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背后的思考——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原因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差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谈及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时,有一种较强烈的反差值得人们关注:即城市(含县城所在地的城镇)许多家庭中的教育学校化或过度与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中教育的不足或放任并存——成为过与不及的“两极”。有这样一组基本数据:浙江省家长每天平均用于孩子教育(辅导)的时间约为40分钟。其中城市为57.9分/天,农村仅22.1分/天。当城市里的家长们津津乐道于早期教育、千方百计为孩子请家教之际,农村家庭中基本“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竟占总数的30.6%,很少管教孩子的家长更占40%以上。当城市里的家长们为让孩子挤入“名牌”幼儿园、小学而绞尽脑汁时,农村里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处入托、要不要进幼儿园等似乎还放不上心头……
是什么原因造成城乡家庭教育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因素自然是受农村地区家长文化程度低下的制约。据’95年抽样调查:浙江省乡村中61.3%的父亲和75.1%的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文化以下, 还有近1/3的母亲是文盲!这尚是浙江这样沿海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份, 至于中西部地区,比例肯定会更高。国内外的专家研究证实,家长的文化素质高低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水平、能力等戚戚相关。有人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子女的潜能=子女无形的潜在学力。家长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可见一斑。
除此,笔者认为,与家长素质普遍低下相关连的其他因素还有:
——农村家教的客观条件较差。相当部分农村家长以务农等体力型职业为主,辅之于经商、服务性劳动,这类职业或起居无常或占有(消耗)人的精力大,使得家长无暇或无力顾及家庭教育。另方面,实施家教的硬件亦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农村家庭订阅书报杂志的,仅不到总数的5%;即便这些家庭,用于书报杂志的开支也仅占总支出的1 ~2%而已。尽管农村家居普遍较城市宽敞,但专门有孩子学习书房的,似乎凤毛麟角。凡此种种,使得农村家庭的家教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弱化及至湮没。
——农村陈旧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束缚。尽管农村的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从“读书致仕”到“读书跳农门”这一陈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于是在许多农村家长心目中,教育便是学校教育,教育孩子自然而然便是学校的事;至于家里,只要孩子不出事就随他去……诸如此类的想法或观念,在农村可谓司空见惯了。与此相应的是无论富裕起来还是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家庭,重视物质方面的投资远甚于智力投资。一份调查显示:农村家庭投资占前4位的分别是:建房、 买生活用品(如电视机等)、筹备婚嫁、操办丧事。至于教育孩子的投资,几乎可有可无。
——农村缺乏家教的知识与方法。即便有部分农村家长已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既无足够的能力以辅导孩子的学业,又不知如何去解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表现或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囿于文化素质所带来的知识贫瘠与方法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家长或溺爱、或放任、或专制等不当的家教方式。
家庭教育对人的素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大头在农村。从这一点上讲,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既取决于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又有赖于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平。笔者认为,要根本扭转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严重滞后的状况,从长远看,必须大力推进“普九”与成人扫盲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在内的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当务之急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教育部门与农业、民政、妇联等携手,定期开办各种农民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班,邀请家教专家、学者前来普及家教知识,进行“家教扶贫”。从而逐步、分批对家长尤其是中青年家长进行“轮训”。农村基层组织也应树立一些家庭教育搞得颇有成绩的典型,以点带面或现身说法,带动、辐射广大家庭重视和提高家庭教育。此外,笔者建议农村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如职业中学、农技校等),开设家政专业或家政课,为培养一代新型农村家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