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瓶颈--以上海为例_老年人口论文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瓶颈——以上海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为例论文,瓶颈论文,海市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城市行列的上海,目前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日渐式微和社区养老的非专业性,机构养老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以供需结构为切入点,从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现状出发,探讨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提出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这对于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完善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度老龄化: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环境

      国际上通常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即该国家或地区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占总人口数的14%以上,则被视为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①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数量达到1432.34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6.6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同比增长4.6%,增加了11.36万人。②数据表明,上海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纯老家庭”现象严重,高龄化现象日趋加重,百岁老人增加快速,女性老人数量高于男性老人,以及各区县老龄化发展较为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均衡等特点。这是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环境。

      1.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纯老家庭”日益增多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到老年阶段,上海市低龄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38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7.1%。③仅2013年一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增加了20.3万人,同比增长了5.5%,为有史以来上海市老年人口增加量最高的一年。据预测,到“十二五”末,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30万,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到2020年可能达到540万人,至2025年则可能超过600万人。④

      

      资料来源: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2014年4月10日发布(以下图表数据未注明者皆同此来源)。

      图1 上海市60+、65+、70+、80+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动情况(2000-2013)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家庭养老”视为“子女养老”,展现的是一种代际交换的关系。⑤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代际分居成为一种普遍趋势⑥,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老年人与其他年轻家庭成员分开居住生活的家庭即“纯老家庭”现象比较严重⑦,这是上海深度老龄化进程中的突出特征之一。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数为74.90万,2012年上升至84.60万,2013年则上升至90.43万。单身独居老年人口由2011年22.36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23.35万人,再上升至2013年的23.51万人,其中,孤老人数为2.40万人。⑧虽然单身独居老人占“纯老家庭”老年人数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4以上(见表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高龄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单身独居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这给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

      

      2.老年结构:高龄化现象日趋加深,百岁老人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通常将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⑨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组占55.60%,70-79岁组占25.90%,80岁及以上组占18.50%。⑩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比例稳步上升,高龄化现象日益凸显。(11)从上海老年人口的分段统计来看,仅2012年末至2013年末一年期间,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0.30万人,增长5.5%;7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80万人,增长1.7%;8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4.51万人,增长6.7%;10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56人,增长12.5%;80岁及以上人口和百岁老人的增幅均高于6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幅,老年人口出现高龄化趋势。日趋显著的高龄化趋势,导致需要照护的高龄老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要求逐步增高。

      

      图2 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龄构成(2013年末)

      高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百岁老人快速增加。百岁老人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座城市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截止至2013年底,上海市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07人,同比2012年再增156人,增长12.5%;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量从2012年的8.8人增加到2013年的9.8人,增加了1个百分点。(12)百岁老人的快速增加,使上海的长寿城市特征越发明显。

      

      图3 上海市百岁老人数量变动情况(1953-2013)

      

      3.老年性别比:女性老人数量高于男性老人

      在深度老龄化进程中,上海市女性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高于男性老人,年龄越高,女性比重越大,呈现出高龄女性化特征。(13)截止至2013年底,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老人和男性老人占同年龄组人口比例分别为52.3%、47.7%,女性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略高于男性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但伴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越发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见表2)。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老年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年妇女问题。(14)

      4.地区分布:各区县老龄化发展较为均衡,但中心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均衡

      上海市现有17个区县,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中心城区包括静安、黄浦、徐汇、长宁、虹口、杨浦、普陀和闸北等8个城区;郊区则包括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浦东新区等8个以及一个郊县崇明。截止至2013年底,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只有9.06万的静安区,老龄化率却高达30.6%,在全上海市各区县中最高,其次是崇明和虹口,比重分别为29.7%和29.6%;松江老龄化率在上海市各区县中最低,但仍高达23.7%,远高于2013年末全国大陆14.9%的比率。总体看来,上海市各区县老龄化程度较为均衡;但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郊区,呈扩散状,具有明显向心增值性。(15)

      

      二、结构性瓶颈: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全面来临,给上海的养老服务形成很大的冲击。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机构养老在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影响深远。然而,养老机构在床位数、专业护理人员、服务内容和机构布局等四大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张力,使机构养老服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供需矛盾成为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瓶颈问题。

