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183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辍学_边疆论文

#183;民族基础教育#183;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与辍学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边疆论文,中国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序言

本文初步阐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研究状况。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辍学问题。文章分为几部分。背景部分简单回顾了在中国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若干方面。接着提出了有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失学问题,其后是对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的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教育与经济日益增长的差距问题的叙述。回顾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有关研究后,利用在15个边疆县使用不同的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诠释了中国用于衡量入学率和失学率的常用术语。文章列出了数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主要方面,引述了一部分实地考察内容。最后,这篇文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降低辍学率提出初步建议,并且回顾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数据。一个研究成果的初步概述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

背景

中国少数民族具有几大特点。55个少数民族约有人口92,000,000人,他们居住的地区占中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并且拥有大约90%的边疆地区。而且,许多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他们也居住在亚洲邻国的领土上。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位于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

全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少数民族儿童小学入学的百分比与他们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大体相当,几个少数民族甚至超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统计数字也表明少数民族能读会写的比率远远低于汉族,包括一些使用他们自己文字的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里,合格教师比例也很低。少数民族各级教育的升学率较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呈现出很高的失学率和辍学率。而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的情况仅仅略好于少数民族学生,表明这些问题既与种族相关更与经济有关。因此,即使随着各种非正式教育形式的发展,仍需要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入学率。

从1979年以来,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已采取一些新政策。成立了隶属于国家教育部(1985年改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少数民族教育司。在省、市、县也设置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选派了教育官员。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权发展他们自己的教育,包括学校级别、种类、课程内容、授课语言和入学人数。而且,用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经费已被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预算的一部分也能专项用于教育。教师培训经费增加,并且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在职培训。学校将按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色进行建设。在某些地区,包括牧区、边疆和寒冷的山区,建立了寄宿制学校,并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传统也得到重视。同时,边疆大学与内地大学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了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标准适当降低,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以便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建立联系。

汉族地区教育,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可能没有少数民族教育那么明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这种差距尤为困难,因为许多地区边远偏僻。研究表明,许多地区一直在关注着少数民族教育,包括能读会写、基础教育、入学情况、教师素质、双语教育以及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些民族地区解决辍学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入学和失学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

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3个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广西、内蒙古)已选取的乡村中找出有关地区、学校、家庭、入学及失学各种统计数字间的联系。

地区统计数字包括人口规模和密度,少数民族社区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距离,农业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学校相关的因素,包括父母在农业生产上对孩子的依赖;与学生对接受教育态度相关的因素,包括个体教育水平与今后获得经济发展能力的关系。研究中,不但同经过挑选的农村教育官员、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座谈,而且搜集了大量有关乡村教育发展的统计数字及资料。

相关问题:国家与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占有广阔的地域外,还具有显著的特点,这里拥有全国大部分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珍贵药材资源,有些地区还是热带作物、动物饲养业的基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利用这些资源方面起着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正通过边境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兄弟姐妹不断加强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

从1978年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增大。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表1)。20世纪80 年代经济战略是发展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以后再发展内地经济。结果导致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在2000年后,使民族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很有必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具有不同水平的职业人才教育基地。然而,问题已成为这些地区建立人才教育基地、促进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为了进行全国性的比较,我们有必要看看中国西部8省区(新疆、 宁夏、西藏、广西、贵州、青海、云南和内蒙古)的教育水平。按照 1982~1990年的人口调查,在1982~1989年这7年间,西部8省区的教育水平与全国相比进展缓慢。西部8 省区接受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大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1990年,西部地区完成基础教育的人口比例(到15~16岁的9年义务教育)为50%,低于62%的全国比例。

对于文盲和半文盲来说,一个相似的模式显而易见。按1982~1990年的人口调查,截至1982年,全国每100个年满12岁的人中就有24 人是文盲或半文盲。西部8省区相应的数字是内蒙古31,广西25,贵州48,云南49,西藏75,青海47,宁夏43,新疆31。在1990 年, 全国比全降至16人。在西部八省区中内蒙古降至16,广西降至11,贵州降至26,云南降至27,西藏降至49,青海降至30,宁夏降至23,新疆降至13。1982~1990年间全国每100人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减少8人,比以前降低了32.46%。

