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分析_新加坡经济论文

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五十年来,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对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男女劳动力在就业结构中的差异。

自六十年代以来,新加坡抓住国际劳动大分工的机遇,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60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8.8%,70年代为8.5%,80年代为7.3%。经济发展对新加坡就业结构影响极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加坡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

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劳动力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表1)。从1957年的449000人增加到1994年的1649000人,30多年间增加了近3倍,且就业率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率,除1959——1996年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缓慢,就业率增长慢于人口增长外,其他年份就业率增长都快于人口增长率,1966——1970年人口增长率为1.9%,就业增长率为3.8%,1976——1979年人口增长率仅为1.2%,而就业增长率为5.6%。经济发展尤其为妇女进入就业大军提供了机会,促使妇女就业率迅速提高,从1957年21.6%提高到1974年的37.1%,再提高到1994年的50.9%。可以说,由于男性劳动参与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所以新加坡就业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妇女劳动力的加盟。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促使新加坡失业率一降再降。50年代末由于转口贸易经济的衰退,新加坡面临较严重的失业问题,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加之英军从新加坡撤军,使新加坡失业问题更形严重,1966年失业率为9%,为战后新加坡失业率最高之年,此后随着经济起飞,1970年失业率降为6.1%,1980年为3.5%,1994年为2.6%。一般来说,失业率在4%以下,就被认为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目前新加坡面临的是劳动力不足问题。

表1 新加坡人口劳动力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新加坡人口普查数据和劳动力调查报告计算。

其次,新加坡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行业分布的变化。

新加坡经济发展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推动力。1957——1994年新加坡有四次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加坡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促使转口贸易主导型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过渡;第二次调整发生在60年代中期以后,实施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建立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第三次调整发生在70年代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次调整发生在80年代中期,优先发展国际金融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各部门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促使第二产业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1960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1980年为37.6%,1993年为36.7%。同时第一产业迅速衰落,从1960年到3.5%降到1993年的0.2%,第三产业部门的比重则逐步下降,从1960年的78.9%下降到1980年的61.1%。不过8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国际服务业,使该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回升,1993年上升到63.1%。

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很大影响(表2),第一产业的衰落导致该产业就业人员迅速减少,从1957年的6.9%下降到1985年0.7%。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从而引起该部门就业比重下降,1957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2.9%,1970年为66.3%,1980年降为60.4%,1985年为63.8%,1994年升为66.9%。该产业就业比重之所以在90年代有较大回升,是由于80年代中期政府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国际金融服务致使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从1957年的4.3%上升到1994年的12%,相形之下,商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57年的27.8%下降到1994年的22.9%,社区和个人服务业从同期的29.1%下降到21.4%,交通和通讯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得益于工业部门的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劳动力,1957年该产业就业比重为20.4%,1970年上升到29.8%,1980年升为37.6%,1985年为35.1%。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归因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急剧增加,1957——1990年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从6.68万人增加到44.74万人,增长了5.7倍,建筑业就业人数从2.46万人增加到12.21万人,增长了4倍多。〔(1)〕但90年代以来,新加坡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下降趋势,1994年降为32.2%(不包括公用事业),这是由于新加坡大力发展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战略已见成效,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逐渐淘汰,导致该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

表2 新加坡劳动力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1971年人口普查报告,1980年人口普查报告,1985年新加坡经济调查(商业和工业部),1994年新加坡劳动力调查报告。

表3 新加坡劳动力职业分布

职业

1957 1970 1980 1994

专业技术人员 8.6

8.8 21.7

行政管理人员

6.8

2.4

4.8 10.8

职 员11.6 12.7 15.6 14.8

销售人员15.8 12.3 13.4

服务人员 33.3 13.6 10.4 10.5

生产工人 38.5 39.2 40.4

24.8

农 民

4.1

1.9

未分类 9.8

3.6

5.8

4.0

资料来源:新加坡相关年份劳动调查报告。

再次,新加坡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职业分布的变化。

1957年以前,新加坡人的职业主要是商人、服务人员和工人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随着经济发展,新加坡人的职业构成发生较大变化(表4)。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从1957年的6.8%迅速上升到1994年32.5%,是增长最快的职业,职员从1957年的11.6%上升到1994年的14.8%,销售和服务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生产工人的比重有所下降。