      1.养老机构床位数:总量供需矛盾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相对缺乏,出现供需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7%的水平相差甚远。(16)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能提供的床位数,无法满足希望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需要。(17)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3年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11.1%的受访者希望在机构养老。(18)按照这样的标准计算,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机构养老所需床位数约为43.03万张。但这种推算方式只是单纯从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角度出发,存在很多限制和约束因素,并非实际需求量。相较而言,更为合理的机构养老规模,应是按照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即养老床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19)按照这样的标准推估,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机构养老所需床位数则为19.381万张。

      然而,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631家,政府办养老机构有317家,床位数5.34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有314家,床位数5.4万张,共计床位数108364张(见图4),当年新增5155张,比上年增加3.0%,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8%。(20)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床位缺口达8万余张。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民政部门共有各养老机构收养各类人员7.5万人。政府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条件稍好或者公办的养老机构要预约排队等候1年左右才能入住。(21)上海市现有养老机构与床位数缺口严重,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机构养老需求,严重制约着上海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这也是全国机构养老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瓶颈。

      

      图4 上海市养老机构及床位数情况(2013年末)

      2.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专业化供需矛盾

      养老机构的核心宗旨,是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则是保证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的前提。参照我国香港地区每4名老年人配置1名为老服务人员的标准,综合考虑我国内地和香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差异,1:5是养老服务人员与老年人的更为理想的比例。(22)由此,如果以上海市养老机构床位数19.381万张为计算标准,那么,可以推算出上海市养老机构共需护理人员约3.88万人次。然而,截止到2010年,上海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仅有2万余人次。目前,在上海市某养老机构的50位护理人员中,有26人负责4-6个老人,有15人负责7-9个老人,有4人负责10位老人及以上(23),护理任务繁重。可见,目前上海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供给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或患病的老年人,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照护。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显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有41.3%的受访者将“服务质量”列为最关心的因素,足以表明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更关注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24)事实上,由于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且工作强度大,专业要求高,上海市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较好资质的专业护理人员,他们大多是失业的“4050”人员,主要由本地下岗待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流动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在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供给数量紧缺的情况下,又不能保证护理供给的专业化程度,这势必大大地影响到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是制约养老机构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3.养老机构服务内容:需求多样化矛盾

      通常看来,机构养老因服务较为专业化,居住环境好,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以及符合老年人独立生活等优势(25),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但由于老年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收入、自理能力等自身情况的不同,他们对养老机构服务内容的需求也有所差异。穆光宗认为,老年人的需求表现为生存、感情、发展、价值和归宿等五个层面。(26)日常生活照顾、疾病照护和情感慰藉,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服务需求。上海市养老机构在这三方面的供需矛盾各有差别,服务内容在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上仍有很大空间。

      第一,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供需较为均衡。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日常生活照顾需求与老年人的年龄成正比,即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日常照顾需求越高;反之,年龄越小的老年人日常照顾需求越低。在日常生活照顾供给方面,上海市养老机构会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等级规范,实行分级护理、分类管理,提供三级、二级、一级和专门护理服务,基本可以满足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不同层次需求。第二,机构老年人疾病照护供需略微失衡。随着老年人逐渐由年轻老人迈向高龄老人,体质日趋下降,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其疾病照护需要的权重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7)上海市养老机构会为机构老年人建立身体健康档案,会定期为其进行体检,但是由于机构医疗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使得疾病照护服务仅仅停留在护理层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机构老年人疾病照护供给方面略低于需求。第三,机构老年人情感慰藉供需失衡较大。老年人必须离开自己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到一个较为陌生的环境与其他人居住,让老年人产生无力和无助感。同时,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或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探望较少,致使老年人缺乏家庭沟通,缺少感情寄托。再者,部分老年人刚退休或退休不久,从职业角色进入到闲暇角色,一时无法适应角色的转换,导致成就感降低,做事提不起精神。此外,交际圈局限在养老机构的范围,致使老年同龄朋友减少,引起寂寞、无助的心理变化。这样,老年人在情感慰藉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发增高。然而,由于基础设施陈旧、护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技能较为缺乏等原因的限制,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很难满足老年人迫切的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4.养老机构布局:空间结构矛盾