因此,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正在快速发展。然而,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显得十分落后。这是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同于少数民族教育,前者是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和汉族教育的地理概念,后者仅指少数民族教育。上面这些统计数字是指少数民族地区而不是单纯指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因此,他们也包括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汉族居民。所以,用这些数字去判断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不准确的。按1990年人口调查(表1),西部8省区的总人口是159,530,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9,248,000人(48%),内蒙古总人口为21,456,000人,而少数民族仅有4,158,000人(19.4%)。 下面列出其他地区的人口比例:

表1 八省区少数民族人口

这些数字表明,除了西藏、新疆外,其余6 省区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低于总人口的一半。因此,我们不能把“民族地区”有关教育的统计数字等同于少数民族教育。相反,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水平。

按1982年的统计数字,有16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口比例高于汉族,同时,有14个少数民族文盲比例也低于汉族。然而,少数民族平均教育水平仍低于汉族。大多数少数民族在获得每一阶段教育的比例也低于汉族。

而且,41个少数民族的文盲率(年满12岁)高于汉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的文盲率达到60%甚至更高。例如,彝族文盲率为61.7%,水族为61.6%,景颇族为61%,阿昌族为60.5%,怒族为63.1%,独龙族为61.4%,珞巴族为68.9%,哈尼族为70.1%,傈傈族为71.7%,佤族为68.9%,撒拉族为61.9%,达斡尔族为72.9%,保安族为75.4%,拉祜族为82.3%,东乡族为86.8%。

表2 1987年的教育水平(10,000 中的人数)

全国 少数民族

大学 86 37

高中 682 455

初中 2,097

1,216

小学 3,580

3,021

表3 1990年八省文盲和半文盲的百分比

地区大于15岁大于12岁

全国平均比例 15.88 16.21

内蒙古

15.39 15.63

广西 10.61 10.99

西藏 44.43 48.69

宁夏 22.06 23.18

新疆 12.75 13.31

贵州 24.27 25.81

云南 25.44 26.60

青海 27.70 29.70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他们大多数仍然很贫穷,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他们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发展当地经济。基于国家现在的财政状况及到2000年全国的经济战略,不可能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10年将致力于提高中等技术和小规模经济。这些经济的特点是包括低、中等技术,小企业及乡村工艺的经营。经济调整,尤其是对农业和动物饲养业的调整。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为了配合第一阶段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更多具有基础和专业技术的人才。

按照全国性的经济战略,第二阶段是在2000-2010这10年间,通过国家投资去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经济将逐步从小规模结构转向适度规模,并且以先进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特色。为了适应这种结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受过中等教育和更高教育的人才,需要许多中级专业人员及一些高级专家和技术人员。

为了适应这些阶段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入学率。在基础教育的最初9年中,必须降低少数民族地区的辍学率。在这方面, 必须努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便为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提供人才保障。

对研究课题总的看法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被进一步重视,除了历史上的文献外,还有其他四种类型。第一类最为普遍,它主要着眼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和发展。第二类是收集论述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文章。第三类是收集特殊地区有关少数民族教育的文章。最后一类主要是关于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关系方面的文献。上述文献多采用描述手法而不是分析方法。

在少数民族科研机构教育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大,全国有关少数民族教育的书籍、杂志和文章的数量大大增加。此外,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数量和水平上也付诸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入学和失学问题的研究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

人类学家对中国少数民族已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在国外学者眼中是很有价值的,并且这些研究十分重视实地考察。但这些研究很少有把教育作为重点的。相比较而言,国外的一些教育家已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虽然这种研究很少。一些研究不但从社会平等、经济发展、文化自由和民族融合的角度为评估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论据,而且还提出了对有关背景和政策的基本的、总体的看法。

一些研究集中于与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地区、性别及语言上。而且,集中于落后地区的地区性的基础研究有所增长。但仍需要更多的、全国性的实地个案研究。

