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论文

2000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研究进展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王 聪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 文章以2000—2018年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入境旅游研究学术论文为数据源,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绘制了研究群体、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共现图谱,用来分析入境旅游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演化动向. 结果表明:入境旅游研究中作者分布呈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高校是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但各机构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欠缺;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场、经济增长等热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经济学、地理学等有关理论方法;研究进程总体上分为起步、缓慢成长、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及滑落五个阶段. 展望未来的入境旅游,其研究会更多地与国家政策相结合,研究方法会更加注重科学创新.

关键词: 入境旅游;Cite Space;知识图谱

入境旅游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1]. 世界旅游联盟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入境旅游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入境游达1.41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 入境旅游在我国旅游业的地位正变得愈发重要,良好的发展实践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关于入境旅游研究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积累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入境旅游客流分布[2-3]、市场特征[4-5]、经济关系[6-7]等方面. 已有学者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梳理入境旅游的相关研究进展,但缺乏较为系统详细的分析,对于2000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的研究情况较难清晰完整的把握. 因此,本文根据入境旅游的研究现状,将CNKI数据库检索的2000—2018年1126篇文献作为研究文本,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入境旅游研究知识图谱,以期展示该领域的研究进程.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国内文献资源最权威的期刊平台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为更系统全面地筛选出有效数据样本,笔者以“赴华旅游”“入境游”“旅华”“入境旅游”等作为主题词,选取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进行检索,共搜取2000—2018年相关文献1538篇,去除不相关的报纸报道、会议通知等内容,确定1126篇为有效样本.

1.2 研究方法

Cite Space是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根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出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及分布情况,可对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潜在信息进行挖掘[8-9]. 本文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1126篇入境旅游相关研究的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生成了研究群体、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共现图谱,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2000年以来入境旅游的研究进程.

2 图谱绘制与数据分析

2.1 入境旅游研究群体分析

依据图1可知研究入境旅游的学者较多,但大部分处于一种分散独立状态,只有部分学者之间合作紧密并形成学术研究团队,在入境旅游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以马耀峰、刘宏盈、白凯等学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团队最为突出,研究者数量多、合作密切、成果丰硕,且与以孙根年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有较密切的联系. 以吴晋峰和任瑞萍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发文数量也较多,但与前两个研究团队的联系合作较少.

图1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2.2 入境旅游研究机构分析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对2000—2018年入境旅游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整体上各研究机构保持着较独立的状态,只有部分机构间有所合作. 以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为核心形成了两条较明显的合作线. 其中,陕西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入境旅游时空特征的研究团队拥有良好的研究合作网. 南京师范大学在入境旅游流、旅游市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多.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旅游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等也在入境旅游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机构类别上看,高校是入境旅游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专业研究机构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况.

2.3 入境旅游关键词分析

2.4.1 起步阶段 在起步阶段,关于入境旅游研究的关键性文献较少,研究未得到更多学者关注. 从2000年开始,学者逐渐关注入境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入境市场角度出发对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作趋势预测. 张红[2]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北京等一些旅游热点城市,总结了入境游客流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特征;马耀峰[3]等认为全国旅游流可分为5大基本旅游流区;苟小东[4]等分析了上海市1978—1997年的入境旅游数据,给出了本底趋势线及预测分析;还有学者关注到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分析,如李景宜[5]等基于入境旅游业的业绩数据,结合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构建了旅游竞争态及转移模型.

3.1.1 主要研究学者与机构 入境旅游的研究学者主要以孙根年和马耀峰为代表,他们在作者共现谱中处于核心位置,在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 不同时期也涌现出其它学者,在入境旅游研究领域发文量高,所做贡献较大,如张佑印、白凯、刘宏盈、马丽君、吴晋峰等. 结合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发现高校是研究入境旅游的主要力量,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其次是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 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欠缺多元化,但是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的出现丰富了入境旅游的研究团队.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入更多的学者及研究单位以形成更具影响力且合作多元化的学术共同体,加强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提高入境旅游研究领域的综合发展水平.

表1 入境旅游领域前22个高频关键词

为更加清晰展现入境旅游的热点研究问题,将“入境游客”与“入境旅游者”等类似关键词合并规整,进行共现分析,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如图3所示. 将图中的各节点看作各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彼此间的共现关系,圆点和字号代表关键词频率,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连线粗细代表合作次数,关键词间的关系越密切,关注度就越高[9]. 可以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入境旅游流、旅游市场,研究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影响因素、亲景度与竞争态、区域差异、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等问题.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

2.4 入境旅游研究发展路径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环境变化将导致产生不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选取2000—2018年样本,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将关键词作为节点,对入境旅游关键词作时间分析. 根据图4可判断我国入境旅游研究大致分5个阶段:起步阶段(2000—2003年)、缓慢成长阶段(2004—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1年)、平稳发展阶段(2012—2015年)、滑落阶段(2016—2018年).

