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初探——以太原市长沟小学为例论文_张晶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初探——以太原市长沟小学为例论文_张晶

(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游离出来寻找工作机会,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是大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从年龄上看,他们大都属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环境,他们能否健康成长、顺利地适应新环境,是一个关乎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太原市杏花岭区长沟小学为例,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所面对的学习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我国的农村人口流动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结构上也由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转变为以“举家迁移”形式流动为主。从太原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农民工数量不断攀升,而对于跟随他们而来的进城子女,其成长环境具有特殊性,解决好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活力,保证社会安宁有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太原市杏花岭区长沟小学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来透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

在许多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章中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大量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处于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在农村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并跟随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断流动。学习适应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能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身心调整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达不到应有的发展状态的学习干扰现象。考虑到这一群体年龄等方面的特殊性,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其父母、老师,同龄群体、周围邻居及当地居民也列为调查或访谈对象,以期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以做出恰当的分析。

二、具体个案分析

XX,女,12岁,在长沟小学读五年级。她的父亲初中毕业,是一名厨师;母亲初中毕业在超市做收银员,家中还有一弟弟和妹妹。她的老家在安徽,2015年转学到长沟小学的。在读小学之前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来到太原以后读了长沟小学。在老家读到二年级,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到了太原之后课程增多,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她感到自己来到太原之后初期有些不适应,但后来学习成绩有所进步,知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对她比较关注,同伴相处也挺好,在班级担任班长职务。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顾及家里,她经常帮妈妈刷碗,照顾妹妹。平时周六日父母很少带她们出去玩,对她们管教松弛,父母与学校老师联系较少。拥有的课外书籍较少,平时也没有上一些兴趣爱好班,生活范围比较狭窄。

XX,男,13岁,在长沟小学读六年级。他的父亲小学毕业,是一名运货司机;母亲没有读过书,在学校做清洁工作。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全家生活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他的老家是河南的,一年级来到太原,转过两次学。在来太原之前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班里有31名同学。刚来太原时,他很难听懂老师所讲的东西,学习成绩一般,能按时写作业,但不会主动预习和复习。家长和学校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只要求孩子尽量学,考上初中就继续读,考不上就回老家。父母不会花太多时间在他们身上,只是忙于挣钱,不能辅导他功课,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他在家帮忙扫扫地,带弟弟出去玩。他最大的忧虑是担心学习下降,考不上中学。

(一)学校原因分析

从学校学习适应方面看,对于学习适应方面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困境的原因是在相关领域中探讨的最多的,在这方面,农民工进城子女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问题。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是否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在新的环境中,多多少少有不适应,这就需要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了。其次,学校的教育设施,如多媒体教学,操场,音乐教室等硬件设施要齐全,才能保证孩子获得多元化的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最后,学校应有相关的心理老师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疏导,比如小组活动,个案访谈等等。

从家庭方面看,前面我们已经主要从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家庭氛围等方面对城市环境对农民工子女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了论述,对于其中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生活质量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所生活的环境与城市同龄人相比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这两类群体的收入差距造成的。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多是脏、苦、累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收入与城市人相比却又是偏低的,再加上在城市中生活,消费水平又比较高,而且农民工的储蓄思想比较强,希望多攒点钱回家,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支出相对减少,包括居住、饮食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质量必定大打折扣,而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国家政策对农民工的关注不够,在保障与提高农民工收入这一方面并未做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而造成收入相对落后,必然对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在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较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亲子互动并未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对周围的一切既好奇又陌生,尤其是对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往往存在孤独、自卑的心理,而这就需要父母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环境,能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但现实却是,由于生活的压力,农民工将几乎全部心思放在了工作上,而花在与子女互动、谈心方面的时间却非常少,更有少数父母甚至将工作上的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而这必然会使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三)自身原因分析

从访谈的两个小学生来看,他们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能适应城市生活,说明他们的抗逆能力很强,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由于刚进入城市,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在完成学习适应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外界的新鲜事物的干扰,学校新的生活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都对自身的心理生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自身来说应保持一颗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新的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农民工不利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使他们在城市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社会化,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政策支持

从政府、政策方面看,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在目前各种制度、政策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学设备,加强对贫困农民工子女的救济力度等。或者各个社区对农民工家长进行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明确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只有政府真正关心,才能使农民工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才能使城市对他们的接受度提高。

(二)社会行动

从社会层面看,整个大的城市社会环境对农民工进城子女学习适应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逐渐改变整个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观点对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进行教育、宣传,以消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陈旧思想以及偏见,让人们对农民工及其进城子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学习适应创造一个轻松、温暖的大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家庭和睦

从家庭方面看,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在文化修养方面还是在道德修养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教育子女,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和睦、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这些对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正常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自身努力

从农民工进城子女自身来说,他们身处陌生的城市大环境中,要想顺利的完成学习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自卑的心理,要提高自信,敞开心扉,与周围人尤其是同龄人多交流,无论是城市同龄人还是农民工子女,只有这样才会保持良好的心情与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制力,理性的看待周围的环境,避免误入歧途。

四、小结

农民工进城子女是一个禀赋了农村文化又试图融入城市脉络的庞大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的完成学习适应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一次小规模的访谈,对农民工进城子女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及老师进行访谈,掌握了大量的有用信息。通过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并不像外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不利的方面,而是双方面的,即存在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积极地因素要进行巩固、宣传,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而对不利的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争取为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当然,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子女父母及其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恩玲.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视野下,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新课程研究,2010年四月(下旬)总第184期,第46~47页

[2]莫艳清、斯亚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社会化环境分析.甘肃农业,2006年第1期:第64~65页

[3]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0~127页

[4]田慧生 吴匿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1-104

[5]李英 王双进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十期43-44

[6]赵向利.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公立学校为例.郑州:郑州大学,2006年:第20~29页

[7]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第84~85页

论文作者:张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

标签:;  ;  ;  ;  ;  ;  ;  ;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初探——以太原市长沟小学为例论文_张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