入学和失学的衡量标准

在中国,调查的主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a.入学率:指一个人是否作为一名学生入学注册。它通过适龄儿童(通常为7-12岁)入学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总数来计算。

b.巩固率:指在某一年从学年开始到学年结束的学生比例。

c.升学率:指从一级学校(例如:从小学到初中)升入上一级学校学生的比例。

d.毕业率:指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的比例。

e.普及率:指一个地区7-12岁入学学生的比例。

f.留级率:指必须重读一年的学生的比例。

g.辍学率:指中途离开学校的学生的比例。它通过一学年辍学学生数除以学年开始时学生总数所得的百分比来计算。

数据收集方式

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方式分三种:

a.文献考究:展开实地调查前,事先对各少数民族县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详尽查阅。掌握这些背景材料知识将有利于获取当地政府的信任,并便于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收集数据。

b.问卷调查:有3类问卷表用于此次调查,包括学生问卷表、 校长问卷表及县教育部门问卷表。由每省挑选5个县作为一组调查对象, 每县内选择5所学校,包括1所小学、1所县城中学,其余3所视其距县城距离远近而定(偏远、较近及附近各一所)。要求各校校长必需从小学 5、6年级或初中2、3年级中任选20名学生。每1县,10个正副校长完成 其问卷表,全县教育状况的问卷表则由各县教育部门的官员来完成。总之,有1900份问卷表发到学生手中,校长190份,县教育部门15份。其 中,特别加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开展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表共500份、校长50份。表4总结了此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

在内蒙古开展的问卷调查被作为试点,虽然收集上来的数据仍被使用,但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了问卷表,在其他两省:广西、云南使用新表。

c.实地调查:调查者对3省均做了采访, 并通过不同渠道与当地教育单位取得联系。在内蒙古,借助于私人关系,我们与教育机构挂上钩;在云南,北京与昆明研究所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组织实地调查提供方便;广西省教委亦为此行做了必要安排。

实地调查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右旗、云南麻栗坡县及广西宁明县期间,调查队先与县教育部门官员座谈,后到以下学校展开调查。

a.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一小、新巴尔虎右旗一中、陈巴尔虎右旗一小。

b.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中、县二小等一些中小学校。

c.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一中等一些中小学校。

在各县教育部门支持下,调查队与校长、教师、家长进行一系列讨论,收集了各种材料、学校和教室照片、入学记录以及各校展示的有关信息。

表4 各省问卷表回收率

表5 所选边境县基本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的地区性差异剖析:内蒙古与广西、云南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这几个被调查旗的辍学率比云南、广西稍低,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地理环境、行政措施及经济、文化因素等。以下大部分考察结果立足于该区学生调查数据。

⒈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旗人均年收入比广西省高出一倍。根据抽样调查,只有24.5%的内蒙古学生表示家长无力支付学费。

⒉事实上,内蒙古组中,无人提及失学率与贫困状况相关,而在广西/云南,则有70.3%的学生持这种看法。

⒊与广西、云南相比,更多的内蒙古学生(93.1%,广西/云南74.6%)表示他们上学的目的是希望至少能获得一个中学文凭。但二者稍不同的是,当被问及是否对学习不感兴趣时,19.3%的内蒙古学生承认这一点,然而广西、云南组只有17.5%。

⒋在内蒙古边疆草原上生活的牧民的流动性强。尽管该地村镇之间、学校与家之间距离甚远,但此次抽样调查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家距学校相对近些,上学不必走太远的路。

⒌牧业的经济基础不似农业那样要求严格,这就提供给孩子们,无论男孩女孩较多上学的机会。广西、云南则有比内蒙古多出一倍的学生表示家长要求他们在家干活。在这些省份,父母对孩子的经济依靠较大。

⒍滇桂多山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学校的入学率。40.6%的学生家、校之间路程不止2公里。类似情况在内蒙古只占22.4%。虽然也有5.2%的内蒙古学生认为学校离家太远,但这一数字在云南、广西则高达32%。

当然,造成各省注册人数差异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蒙古族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尽管整个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只占19%,但我们所调查的新巴尔虎右旗,蒙古族人口却占该旗总人口的80%。此外,政府的一些措施,尤其是实施跟踪记录与注册的做法,事实上也是提高呼伦贝尔盟入学率的有效手段。

