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城市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_文明发展论文

建设文明城市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_文明发展论文

创建文明城市 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城市论文,促进社会论文,和谐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城市文明将是以人的文明为根本标志的文明,将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与共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的新世纪;21世纪的城市文明将开创人类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的新纪元。

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今天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和谐、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的和谐为特征的和谐社会。文明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文明城市的指标,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在,人们对文明和谐城市的呼声和期望日益高涨。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文明和谐社区、城区乃至城市之中。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但究竟何谓“文明城市”?如何评估文明城市?换言之,文明城市有没有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只有科学合理的标准,才能引导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在提高创建质量上下工夫,减少重复的、形式主义的评比考核,减轻各省市、自治区政府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的负担,走向全面质量管理。

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对文明和谐城市创建的“引导”作用是:(1)文明城市的创建将从知性阶段走向理性阶段,对文明城市创建的评估将更准确、更公正;(2)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3)文明城市的创建,在关注“硬件”的同时,更注重“软件”,注重软环境的建设,注重市民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4)蕴含了新的城市社会和谐目标取向,将加快城市社会的管理向信息化、民主化和社会化的转变。可以说,中央文明委正式颁发《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完成了一项开创性的、功德无量的系统工程,它既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中的空白,又为我国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种科学评估的工具。

文明城市是人类城市范式的理想追求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用“范式”来表明某一时期、某一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理论方法及其可仿效的科学范例、模式,并表征某一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路径。由于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影响,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出现了具有不同的城市价值取向、城市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城市样式、城市模式。以“城市范式”来考察人类城市的变迁,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一是“商业范式”的城市;二是“工业范式”的城市;三是“生态范式”的城市;四是“文明范式”的城市。

人类城市的变迁从“城市范式”的视角来分析,当原有的“城市范式”不能指导并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时,就会出现“城市革命”,发生城市范式的变迁。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城市的“理想范式”。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经在西那库斯尝试建造一个理想的城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理想城市模式,约翰·凡·安德里亚追求“基督城”。但不管是哪一种“理想城市”范式,都仅仅是“理想”而已。综观当今中外城市,单纯依靠建设物质文明,不可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城市理想。例如,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物质建设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但仍被评为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现代文明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是富有市民凝聚力、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城市,是人类城市演变中的理想追求、理想范式。

文明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

1、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马克思主义摒弃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设计与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提到“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同时论证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想家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贵和”思想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设计与追求,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论证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从城市、国家、宇宙的层面;二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2)无论是哪个层面,和谐的关键是“文明”,“文明”是两大层面“和谐”的主导价值取向。(3)人类正是在追求“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关系”文明,展示“城市”和“国家”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2、“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义,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揭开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原始蒙昧时代的文明、农业社会的文明、工业社会的文明、信息社会的文明,那么,不同时代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状态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更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应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样式、理想追求。

3、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知道:(1)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但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主题;(3)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越牢靠。

文明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路径

中国的城市到2020年虽然要达到1500个,但是这些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我们国家主要还是个农业大国,公民的素质、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弱,城市非常需要的是民主法制的意识。怎么样引导老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的管理,怎么样加强互动,怎么样保证社会公正,这些都是我们的城市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寻找一种样式,来承载一个和谐的城市。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我们寻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实现这个模式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明城市仅仅是一个理想的设定,需要我们慢慢去实现,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实现。这次评选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不可以有丝毫的松懈。当前,我国要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解决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滞后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品位与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摩天大厦和繁华的街面,更在于它的文化、历史和亲和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要有营造城市空间的人文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用人文精神塑造社区,使之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既保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到上性;既尊重个人的自由空间,又培育人际关系的亲和氛围。在弘扬实践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2、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全面规划市民素质建设,培育市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培养市民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规划城市市民素质建设中,必须明确市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切实有效的市民素质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市民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要把市民素质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详尽合理的实施步骤;二是市民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构建一个既有政府部门引导,又有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的网状结构;三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以不同的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四是开展市民素质教育活动要与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五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要开设市民素质教育专题、专栏,刊播有关市民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评论,做好对活动的动态报道。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活动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3、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人民内部利益分化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封闭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人民内部矛盾多数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比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矿山资源、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待遇等。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具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差别越来越大,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甚至在某些时空范围内可能会大量存在。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产生了,关键是尽一切努力用合法的手段和途径去化解、去解决,情绪化的发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方面,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我们党、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处理矛盾纠纷和调节利益冲突的能力。一是必须提高我们党制定政策的能力。二是必须提高我们党引导群众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三是必须提高我们党健全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的能力。四是必须提高我们党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和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必须建立健全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应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利益矛盾。这样,才能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增进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步地使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文明。

4、加强社会公平公正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也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过程。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我国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机制,减小贫富差距,是我国“十一五”时期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第一、从文明社会、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出发,以“社会公正”作为我国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要旗帜,为推进我国的改革发挥社会凝聚功能。树立“社会公正”旗帜,是全面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和政治转型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当政者要树立“公平”、“分享”和“关怀”三大原则。“公平原则”旨在强调公平的经济竞争和公平的政治参与,鼓励大众参与、还政于民;“分享原则”旨在强调不同社会阶层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主要通过税收、投资等政策创新,让社会大众分享公共资源,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关怀原则”则主要表现在照顾社会中的困难群体,让人人生活在一个公正和人道的社会里。只有在这一旗帜下,才能最广泛地团结上下、左右和体制内外的社会力量,保证改革能够符合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要求,共享改革成果,即顺民意、得民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二、加快改革,建立有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体系。诸如建立有助于竞争起点公正和竞争机会公平的法律制度,按照强调结果公正和补偿的原则,建立财富分享和财产二次分配的法律和制度,加快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的社会制度体系创新,构筑各阶层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机制和城乡公平、内外公平机制等等。

5、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网格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市社会的文明、和谐。建立健全我国网格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主要应做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第二,建立健全以医疗、养老、失业、工伤、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服务体系为核心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为统筹城乡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6、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培育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提高城市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社会治理的内涵是指多元化管理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之间建立平等交流、协商合作的互动机制,依法协商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因此,按照各国政府治理改革的新范式,选择旨在促进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对话和利益表达的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及政策安排,是提高我国社会管理水平,创造城市一流人居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品质的主要途径。

标签:;  ;  ;  ;  ;  ;  ;  ;  ;  

建设文明城市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_文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