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沟通新旧的文化诉求浅析论文_梁艳青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沟通新旧的文化诉求浅析论文_梁艳青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的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此外,以白话为标准观照古今的诗词创作,也是探寻诗词创作规律的尝试。

关键词:白话;旧体诗词;新诗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YJC751028

以白话这一语言介质作为编选标准的旧体诗词选本是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类型。白话文的推广过程中,媒体率先接受白话,成为推动白话文创作的有力推手。白话成为时代的一个时新工具,一些追随时代潮流的人尤其是青年中颇有重白话轻文言的倾向。与此同时,出版业也注意到了以白话为标示的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于是以白话命名的报纸、书籍增多,其中以白话标榜的旧体诗词选本成为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纵观民国时期的白话诗词选本,我们发现以旧体诗词为传播内容的白话诗词选本以白话拉近旧文学和读者的距离,从而做到了在白话趋势下传播文言诗词的良好效果。而从选家的编选目的则可以看出,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实则旨在为新诗树立榜样,同时也有着重新审视古今诗歌创作,探索创作规律的意愿,体现出选家沟通新诗与旧诗的独特的文化诉求。

就笔者所见,民国时期以白话为题目的旧体诗词选本有十种,分别是: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版)、凌善清《白话唐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宋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宋诗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凌善清《白话唐宋古体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版)、张廷华《(分类)历代白话诗选》(大东书局1922年版)、凌善清《历代白话词选》(上海大东书局1923年版)、徐珂《历代白话诗选》(商务印书馆1925年)、徐珂《历代白话词选》(商务印书馆1925年)、张友鹤《白话词选》(上海文明书局 1926年版)、张友鹤《中国女子白话诗选》(上海文明书局1927年版)。当然,虽然冠之以白话之名,但以旧体诗词为对象的选本毕竟与白话文学不同。抛去市场需求的因素,白话诗词选本也是编选者个人主张的体现。从选本序言中,可知编选者对这些白话诗词选本的传播期待,或是顺应潮流,为读者提供通俗浅显的诗歌样本,或是以白话诗词选本为白话新诗提供创作借鉴。具体言之,主要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白话拉近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据蔡元培、浦薛凤发表在《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中的序文可知,当时的读者在新文化思潮之下,以白话为时尚,对旧体文学持排斥的态度:“现在的学生,受了些影响,免不得有两个误解:一、诗就是文,一定不要韵或律;二、前人的诗,都是旧、腐败、没有文学底价值,所以不必也不屑去读。实在他们只知道了真理的底一半[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序》,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用通俗的诗歌迂回地增进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是传播者针对当时的传播环境所采取的策略:“浦君瑞堂因为现代青年,抱了新体诗的迷信,把古诗一笔抹杀;特地选了唐人的白话七绝一百首。……为什么单选白话诗呢?因为这是给喜欢白话诗的人读的;若不是白话的,怕他们不肯读了。他们或者疑古诗没有不同辞藻的,所以不肯读。现在提出许多白话来举个例,或者可以引起他们读古诗的兴味[蔡元培:《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序一》,选自浦薛凤著《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序》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徐珂在《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序》中也提及当时的教育界有降低门槛,沟通文言与白话的努力,他编选的《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就是这个理念的实践。他在序中说:“我特地把唐朝、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女子们的诗几百种,看了又看,拣了又拣,总得了这一百几十首的诗,都是意思清楚,文字浅近,和白话一般的。这就是文言放低,白话提高,打通白话和文字的这一关的意思[ 徐珂:《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序》,《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理解旧体诗,他在选本中用白话作注,对与白话相比稍有难度的典故进行解释,进一步降低阅读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在《凡例》中说:“诗里用的典故,多用白话,把它注出来。清清楚楚,附在每首诗的后面,读的时候,就容易懂了。好省出多少时间来,做别样功课[ 徐珂:《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凡例》,《历代女子白话诗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可见,这些白话诗词选不但内容上尽量浅显,而且还用白话注释等手段进一步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尽量去除白话文普及的情况下文言阅读的障碍。