实地调查报告选:与家长、教师及校长间的讨论

实地调查资料表明,家长、教师、校长们对经济状况、家与学校距离、师资培训、学校课程设置等问题给予较多关注。

⒈教师、家长、校长们谈及学校布局调整。调整前,每村拥有一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分布广。同时,地方政府为当地学生提供足以维持当时生活水平的助学金。这致使小学与中学毕业率高于今天。总而言之,调整前的初级中学较多,初中毕业生也多。然而,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有将近一半的学龄少年因初级中学数量减少而失去读中学的机会。每学年高达800元的学费也使这种机会再次减少。 一名中学生需家中三名职工供养。在麻栗坡和宁明县,中学的减少导致约40%的小学毕业生无书可读。

⒉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云南,许多家庭对学校十分不满。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孩子们必须上学只不过是教师们得以维持生计的途径,因而,上学毫无价值可言。麻栗坡一位受访的校长说,大多数农村家长,甚至有许多城镇家长,均对学校有成见,他们相信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一张毕业证书,对于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

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里的小学陷于极端贫困之中,校舍简陋,师资质量由于缺少培训而日益下降。一些民族村,最近几年仅能培养小学毕业生,初中生则屈指可数。

⒋学校通常被视作进入大学或职业学校的途径。经济竞争的日渐激烈也剥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当他们升入高一级中学的机会很少时,教育的益处通常并不明显,毕业生收入往往与农民无异。父母一般的想法是孩子们在2-3年的学习后能掌握基本读写及简单计算技巧便已足够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使他们的孩子变懒了,学生毕业后因高不成低不就而回村时,常常不再乐于从事体力劳动。

⒌在西南边疆省份,由于环境因素,如交通不便、山路陡峭、暴雨冲毁道路等,使家长们对其孩子上学路上不得不涉河渡桥而忧虑。有些家长甚至要求他们的孩子别去上课或干脆退学。

⒍在边疆县,财政收入低,教育经费有限,缺少现代工业,乡镇企业不发达,传统经济比重大,经济结构单一等均大大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地调查摘录:采访学校

这所位于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学校,除大部分汉族学生外,同时包括苗族与土人(壮族的分支)学生。我们围绕学校正规教育之益处与家长、教师们进行一番讨论。经济利益在家长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他们愿意做出一些牺牲,但对教育的价值仍不置可否。

一家长指出,他们村小学毕业生很难在遥远的城镇中学里圆满完成学业,较流行的观点是,城镇中学教师一般认为农村小学毕业的学生基础差,很难从初中毕业。这些学生常被中学教师告知他们毕业的机会很少。在此情况下,学生很快便返回村里。另一家长补充道,初级中学每年700-80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费、书本费、路费及其他消费,使接受教师建议回家似乎成为明智之举。

部分家长不满于学校教学质量偏低,有位家长将此归咎于中国传统说法“风水”。原来,某学校旧址位于村子附近一块较好地点,而搬迁后的新址,地名正好与“聋哑”谐音。教师觉得关于成绩水平低的责备应归咎于学生们不仅难教,并且总是很快忘记前一天所学知识。教师们认为这与家长关心不足有关。令他们奇怪的是,当他们在路上与学生父母相遇时,这些家长从不问及孩子们的学业状况。这显然说明他们对此缺乏关心。家长们的反驳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压力太重。

另一家长指出,高中学生回家后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同时,也有一家长表示,由于课程设置轻松,今天的高中生只相当于10年前的初中生水平,完成高中学业的不会使用当地的收据、收条等。看起来,如果孩子们能够学到一些简单的中国人的做人品质与计算技巧的话,他们的父母亲会比较满意。

经济状况为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教师们也一样,后者总是无法按时领到工资。然而,从全县形势看,该村已明显要比其他村做得好。这一在校内讨论的话题最好能与校外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县城附近有一锌矿,在那里,孩子们一天可赚15~30元钱。一位家长担心,到了锌矿被开采时,学生们可能不会再安心于学习了。