      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市八大中心城区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175.3万人,郊区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212.29万人,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在数量上低于郊区。中心城区几乎所有现有的进入正常经营阶段的养老机构都有80%以上的入住率,排队等候入住的情况普遍存在(28),普遍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相反,部分郊区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率却较高,养老机构利用程度有限。中心城区和郊区养老机构的空间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总量缺口较大与部分闲置较多同时并存,使机构养老建设颇受争议。

      造成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和郊区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整体布局不够合理,空间结构急待改善。首先,尽管上海市八大中心城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低于郊区,但其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大;其次,郊区养老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缺乏便利性,交通不便会影响到子女的探望,加之周围缺少优质的医疗资源,如果老人身体出现紧急情况,无法使其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救治;最后,养老机构从开业到入住尚需要时间较长一些,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平均需要2-3年的时间,再因部分郊区如金山区的养老机构,近年新建的比例较高。(29)

      三、全方位协同: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优化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上海市近年来已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养老机构设置细则》、《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暂行)》等政策性文件,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有所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深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机构的供需失衡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上海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基于供需失衡的视角,从床位总体规模、护理队伍建设、服务内容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协同,满足老年人的常态化、专业化、多样化以及选择性的养老需求,是优化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回应策略。

      1.扩大养老床位总体规模,满足老年人的常态化养老需求

      从养老机构床位数供需结构来看,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床位数缺口较大。因而,做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扩大养老床位总体规模,是养老机构能否有效满足老年人常态化养老需求的首要前提,也是机构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新增养老床位。为了确保上海市养老设施建设,上海市政府对公办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由市级财力给予5000元建设补贴。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养老床位总数翻了一番,其中公办养老设施床位年均增长率约40%,民办床位年均增长约60%。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需要政府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改造扩建现有养老机构,充分盘活闲置床位。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床位总体入住率为70%左右。部分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主要原因,在于闲置床位所在的养老机构条件艰苦,老年人不愿入住。在面对老年人日益加剧的养老机构床位需求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床位,对其进行改造、扩建,改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从而妥善解决养老机构床位数总量不足而又较大闲置的矛盾。

      2.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满足老年人的专业化养老需求

      养老机构服务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而保证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除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事实上,专业护理人员比较匮乏,又限制了养老机构的迅速发展。这样,专业人才的储备便成为发展养老机构的首要工作。(30)加强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增加收入和提高护理职位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专业护理人员的加盟。通过增加护理人员工资水平,大力宣传、倡导其正面形象,让社会对其产生认同感,从而吸引专业护理人员加入,壮大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对于部分有实力的养老机构,可以与各大中专院校合作,培养自己的护理人员。(31)与此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对现有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目前,上海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大多是失业的“4050”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往往无法达到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标准。养老机构应该针对现有护理人员开展定期、系统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职业化来满足老年人的专业化养老需求。

      3.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老年人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收入、自理能力等自身情况的不同,对养老机构服务项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所需的服务内容,与老人本身的身心状况有关。由于身心状况变化所涉及的多元照顾需求(32),需要不同的养老机构服务项目来提供。这样,需要对老年人的需求内容进行划分。通过了解机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统计、了解机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进行划分,并针对机构老年人的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内容,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如: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患病的老年人而言,养老机构应该侧重于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照护,保证其正常的饮食起居;而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照护以外,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文娱生活需求应该是养老机构的工作重心,如何让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老有所乐”是其工作的方向。不容忽视的是,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机构服务内容的实现。因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养老机构服务内容提供的前提。如果服务设施不完备,养老机构人员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也无法实施。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日常生活设施和医疗设施的配备水平,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日常生活;而休闲娱乐和健身相关的服务设施的配备,则影响到养老机构能否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和文娱生活方面的需求。