图4 关键词共现时间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的高度总结,出现频数越大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入境旅游的热点研究领域. 根据Cite space的统计分析,在表1中列出了2000—2018年内出现频数位居前22的高频关键词. 其中,每一个关键词代表一个节点,节点的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通过该点的比例,中心度高的节点在网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10].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入境旅游”最突出,其次是“中国”“旅游业”“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游客”“入境旅游流”等关键词.

2.4.5 滑落阶段 在2016—2018年间,入境旅游研究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出现了相对滑落现象. 从研究内容上看,受国家政策及实时热点影响,更多学者聚焦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或雾霾天气影响下的入境旅游发展,如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把多勋[28]等系统地分析入境旅游在丝绸之路沿线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并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林海英、王佳果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别对内蒙古、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机遇及建议[29-30];关于雾霾天气影响的研究,唐承财[31]等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以北京为例探究其对入境游客的来京计划、行程等影响;张晨[32]等基于目的地形象及风险感知理论分析了雾霾天气对潜在的海外游客来华意愿的影响; 阎友兵[33]以本底趋势线为基础分析了雾霾天气对我国入境旅游者的负面影响.

2013那届日内瓦举办的EPHJ贸易展上,包括Technotime、Vaucher Manufacture和Dubois Dépraz在内的多家机心厂齐齐到场。但另外两家厂商却因缺席而格外引人注目:以产量而计,Sellita和Soprod是ETA以外瑞士最大的机心厂商。(就在那年底,ETA机心工厂发生了一起大火,更是催生了众多品牌更换机心的想法。)

2.4.3 快速发展阶段 在入境旅游研究的快速成长时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旅游市场分析等方面. 因我国经济在该时期正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北京奥运会刚落下帷幕,入境旅游业快速发展. 学者在入境旅游经济和旅游流等方面产生了新的研究发现. 刘宏盈[7]等以上海入境旅游流向西扩散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是入境流空间转移的影响因素之一;孙根年[14]等提出了入境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三因素(即资源—区位—贸易)假设,从宏观上揭示入境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选择的规律,以新视角讨论了经济贸易联系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对于入境旅游流,学者在规律、特征及转移等方面有了深入研究,如张佑印、王永明等以北京为案例地,采用杠杆原理、建立旅游流扩散指数,分析入境旅游流向其他省市空间扩散的动态转移规律和扩散路径模式,补充了我国在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方面研究的不足[15-16]. 同时,该阶段研究方法也有新突破,出现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比如:granger因果检验、竞争态模型、地理集中指数、arima模型等.

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入境旅游2000—2018年的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入境旅游的研究群体、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关键词共现时间图谱. 通过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入境旅游研究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发展路径,据此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研究现状,可得如下结论:

对1990年后我国小型水库溃坝案例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溃坝水库较集中于小(2)型,洪水漫顶与质量问题仍是溃坝的主要原因。基于已发生的应急事件转移人口,提出了包含风险人口的后果分类标准。建议加快推进小型水库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产权与管理权,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依法监督,推进定期安全评估、除险加固、降等或报废工作;应按小型水库后果分类开展小型水库的设计工作,重视小型水库洪水标准等相关研究。

2.4.2 缓慢成长阶段 此阶段的入境旅游相关研究处于缓慢成长阶段. 以前期入境旅游研究为基础,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利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趋向于科学、详细. 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入境旅游空间动态特征、市场竞争态、旅游流预测、区域差异、游客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 朱晓华[11]等以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为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预测模型;陈秀琼[1]等将入境旅游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时间动态的演变分析,证实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确实可以调节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白凯[12]等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出入境游客对北京整体感知评价并提出有关对策. 也因此为研究入境游游客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学者开始关注游客感知体验. 王彩红[13]等基于1979—2002年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及收入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业的波动周期与影响因素. 同时,出现了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如庞丽[6]等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析发现在部分地区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总体上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还不充分.

