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迎接挑战_数字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迎接挑战_数字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变革创新,应对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753(2001)02-0001-05

1 引言

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它已经把整个地球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人类展现了跨国界、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知识交流的无限可能性。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大量的信息以电子介质、超文本、多媒体形式出现,各种新型的、以网络为主要传递媒介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一时间,ISP、ICP、ASP等层出不穷,电子期刊、电子书、网上书店、网络出版等花样翻新,使人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访问、检索和获取信息,从而也向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图书馆界有提出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变成新的“藏书楼”——书籍博物馆的问题[1],在外界则有提出大学没必要再建图书馆,只要建好电子阅览室就行了的建议[2]。

另一方面,这一革命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飞速增长的信息汇成了数字的汪洋大海,导致人们在查找、利用上更为困难;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日益重要,迫使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图书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此有了用武之地,有史以来,图书馆第一次可以借助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经过整序的文献信息在任何时候提供给任何地方的任何读者,建立一个全球网上数字图书馆为全世界的读者服务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图书馆在支持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有了更好的条件。

大学图书馆由于其自身使命所在,对于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必须适应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

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使命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3]。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古代图书馆主要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能;近代图书馆增加了社会教育的职能;现代图书馆又担负起传递科技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4]。

根据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5]。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大学图书馆的基本使命是搜集、整理、保存和流通文献资料,为教育和研究服务。

在新经济时代,在社会信息化的情况下,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发生了弱化?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需求的扩大,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还得到了加强。因为我们看到,虽然现今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了,范围广了,但富国和穷国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知识“有”和知识“无”、信息“有”和信息“无”依然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6]。要填平“数字鸿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而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其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图书馆历来以“知识自由”为己任,图书馆以“让大众公平自由地获取知识信息”为职业理想。过去,图书馆在向大众普及文化、传播知识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新形势下,不管图书馆的物理形态和内容如何变化,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图书馆员的职业理想是不会也不应改变的。

很多人都说未来的图书馆是“无墙的图书馆”、“虚拟的图书馆”,将来建构的是电子化馆藏,而非实体的建筑物。但是图书馆学文献也显示: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不可能被取代;相反地它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学习压力与校园生活的“避难”所,提供舒适、方便的空间,供使用者参阅馆藏资料,是第二课堂,也是人类心灵的实验室[7]。毫无疑问,大学图书馆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实体的交互空间,读者不仅在这里获取知识、获取信息,他们还在这里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受到服务育人的感染,从而提高素质,净化心灵。而这些,恐怕是虚拟的互联网空间所无法给予他们的。

在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大学图书馆仍然承担着如下的任务:

(一)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

(二)做好流通阅览、读者辅导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活动,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

(三)开展用户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国内外多方面的协作、合作和学术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3 变革和创新:大学图书馆的主旋律

虽然我们说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并未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8],处在不断变化中。从哲理上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现象,同世间万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从现实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图书馆形态、类型的变化。图书馆在产生之初曾经长期保留单一的形态和类型,近代公共图书馆产生后,随着社会需要而逐渐地分化和细化,目前已有了多种形态和类型的图书馆。从类型来说,有按读者对象分的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按内容分的医学图书馆、农业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地质图书馆、军事图书馆,按功能分的研究图书馆、大众图书馆、资料情报中心,按载体分的胶片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等;从形态来说,有单一馆舍集中式的,多馆舍分布式的,总馆——分馆型的,中心——分中心型的,松散联合体的,还将发展为虚拟——无墙型的,网络型的[9],等等。

(二)图书馆馆藏文献载体的变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在不同时代,其载体形态随技术的进步而变化、而丰富,如印刷术发明以前,主要是刻、写在各种载体(简、牍、绢、石、纸张等)上的手稿、书面,印刷术发明以后,主要是印刷型的书籍、报刊;到了现代,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胶卷、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不断涌现,光学、电子载体越来越多,图书馆的文献载体更加丰富多样。可以预见的是,电子形式将逐渐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馆藏会变得“虚拟化”。

(三)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图书馆收藏文献载体的变化及读者对图书馆需求的不断提高带来服务方式的变化,从早期图书馆的读者只能在馆内阅览文献,到近代可以将书刊等实体资料外借,再到现代的文献复制、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阅览;从口头咨询、电话答问,到文献检索、专题定题服务,再到主动报导、个性化“推送”服务;从基于读者到馆的“面对面”的服务,到基于Web网上“一站式”服务——馆员正在逐渐从前台退到后台,最终使用户更多地自主进行文献的查找和获取,用户与图书馆的距离以及图书馆的开馆时间都将不再是人们利用文献信息的障碍。