      4.统筹养老机构空间布局,满足老年人的选择性养老需求

      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地理位置、建设架构等居住环境体系十分重要。(33)针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养老机构床位数的不同实际,统筹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结构,以满足老年人的选择性的养老需求。基于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郊区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可以通过改造等方式,扩大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的规模,增加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偏好。同时,根据老年人的个人身心条件和分布特点,将郊区养老机构的发展,纳入到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发展其相应的配套交通设施及医疗环境,并适当降低郊区养老机构的费用,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从而缓解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的供给压力。

      四、简短的结语

      从1993年开始,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变动就始终处在负增长的状态,并一直持续到2012年(该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6‰),2013年又降到-0.8‰。上海人口再生产模式已经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模式转变,快速的人口转变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34)在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双低效应”驱动下,上海市的人口抚养系数逐年升高。截止到2013年底,上海的家庭户户数为523.31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42.4%,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4.5%。(35)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面对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双重压力,机构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常常被社会寄予更多的期望。

      早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集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就基本形成,即90%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人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36)在人口形势的逼迫下,应该更加重视机构养老的地位和作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依托。(37)机构养老越来越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实现从“补充”到“支撑”地位的转型。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全面来临,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随之改变,原有的养老服务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上海的“9073”养老格局应逐渐调整为“9064”,将机构养老比例提升至4%。(38)2014年4月,上海市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并将在土地供应、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39)针对政府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的矛盾,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帮助,降低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成本,从而降低入住养老机构的收费。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社会养老需求,按照高、中、低不同档次来建立功能不同、侧重不同人群的特色化社会办养老机构,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同时,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设施和环境建设,真正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相信社会办养老机构。此外,大力宣传社会办养老机构,逐渐改变老年人只信任政府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建立信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机构养老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当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将有序实现市民化,从而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40),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机构养老需求也将持续释放,上海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瓶颈将更加凸显。

      ①《清华教授:中国已深度老龄化未富先老问题严重》,《联合早报》2012年10月6日。

      ②③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上海老龄网,2014年4月10日。见http://www.shanghai60.org.cn/content.php?id=684。

      ④《上海60岁以上人口387.62万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东方早报》2014年4月11日。

      ⑤陈元刚、秦雷、漆晓均:《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保障系统建构》,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03页。

      ⑥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⑦于宁:《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基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⑧⑩(12)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上海市老年入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上海老龄网,2014年4月10日。见http://www.shanghai60.org.cn/content.php?id=684

      ⑨胡伟略:《人口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11)李洪心:《人口老龄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13)《关注老龄化进程中女性老人文化参与》,《解放日报》2008年10月2日。

      (14)胡伟略:《人口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15)高岩:《上海市机构养老供需平衡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16)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索》,《四川省情》2007年第2期。

      (17)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18)(21)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上海统计,2013年9月22日。见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309/261755.html。

      (19)陈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大观周刊》2013年第6期。

      (20)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上海老龄网,2014年4月10日。见http://www.shanghai60.org.cn/content.php?id=684。

      (22)朱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23)《上海养老机构春节遇护工荒:1名员工照顾20老人》,《解放网-新闻晚报》2013年2月6日。

      (24)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上海统计,2013年9月22日。见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309/261755.html。

      (25)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6)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5页。

      (27)冯立天、戴星翼:《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

      (28)《上海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现状分析及模式探讨》,《东方早报》2014年3月4日。

      (29)《上海养老床位入住率约为70%》,《解放日报》2013年7月16日。

      (30)刘红:《中国养老机构需求与供给分析》,《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4期。

      (31)陈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大观周刊》2013年第6期。

      (32)陈燕祯:《老人服务与社区照顾》,台北:威士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52页。

      (33)张增芳:《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及发展思路——基于西安市的数据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4)孙常敏:《上海人口转变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向》,载周剑萍主编《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2000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35)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上海老龄网,2014年4月10日。见http://www.shanghai60.org.cn/content.php?id=684。

      (36)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上海,2012年3月28日。见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5307/node25455/node25459/u21ai597381.html

      (37)穆光宗:《机构养老应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支撑》,《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2期。

      (38)《提高机构养老比例从3%逐渐调至4%》,《东方早报》2014年1月22日。

      (39)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国上海,2014年4月4日。见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38830.html。

      (4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2014年7月24日。

标签:;  ;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瓶颈--以上海为例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