农民也怀疑接受中等教育有利于寻找工作,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关系”,即使那些在中学获高分的农村学生在找工作时也不如那些成绩差些的城市学生顺利。另一家长强调说“学校的目的就是给他们的孩子一份工作和“户口”(居留权),如果不这样,则学校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减少辍学率的初步建议

尽管上面提出的资料是初步的,但仍可以提出一系列普遍适用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包括以下诸方面:

⒈必须宣传《义务教育法》,尤其是在贫困山区。家长必须相信教育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基础。

⒉必须完善学生的注册制度。婴儿出生后,教育部门马上进行登记。通过这种注册方法,教育部门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入学儿童人数并能保证让每一个儿童上学。这种注册方式也许有益于云南和广西。

⒊必须增加对民族地区农村的投资,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对贫困学校和贫困学生提供特殊经费方面,应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改善学校条件和环境上。这两方面都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⒋政府应继续提供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同时也应资助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费用。

⒌应大力培养民族教师以弥补本民族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应在民族聚居区培养大批双语教师,具有双语能力的民族教师可以教那些只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学生。

有必要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许多特殊问题,包括女生注册率和巩固率,山区学校适龄儿童的注册率和巩固率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获得家长的支持、改善学校设备、加强学校和地方经济两者之间的联系。

云南/广西——值得作深入研究的数据

考察的数据最好是具有提示作用的。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提供了作深入研究的方向。在这些问题的主要方面,测量数据、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很少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理解)的解释。入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犹如入学与家庭支付学费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一样,在多数情况下,考察数据仅能给我们留下造成失学问题原因的线索。以下观点试图说明:在某些地区,必须要占有更多的数据和进行更多的分析之后才可作进一步的结论。

⒈尽管校长经常指出教育缺乏家庭支持(大约1/3 的校长指出家长忽视教育),但学生们的问卷调查则表明:28%的学生家长总是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12%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32%的家长偶然辅导孩子做作业;9%的家长则从不帮忙。发生此种情况的背景是:4%的父亲和33%的母亲是文盲。这样就似乎表明父亲能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情况更多,这是合乎传统看法的。

造成校长和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表面矛盾的原因可以部分地归因于答卷的学生是由校方挑选的。大多数没被挑选的学生也许正是校方提到的那种情形下的学生。没有被挑选的学生可能生活的环境不好并且很少从他们的父母那儿得到帮助,也许是因为他们的高文盲率。大约30%的学生(挑选中的)的父亲受过中等或更高的教育。

⒉只有17%的学生指出他们经常在家说汉语,大约20%的学生指出他们从不在家说汉语。实际上8 %的少数民族学生指出他们根本不会说汉语。79%以上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老师用汉语教学;0.7 %的学生说他们的老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15%以上的学生说他们的老师用双语教学。

这种情况证实了一种看法,即民族语言仍在许多家庭使用。这样的话就可以想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如何的困难。然而,只有2 %的校长认为失学与使用的教学语言有关。

⒊有关家长支付学费的能力资料表明,经费困难是整个这些地区的一个经常性的忧患。被调查的学生中大约37%的人认为他们的父母难以支付学费。

⒋26%的校长不满意他们学校的失学率,而29%则对此满意。其余的则认为这种情况合理。校长们这些态度的形成原因不明确,需作进一步调查。

⒌大多数校长将失学归因于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实用程度(28%);只有8%的校长归因于教师质量;此外,35 %的校长认为失学率与“女孩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有关。

研究结果的初步概述

将部分挑选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结果使失学问题与许多因素联系起来。诸如学校设备的缺乏、合格教师的缺乏、学生成绩的低下、与实践需要不相关的课程的设置等;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包括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家长和社会支持、家庭无力支付学费、上学路途遥远、认识不到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等,尤其是女孩以及需要干家务劳动或挣钱的学生这两个因素。对少数民族来说,其他原因更特殊,包括缺少对民族语言建设性的支持,在观念和价值观上没有给予更多支持,以使教育为社会所重视。