(四)图书馆加工工艺的变化。由于文献载体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采、分、编、藏、借、阅的流程仍然存在,但其处理的对象已复杂多样化了:工艺上,电脑操作越来越多地取代手工,有些处理(如收登、著录等)已变得相当简单,而另一些(如深层次内容的揭示和信息推送、知识发掘)则尚待大力开发;古老的、珍贵的文献需要加强保护,特色化、数字化的资源也需要可靠地存取;合作采购、集团购买正在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联合编目、资源共享逐渐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参与;日常的系统维护、网页更新变得十分重要,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五)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变化。图书馆工作内容的变化和职能的扩展导致组织机构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按“物流”(即围绕文献类型及其处理流程)形成的业务部门已不适应业务自身发展及“减员增效”的要求,图书馆开始“以读者为中心”、按“功能”来重组其组织机构,过细的业务分工被加以简化,功能重叠的部门加以合并,办公自动化和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加强了组织及人员间的沟通,也使组织由层叠式向扁平化发展,信息咨询、数据库建设、电子阅览、系统运行维护等新型业务部门得以新增或加强,围绕项目或专门任务而组成的临时工作组也应运而生。

(六)图书馆建筑、设施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侧重于“藏”,其馆舍空间有限、功能单一,结构布局较为封闭。20年前,打字机在许多图书馆里恐怕都难得一见。现今新建的图书馆开敞明亮、环境优雅,结构化综合布线、空调、电脑、传真、复印……,几乎所有当代的办公新技术都在图书馆得到了应用,具有“三A”特征的智能化大楼已不鲜见。图书馆已一改往日守旧、落后的形象,而成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以至《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在十几年中进行了两次修订,仍然跟不上馆舍、设备的发展[10]。

上述种种变化并不能涵盖图书馆发生的变革的全部,但也足以使我们看到,现今的图书馆其内涵已越来越丰富,技术应用水平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先进,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前进的步伐会更快、变革的幅度会更大。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变革”,是因为我们看到,近十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比以往百年发生的变化都要大,而且很多变化是质变,是跃进,甚至是革命。一个全新面貌的、全球化的图书馆系统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形成,对于图书馆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察变革的动因,似乎可以概括为三点:(1)信息技术的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计算机的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成本则降低50%)时,他也许并不知道他说得多么正确。事实上35年来,情况一直如他所说的那样在发展,虽然有时上下略有波动[11]。网络发展的速度则更快,已达到每6个月增长一倍。高性能、宽带和低费用,使得电子出版、网上出版变得越来越普遍,因为成本低、发行速度快。这进一步导致了学术交流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已不依赖出版社而自行在网页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出版和交流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图书馆增加对电子出版物和网上学术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储存。(2)社会需求的驱动。当今时代,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力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靠对信息的占有和处理。越来越多的人将(被迫或自觉)习惯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知识成为资本使人们更加重视自我知识更新,网络教育的兴起则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尤其是玩着电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更容易接受电子课本、网上教育这样的新形式[12]。因此,无论是研究还是学习,对于网上获取文献信息的需求都将不断增长,自然会对图书馆产生越来越多的提供网络化服务的要求。(3)图书馆员的内在动力。图书馆员以为读者服务、向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为职业,素来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其职业道德是以读者的成功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这使他们要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面临社会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只有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才能有立足社会的资本。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会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和向大众传播知识的社会效益和意义。知识自由的职业理念将更加激发出他们的敬业精神,不断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变革自身,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综观各国的大学图书馆,由于其用户稳定和需求旺盛的特点,它们对于变革的趋势较为敏感,所受到的变革的压力也更大。而由于具有相对较好的财政状况以及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又使他们较易于作出反映,迅速地应对变革的挑战。而创新,则成为大学图书馆应对挑战的正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实践,以及图书馆学文献所发表的成果,已经有力地证明,我国的大学图书馆也一直走在变革和创新的前列。