其次,从更积极的层面说,这些白话诗词选本还是选家不满新诗的创作现状,为其提供创作范本的行动。浦薛凤等人对时下的白话诗歌并不完全认同,他们以白话为策略走近读者,除了要介绍古代诗歌的成绩,让大家不盲目排斥古诗,还有一个建设性的目的,就是用古诗为白话新诗提供可供学习的样本,提升白话新诗的创作水平。浦薛凤认为,在文学的各类体裁中“诗是思想底结晶,构造底精华,所以是文学中间最高的美术品。近年来中国底‘文学革命’在文底一方面,已产生出一个新的雏形;在诗底一方面,却还不能说出有什么成就。很多无韵无律,无美学价值,像文的诗,居然借流行新体诗底旗帜来欺人。我们要知道:有韵和律的诗,是不差的。没有韵,就有律;没有律,就有韵:这不完全是成见,实在是自然的,心里的,和美术的意味[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序》,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而有些白话新诗,除了语言选取了白话适应潮流外,却丧失了诗之为诗的艺术美。鉴于现实的创作现状,浦薛凤提出要向古诗学习。但他担心在白话时尚之下,很多读者并不看重古诗,久而久之诗歌可供学习的资源就会枯竭,难以挽救:“现在底中国底诗——旧枝枯萎得很快,新的枝叶还没有长——确有饥荒底现象。不过普通一般人,还没有起恐慌。我怕,我们学生,将来都抱‘贫时病’;所以不揣浅陋,拿这最简单,又最短的一百首七绝,介绍给大家。”因此他从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编选出白话七绝作为古诗和白话新诗的桥梁,让时人不忘却旧诗之美,进而在创作新诗时能够有范本可学:“我的主要意思是:一,引起初读者底兴趣;……二、表明前人底诗,很多有保存的价值;三、帮助初学新体白话诗的同伴,立个标准,创个体格[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序》,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朱骏声编选的《如话诗钞》也是本着在古诗中为白话诗树立楷模的目的编选的,其出版广告曰:“近来学子竞言白话诗,苦无楷式,往往不知遣词托意,多不足观。盖七字弹词,乡姑口吻,决不得谓为白话诗也。此编系元和朱骏声先生选钞自唐迄清说部韵语,凡七绝二百四十七首。大抵婉约可风。涉笔成趣。读之令人心快神怡。鼓舞兴趣。今之学作白话诗者,亟宜取此以为最新最佳之模范[ 上海广益书局:《<如话诗钞>广告》,选自胡怀琛《白话诗文谈》,上海广益书局1921年版。]。”可以看出,这些深谙创作之道的选家在为读者提供通俗的古诗词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阅读之后,能够领略诗词之美,为他们的新诗创作提供帮助。

再次,这些旧体诗词选本对中国诗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择取,以白话为标准重新梳理旧体诗词资源,实现了融古通今,他们的探索有助于时人探寻古今诗词创作的共同规律。凌善清对当时人们将新诗与旧诗全然割裂的做法非常不满,他说:“现在讲新旧诗的人,不从根本上研究,横竖各立着一面旗帜,你讥笑我,我也讥笑你,其实做得太过了火,反引起许多阻碍[凌善清:《白话唐宋古体诗百首序》,《白话唐宋古体诗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在他看来,古奥与通俗,是因为时间造成理解上的隔膜。用普通语言所做的古诗因为时间关系被后代视为古奥,而今天所做的新诗在将来也会成为所谓的古诗:“中国的古诗,本来多是些普通的语言,不过到了后世,言语变迁,就觉得有些古奥;现在的新体诗,过来千百年后,又安知后人不当它古诗读呢[凌善清:《白话宋诗五绝百首序》,《白话宋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10月版。]?”他认为用语言来割裂古今诗歌创作,排拒古诗词接受的做法是不符合诗歌创作历史的。

以上三个方面所涉及的白话选本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集中体现当时选家的文化诉求。其实在白话旧体诗词选本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诗词注本。其中以白话注释文言古诗词选本的新式注本,如谢松涛《白话注释千家诗》、许瞬屏《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即属此类。用白话注释古诗词选本,可以满足大众读者对诗歌辅助阅读出版物的需求。

总而言之,借助新文化运动的东风,以白话为标榜的旧体诗词选本或者注本,迎来了一个传播的小高潮,在一定程度上为普及旧体诗词作品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在新的时代下找到了新的生机。

论文作者:梁艳青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沟通新旧的文化诉求浅析论文_梁艳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