少数民族的入学率一般低于汉族,然而蒙古族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明显,尤其在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80%的地区。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可以提供一个有价值有系统的信息,即尽管就特殊地区而言,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很重要的,但这些因素依赖当地条件,包括文化、经济和组织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这项研究是作为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亚太教育基金项目而进行的,并得到亚洲发展银行的资助。在此,感谢孟宏伟等的帮助。该文原文文字为英文,由张俊豪、丁月芽、苏红译成中文。)

注释:

〔1〕例如,Drugladney 的刊于《亚太问题》的《中国种族意识再苏醒》。《亚太问题》东西方研究中心分析,1995年1月第18期。 “中国的民族特征:多数民族/少数民族认同的再思考”《亚洲研究》,1994年2月第1期第53卷,《中国穆斯林》:“人民共和国的种族民族主义”(剑桥:哈佛东亚论文专题,1991);托马斯·何贝尔“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自治还是同化?”(阿默克,纽约:M.E.Sharpe,1989);林梅克雷斯“中国的少数民族:二十世纪一体化和现代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马寅“中国的少数民族”(北京:外语出版社,1989)。

〔2〕中国计划与建设部,中国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9、1990、1991-199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91,1992)。

〔3〕中国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90》(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1990)。

〔4〕孙若穷、滕星、 王美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概论》(北京:劳动出版社,1990);《民族教育学》(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甘肃民族教育发展概论》(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88);朴胜一《中国少数民族发展与展望》(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0)。

〔5〕《中国边疆民族教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6〕《贵州民族教育调查》(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7〕《民族教育经济学》(知识出版社)。

〔8〕《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在民族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刊物。

〔9〕Dru Gladney《研究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中国社会的后门》《中国对外交流》Vo1.19,No.2,1991,《中国穆斯林》:《人民共和国的种族民族主义》(剑桥:哈佛东亚专题论文,1991);Gregory Guldin《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组织》《中国对外交流》,1991,2 期19卷。ChienChao、 尼古拉斯·特普《中国的种族和种族群体》(香港:《新亚洲学术公报》,香港中文大学,1989)。

〔10〕参阅约翰·哈根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比较教育评论》147-163页;Berhard Dilger《少数民族教育》,《比较教育》1984年第2期20卷154-165页;Julia Kwong and Hong xiao《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229-243页;Lee chae-Jin《中国朝鲜族:民族教育政策》,(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86)。

〔11〕参阅Jacques Lamontagne《提高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 inDouglas Ray and Deo Poomassie(eds)《教育与文化的差异:新观点》(纽约:加兰大出版社,1992);Gerard A.Postigliove《现代化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含义》,in Ruth Hayhoe(ed.)《教育与现代化:中国的实践》(牛津:Pergamon出版社,1992)。

〔12〕Jacques Lamontagne《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地域和性别的差异》,这是一篇在美国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召开的国际比较教育会议论文(1995.4.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这也是上面提及的会议论文;Regie Stites《母语文学与现代化: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政策问题》,这是一篇1992年3月13 日在马里兰的安那波利亚召开的国际比较教育会议论文。

参阅约翰·哈根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比较教育评论》 147-163页;Berhard Dilger《少数民族教育》,《比较教育》1984年第2期20卷154-165页;Julia Kwong and Hong xiao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比较教育研究》第二期229-243页;Lee chat-Jin“中国政策”(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86)。

〔13〕Jan-Ingvar Lofstedt《多民族与落后地区的教育:中国甘肃》(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协会),Work in progressManuscript,1994年8月;Jane Nam《中国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和汉族的初级中学失学率比较研究》,博士论文稿,Work inprogress,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系;亨利·特罗伊巴《Reflections on Alternative Visions of schooling》《人类学与教育季刊》,1994年第3期25卷376-393页;参阅Jacques Lamantagne和马融《中国城镇教育发展》。

〔14〕参阅Gerard.A.Postigliove《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改进的种族性和非种族性的研究》,国际比较教育界年会论文,牙买加金斯敦,1993。

标签:;  ;  ;  ;  ;  ;  ;  ;  

国家基础教育#183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辍学_边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