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思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_农业论文

脱贫思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_农业论文

走出贫困的沉思——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沉思论文,贫困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如何将农村经济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如何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这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考察了翼城县封比村。封比村过去是以旱地粮食种植为主的内陆农村。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靠政策起步,靠企业致富,靠农业奠基,靠科技振兴,实现了经济腾飞,由过去一个工分仅值2分钱的穷村变成了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的富村。我们认为:封比村经济发展不同于占地利之便的城郊型经济,也不同于有地理之便的资源型经济,就是在资源资金缺乏,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作为考察对象,是具有一般意义的。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封比村的经济发展正是贯彻“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的人共同富裕”政策的生动具体体现,封比之路是现阶段农村经济上台阶可供参考的有效模式。

一、现代农村经济向哪里去——由单元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原有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使农户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有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剩余和资产积累的冲动。“大包干”初期,集体与农户在农村有部分经济利益的调整,是1984年以前农业超常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自1984年起,首先,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开始减缓,对基本农产品的需求,开始构成对供给增长的制约,前一阶段起明显作用的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的作用开始减弱;其次,当农户从土地上获取了初次经济剩余后,他们必然不满足于在小规模的土地上追求极为有限的收益和缓慢地在土地上进行资本积累;再次,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暴露,剩余劳动力产生了产业转移的冲动,在既定的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基础上,这些必然导致农民在安排好承包地后,大量地进入非农及林、牧、副渔业。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可靠保证。1984年,封比村农民鹿英杰凭借30万元外来资金起步,率先创办了全县第一家铁厂,拉开了封比经济飞跃的序幕。办铁厂带动了选矿厂、铸造厂、石料厂及电厂的兴建,先后发展了各类企业35个,推动了饮食服务和劳动运输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封比村的产值结构已由84年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50%、43%、7%演进成93年的1%、86%、13%;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类似由三次产业分别占50%、35%、15%演进成93年的10%、65%、25%。由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进入了第二、三次产业。第二、三次产业除吸收本村全部剩余劳力外,还补充了来自山东、四川、河南的一千多名劳动力,外地劳动力占企业劳动力的60%以上。非农产业的发展,促成了封比人收入的显著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人均收入水平由84年的500元/人,提高到93年的2800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21%,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高出15个百分点,居住面积16m[2]/人以上,占有粮食800公斤,形成了“村兴,户有,民富”的局面,封比的经济正是贯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党的政策的生动具体体现,封比之路充分说明了不拘一格地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构筑多元经济格局是乡村现代化的唯一突破口。

二、借梯上楼,集中布局、生态循环——与大市场接轨

资金是创办企业的前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起初都会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因为,改革之初,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剩余,但这部分新生长出来的自有资产是极其有限的,个人若想介入企业的创办,资金短缺必然是其首要问题,银行贷款,财政方面的资金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的。没有投入,便无产出,没有足够的投入,便失去了规模效益,企业相应地搞粗放经营,产生短期行为,终非长远之计。封比起步资金的来源好象有些偶然性,它是84年封比人鹿英杰大胆利用了南方的30万元资金,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铁厂,但是,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随着沿海地带经济的不断壮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利润的社会平均化,发达地区的资金必然流向内陆省份,所以,大胆地引进先富裕起来的地区的资金来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不失为一条融通资金的渠道。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封比企业发展过程的起步阶段,由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生铁成本470元/吨,高出市场价270元/吨,为扭转这一状况,封比不惜重金,“攀高亲,结远朋”,从唐钩、冶金部及西安、北京等地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聘请专家进行指导,铁厂起死回生。铁块利用系数由1.0增至2.3,产量翻了番,产品合格率平均达95%。

企业布局的高度分散是乡镇企业的另一大特征,这对工业企业本身的效益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如缺乏公共设施。交通通讯不便,市场信息不灵,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不便于交流企业间的经营管理经验等,与农业生产特点不同,工业发展要求相对集中,形成工业区,这样可以节约耕地和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专业分工、传播技术,沟通信息、相互调剂生产资料和资金、减少污染、创造出只有工业区才具有的规模生产力。

封比村在工业布局上突出了集中化。封比二百亩土地划为工业区,企业适当集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方面节约了公共设施、交通通讯投资;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改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炼铁厂的水循环系统,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如投资百万元建起的煤气发电厂,利用经过炼铁炉燃烧后释放的煤气余热发电,变废为宝,发电成本仅为4分/度钱。这些充分体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无废料生产的生态效应。

可见,封比工业的魅力正在于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收益,又治理了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净化,这不失为乡村工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理论与现实:乡村企业发展的现代模式——股份制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成长过程可从两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乡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上规模、上档次,尽可能地采用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从解决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从解决企业内部劳资矛盾问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出发,我们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张及与之相伴随的技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化,必然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本着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大跨度,跳跃式发展的原则,1993年封比钢铁厂与海口昆仑物资工贸公司、翼城春雷发电厂三方为发起人,筹建“山西丰昆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份制规范化改造一方面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同时,农户持股增加了其财产占有方式和收入来源;全体职工持股,与企业建立了物质利益上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了三个目标;企业形成了稳定股东;增加了职工的归属感;帮助职工形成了个人财产。另一方面,企业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层,以经理为中心的管理层,以班组为重心的执行层,企业管理逐步走向了现代化轨道。

四、农地经营的有效经济决定——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的出路是规模化,集约化经济,但是这一转变又必然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和农业投入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困挠而举步难艰,因此,只有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找到了稳定的就业和集体组织实力壮大以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会得到稳步的推进。

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属超小型“农户经济”,生产要素的使用趋于平均分配,导致了土地的粗放经营,提高了规模经营的机会成本,因此,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困挠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必然是相对较低而且很不稳定。在农村多元经济格局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以后,农户对农业低收益的不满表现为对经营缺乏热情,而这正是“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的又一时机。

封比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已在第二、三产业找到了稳定的就业,农田由过去的争耕,无所谓演变为退耕,促成了耕地的适当集中,一批集体农场、林场相继出现,并由种田能手来承包经营;另一方面,个体企业发展的同时,集体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和得到显著的增长,集体通过以工补农,建农,增加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了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农业的再投入形成了由承包户、集体多方出资承担的格局,集体组织代替国家实现了对农业的利益补偿,使农业生产走向了规模化、集约化,稳定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农村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只有把农村的工业化过程与城镇化过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城市化所产生的结构性优势,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城市化的模式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集镇为细胞的多层次的城市布局。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小城镇,其目标为: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一批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工业区;一批城市化的农村住宅区;一个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环境,从而将农村的小城镇建成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技术、信息中心和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城。

封比村集体组织兼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于一身,利用集体收入以工补农,稳定和促进农业的发展;多方筹资或鼓励个人集资,以城市化手段搞城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质量。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创办乡村公共事业,建设小城镇,先后被省、地、县授予“双文明村”和“小康示范村”。

标签:;  ;  ;  ;  ;  ;  ;  

脱贫思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