4 变革的趋势:数字图书馆

在新的世纪,大学图书馆如何继续保持发展的活力,加快前进的步伐?我觉得首先要把握发展的趋势,明确发展的目标,同时采取适宜的战略措施,坚持变革和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图书馆由于“211工程”及其公共服务体系CALIS项目的拉动,在整体化、网络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个“共建、共知、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联机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导航、合作编目、采购协调等功能已经在一批成员馆实现。特别是那些重点建设的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文献资源的总量上,还是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以及满足读者需求的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可以说,CALIS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大的变革和创新的举措,它真正突破了过去高校图书馆各自发展、自我保障的局面,在观念、体制、方法上把资源共享落到了实处。在“十五”期间,CALIS还要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把已有的成果迅速推广到更多的高校图书馆,使更多的学校和读者受益;同时,还要谋求新的发展,也就是要转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勿庸置疑,随着数字文献成为主流文献形态,网络成为人们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主要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之一,也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的阶段。因此,CALIS二期工程的一个建设重点也放在了数字图书馆的探索和试验上,尤其是数字资源及其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建设。但是,数字图书馆到底应该怎么搞?是不是要来一个“人民战争”,人人都来搞“数字化”?显然不是。过去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意味着图书馆的全面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样数字图书馆由于技术上更加复杂,所倚赖的内外部环境要求更高,投入也更大,其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国外有人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Incipient Period(起始期)、Transitional Period(转型期)和Transformed Period(形成期)[13]。考察我国的大学图书馆,除了少数得到国家“九八·五”计划重点投资的以外,恐怕多数都还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图书馆尚在自动化网络化的门外徘徊。有鉴于此。笔者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一些特征着重谈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条件问题,希望引起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难度的重视[14]。当然,重视困难正是为了克服它。只要我们加强理性的思维和分析,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内容等经过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就有可能避免过去分散发展、重复建设的老路,从而在共同参与整体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带动各个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展望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趋势:(1)数字化——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文献载体、服务的手段、服务的方式都是数字化的(或至少是以数字化为主的);(2)结点化——图书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再是其建筑的外观和内景,而是其所提供的服务——以网站及网页内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点击率”;(3)特色化——因此,每个网站(图书馆)都应具有特色:特色的馆藏,特色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特定的需求。可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在已有的整体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更高程度的合作、分工和协调。

“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学图书馆应将下列几点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先进的网络和计算环境。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提供服务的平台。海量的数字文献信息的储存、处理和传递,必须具备先进的宽带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基础设施。

(二)实用可靠的应用服务系统,实际就是一套新的、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没有这样的好的应用软件,用户(包括馆员和读者)将难以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也不能发挥作用。

(三)丰富而有特色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而单个图书馆不可能收集“足够”的数字化文献信息,必须实行资源共享,而共享则要求把各具特色的数字化资源整合起来,统一标准规范、联合共建就特别重要。

(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新技术要求有懂得它的人去掌握,这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悉电脑,熟悉网络,熟悉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服务的工艺流程,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员的基本技能。

(五)合理有序的组织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带来一系列管理上的新问题:数字图书馆应提供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因而硬件的不间断运行,数据库的实时维护和更新,整个系统的安全防灾,等等,均需要加以重视和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

5 近期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们要起步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如:多文种、跨语言处理和检索(尤其要考虑到中文的特点),多媒体、多内容的统一(联邦)检索和资源的交叉连接,用于世界范围的大规模资源的互操作和可缩放技术,更加友好的用户界面(具备可视化和沉浸感),组织和描述数据的元数据的标准、加工工艺和工具,大规模学术信息的长期保护和保存,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很多问题都不是单枪匹马能够解决的,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协同攻关、合作开发、联合研制、共同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图书馆就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而是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地进行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图书馆网络。首先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无论校园分散还是集中),各个图书馆职能单位都要成为整体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全校形成一个一体化、网络化的图书馆,进而各校之间构成一个网络化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二)加强标准化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图书、期刊、报纸、软盘、光盘和网络数据库等)的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表达与转换以及流通规则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还包括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兼容性。

(三)重视数字资源的采集和整合。在新世纪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中,印刷型文献的比例将不断减少,电子文献比例会日趋增加。数字资源的采集将分为不同情况,如购买介质或购买使用权、下载免费资源、建立导航等;对多种数字资源应加以整合,以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发展馆藏文献数字化和网上阅览。将馆藏特色和珍贵文献数字化,一方面是对文献的保护,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在网上检索、阅览和下载,扩大对这些文献的使用。

(五)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包括: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最新信息定题通告服务,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多媒体文献点播服务,网上用户教育,等等。

(六)形成新型的馆员队伍。馆员也应该是学者。他们要有很高的觉悟和职业道德,知晓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有法律观念和版权意识,有广泛的知识面,精通外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信息意识和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加工的能力,具有能够深入文献内容的学科领域进行服务的能力,具有学科知识评价能力,成为特定专业文献信息和相关专业读者之间的中介与纽带,成为知识信息海洋中的导航员。

(七)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应全面地审视、更新办馆思想和观念,坚决摒弃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固有的“习惯”和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规范,建立新型的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激励机制。

6 结语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大学图书馆面临着空前发展的机遇,也有不可回避的众多的问题。关键在于图书馆人能否把握机遇,正视长期以来图书馆相对封闭、因循的实际,以锐意创新的姿态积极进取,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观念变革我们自身,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一定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应有的位置。

标签:;  ;  ;  ;  ;  ;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迎接挑战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