3 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2.4.4 平稳发展阶段 入境旅游研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研究体系开始趋向成熟,内容愈加丰富,方法愈加科学.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旅游市场结构、旅游网络结构、旅游流时空动态分异特征等. 对入境旅游流的研究,除了实践性研究之外,开始出现研究综述,如张佑印、吴晋峰等对我国旅游流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展望[17-18];有关区域差异研究也越发深入,有学者从我国城市层面分析入境旅游的现状及差异,如杨霞、高楠、方应波、庄汝龙等分别以四川、山西、广东、浙江为例分析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19-22];马燕[23]从旅游经济出发分析了新疆区域差异特征;还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危机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如张玉玲[24]等通过时间序列法和变异系数分析危机事件对我国不同区域入境旅游的影响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田祥利、成观雄等分别以西藏、新疆为例分析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影响及政策响应作用机制[25-26];温江[27]等分析了不同重大事件对乌鲁木齐的影响程度,认为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深部的地质钻探中会有大量废石废水等物质的排放,环保冲洗液可以高效地降解这类物质,十分有利于环保方面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地质中的地下水层水质、储量和流量等方面。目前来说,我国现代环保冲洗液的相关研究和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地下水层渗透方面的问题认知却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在进行富水层的钻探工作时,要结合最新的材料以及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3.1.2 研究热点及方法 入境旅游流、旅游市场、经济增长、市场竞争态、入境旅游者等是入境旅游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研究方法以面板数据、竞争态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为主. 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流及旅游市场来研究入境旅游发展对策与趋势、旅游市场的亲景度与竞争态、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对策、区域差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等问题,研究主题还较为单一. 从研究方法看,主要以经济分析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为主,即与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有关,但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促进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3.1.3 研究发展及趋势 我国关于入境旅游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21世纪初期得到真正的关注,经历了起步、缓慢成长、快速发展、平稳发展、滑落五个阶段. 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各不相同,结合入境旅游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未来的研究会更多的贴近于国家政策,例如“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城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情况.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将尝试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入境旅游的研究质量.

3.2 研究展望

本文未能实现对入境旅游研究的被引作者及被引期刊进行分析,同时数据来源仅是CNKI数据库中的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研究范围有限.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入境旅游的专著、硕博士论文及WOS数据库的相关数据,以更加全面丰富的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研究现状及变化趋势.

2.装置密封性一定要好,要用密封胶密封橡胶塞上充气阀、温度计与两孔接触的边缘和橡胶塞与瓶子侧面的孔接触的边缘。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制。要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长效机制工作列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服务工作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精力到位。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各委员并建立健全议事制度,党组织书记是机关党组织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组织开展服务工作研究,结合部门实际分析服务需求与重点,研究服务工作思路与载体建设,推动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2):1271-1280.

[2] 张 红.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2):56-57,14.

[3]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6):44-46,35.

[4] 苟小东,孙根年.上海市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10-114.

[5] 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6] 庞 丽,王 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3):51-55,128.

[7] 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2008(8):1162-1168.

[8] 陈 悦,刘则渊,陈 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3):449-460.

[9] 刘红霞,由亚男.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分析[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23-28,34.

[10] 黄鲁成,王 凯,王亢抗.基于CiteSpace的家用空调技术热点、前沿识别及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2):40-43.

[11] 朱晓华,杨秀春,蔡运龙.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旅游客源预测模型:以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为例[J].经济地理,2005(2):232-235.

[12] 白 凯,马耀峰,李天顺.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3):63-67.

[13] 王彩红,孙根年,马耀峰.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波动周期及影响因素[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74-179.

[14] 孙根年,张 毓,薛 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1043.

[15] 张佑印,马耀峰,马红丽,等.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转移规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1-35.

[16] 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6):1019-1024.

[17] 张佑印,顾 静,马耀峰.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28(06):38-46.

[18] 吴晋峰,王 鑫,郭 峰,等.我国旅游流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3,28(4):20-26.

[19] 杨 霞,刘晓鹰.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9):138-142.

[20] 高 楠,马耀峰,李天顺,等.1994年以来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202-208.

[21] 方应波,熊宏涛,张中旺,等.广东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4):601-605.

[22] 庄汝龙,叶持跃,马仁锋,等.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与竞争态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87-92.

[23] 马 燕,何伦志.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4):114-118.

[24] 张玉玲,张 捷,马金海,等.中国入境旅游业对危机事件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149-155.

[25] 田祥利,白 凯.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13,28(3):38-46.

[26] 成观雄,喻晓玲.突发事件对边疆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以新疆“7.5”事件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5):204-208.

[27] 温 江,熊黑钢,何 瑛.乌鲁木齐旅游业对不同重大事件的响应程度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5):107-111,125.

[28] 把多勋,温 倩.“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入境旅游趋势与发展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7(8):64-73,136.

[29] 林海英,孟娜娜,李文龙.“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2):101-107.

[30] 王佳果,吴忠军,曹宏丽.“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入境旅游时空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7):208-215.

[31] 唐承财,冯 时,戴湘毅.雾霾天气对北京入境旅游者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8):198-202.

[32] 张 晨,高 峻,丁培毅.雾霾天气对潜在海外游客来华意愿的影响:基于目的地形象和风险感知理论[J].旅游学刊,2017,32(12):58-67.

[33] 阎友兵,张 静.基于本底趋势线的雾霾天气对我国入境游客量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2):183-188.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11-0020-05

收稿日期: 2019-09-23;修订日期: 2019-10-07

作者简介: 王 聪(1996— ),女,河南南阳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丹)

标签:;  ;  ;  ;  ;  

2000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