影响职业分布的因素除经济外,教育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新加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教育的投入和发展,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教育经费增长近30倍,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达98%以上,女生入学率与男生几乎相等,1980年小学男生入学率占全体学生52%,女生占48%,中学女生注册率高于男生,为51%,男生为49%,大学男生注册率为67.8%,女生为32.2%,1994年大学女生注册率上升到43%。教育水平的提高导致劳动市场上就业人员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1970年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占83.5%,1980年下降到53.1%,有中学学历的人从同期的13.8%增加到41.6%,有大学学历的人从2.3%上升到4.9%。一般来说,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和职员工作者需具备高中以上学历,他们在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说明受较高教育水平者的增多。

表4 新加坡劳动力年龄组分布(%)

资料来源:1970年、198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报告

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为妇女大量就业提供了机遇女性就业率从1957年的21.6%上升到1994年的50.9%,但从就业模式看,男女劳动力仍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男女年龄组就业比率存在差异(表六),男性劳动力参与率除15——19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因升学和退休低于60%外,其余年龄组就业率都高于这一比例,尤其在20——50岁年龄组就业率高达96%以上。反观女性劳动力,她们不仅在各年龄段上就业率几乎都低于男性,而且就业高峰期仅集中在30岁以前。1957年女性年龄组就业比率与后来不同的是就业高峰期出现在45岁以后。1970年新加坡妇女在25岁以前大量就业,此后就业率急剧下降。女性中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照顾家庭和孩子,据劳动部调查,因此而中止就业的女性呈上升趋势,1976年是39.8%,1980年是45%,1984年为51.4%,而男性因照顾孩子而中止就业的人数极少,一直就业到退休。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为促进已婚妇女就业,从8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幼儿园,1984年有幼儿园39所,入托儿童2000多名,到1995年6月,幼儿园数增加到368所,入托儿童达28161人。上述措施收到初步成效,已婚妇女继续就业的比率从1980年的35%上升到1994年的50%。

二是在管理和技术职位的分布上男女差异较大。1980年男性高级公务员和经理人员占就业比例的6.4%,女性仅为2.1%,1994年该职业男性的比例上升到14.9%,女性仅上升到4.8%。女性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低技术低职位领域,1984年制造业技术级男性占男子就业总数的19.4%,女性占女子就业总数的4.1%,在金融保险业技术级男性占44.7%,女性占20%。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和女性自身素质问题。从主观上来说,雇主早已形成对女性的固定看法,认为妇女要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对工作不能全心投入,因此将培训资源、晋升机会押在男子身上。从客观上来说,妇女要照顾家庭孩子,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不高,她们中的一些人主动选择工作容易、训练时间短而回报稳定的工作,因此在自由开放的市场制度下,女性易于流入收入较低、工作条件差的工种。

三是在收入水平上男女差异较大。女性所处的低技术职位决定了她们的收入水平低于男子。1974年新加坡女性月收入仅为男子的56.9%,1994年提高到72.6。但双方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从职业收入差来看,男女职员工资差别最小,1984年是86%,销售人员男女工资差别最大,为62%。造成男女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水平的差异,而是“行业分隔”,女性集中在低薪行业和低级职位,如男性做医生,女性做护士,男性做工程师,女性做工人,职业不同,收入自然有别,即使在同一工种,女性从业时间短,中止工作时间长也影响到她们的收入和晋升。

注释:

(1)王勤:《论新加坡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第33页

(2)Women in Singapore:A Country Report,p.13.

(3)同上,第24页

(4)同上第32,33页

(5)前引,Daughtersin Industry,p.3568.

(6)Women in Singapore:A Country Report,p.15.

(7)参见拙文:《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妇女就业试析(1965—1984)》,《东南亚学刊》,1995年总13期,第63页。

标签:;  ;  ;  

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分析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