来的宗教观念,也是因为对万物有灵的信仰。

《哈利·波特》中描述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原始文化》中被泰勒用多个例子解释说明的“魔术”,在霍格沃茨的世界里被运用的淋漓尽致。飞行术、魔咒术、黑魔法抵御术等人人都要学的魔术课程,让霍格沃茨的世界光怪陆离,在现实麻瓜世界中所有的不可能,在这里都变成了可能。当然,在魔法世界里不仅仅有魔术,还有奇妙的生物和鬼怪幽灵。在学校城堡的内部有四大学院,每一座学院里都有自己的幽灵鬼怪,比如格兰芬多学院的常驻幽灵尼克,他生前被人用斧头砍了45次,脑袋和身体只有一点表皮连接,他常常在学生们吃晚餐的时候从他们的身体里飘过,还能自如的和学生交谈。在霍格沃茨世界,幽灵可以自主性的脱离自己的肉体。比如宾斯先生身体在休息室睡着了,只有单独的灵魂给学生授课。在《原始文化》中,泰勒对幽灵、鬼怪的定义是“它们是一种虚幻、稀薄的人的形象具有像气息、薄膜或影子那样的性质,个体的生命和思想的本原构成产生它的灵气,它独立地占有它从前或现在肉体拥有者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力。”霍格沃茨魔法世界里幽灵鬼怪的形象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点如出一辙。

在泰勒的万物有灵论中,所有诸如家具桌椅一般的“死物”也和人类有着同价值的灵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师》中,刚刚进入魔法世界的哈利,在做入校前的采买准备,当他到奥利凡德挑选魔杖时,试了两次都没有挑选到适合他的魔杖,第三次挑选时手上的魔杖发出金光,店家说哈利被魔杖选中,这根魔仗和伏地魔的魔杖出自于同一只凤凰的凤尾,两人被“兄弟”魔杖选中,这里表现出,魔杖作为一个物件,也是有生命力的,同人类一样有自主选择权。而这段魔杖选主的情节也为后文中哈利代表的正义白巫师形象与伏地魔代表的邪恶黑巫师形象的斗争做出铺垫,即两人是命定的世界主角,也只有他们俩有区别于其他巫师而被魔杖选定的命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原始文化》第四章节文化遗存(续)中,精灵和妖精被作为万物有灵论的研究对象,被大量运用到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在地底银行负责看守财宝的矮人、在巫师家中负责主任饮食起居的“保姆”精灵,在古灵阁地下金库对哈利.波特耍心机的伏地魔手下妖精。它们的存在,让《哈利·波特》整部剧作充满了神秘感和奇妙感,更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在J.K罗琳的认知里,“巫术具有全球性的诱惑力”。在世界奇幻小说中,巫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异能力,是魔法世界区别于普通现实世界的标志性元素。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失去肉身的伏地魔利用仆人的手掌,伏地魔父亲的遗骨和哈利波特的血液得以重返世间。仆人的手掌代表伏地魔的领导地位,父亲的遗骨代表伏地魔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哈利波特的血代表伏地魔战胜了敌人。“巫术并不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而存在的”泰勒说。在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巫术的存在完全符合泰勒对万物有灵论的定义。黑巫术和白巫术的产生为巫术的存在界定意义,白巫术的存在是为了防御敌人的侵害,为了维护正义而作为自卫法术,通常作为正统的课程在霍格沃茨里被教授给学生。黑巫术则正好相反,是为了实现邪恶目的,损害他人的一种手段,被以伏地魔为首的黑暗势力所利用复仇。在原始社会,巫术的产生不外乎以维护基本生存与生活的权益为出发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作为个体逐渐从社会群体中脱离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致使了黑巫术的产生。

二、文化间的相似性与一致性

就像泰勒在《原始文化》中不断用巫术、信仰、鬼怪、古谚语、俗语等大量实例论证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承性,各种文化间的相似性一般,霍格沃茨的魔法文化与现实世界的“麻瓜”文化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相似和一致性。

小说中的魔法部、新闻媒体、巫师的日常生活以及魔法物件都有可能是现实社会多个侧面的隐喻。魔法学校将多元文化社会的常态生活集中勾勒,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学生、巫师和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影射现当代英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除了背景文化的相似性“问题”之外,J.K罗琳还在书中通过把泥巴种、混血种、狼人、马人、小精灵、等各具鲜明特征的个体组合成团体,营造出的“共同体”文化就是作者自己美好愿望的投射,这当代英国社会背景下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的魔法世界看似多种族、多阶级相处模式和谐稳定,但小说中的非白种人的其他种族的形象如巨人、狼人、小精灵等都属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化群体。尤其是家养小精灵,一辈子屈从于主人,无法得到自由。这是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

三、结语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诞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仅从文化人类学之“万物有灵论”的角度去解读了部分文中奇妙、神秘的魔法元素,并通过爱德华.泰勒创造的文化比较法去解读魔法世界文化与现实世界文化的相似性。正是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神秘元素“巫术、精灵、鬼怪”共同组成了魔法世界,才让以儿童为群体的读者深陷其中。正是因为从魔法世界反映出的现实社会的缩影,让这个天马行空的构想世界吸引了一批批成年人,在魔法的世界探寻人性的秘密。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刘璐.《哈利.波特》的神话原型分析[D].喀什大学,2018.

[3]李洋.论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艺术的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论文作者:彭心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基于“万物有灵论”的魔法世界建构论文_彭心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