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呼唤阅读训练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呼唤阅读训练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朗读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的二级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四级目标又进一步指出:“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笔者对我省28所小学的调查发现,仅14.3%的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含有朗读内容。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得不到师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看不懂,读不出;或者读出的音、句没有节奏感,没有轻重音之分,欠流畅。因此,小学英语朗读训练亟待加强。

二、朗读的意义

所谓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有视觉要求,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同时,朗读又有发音要求,它要求朗读者在大脑中想着其发音,然后大声地读出来。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它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

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人在朗读时,眼睛首先感知书面语,然后把书面语的有关信息(视觉信息或表层信息)反映到大脑中,大脑根据各表层信息(词的形状、句子的结构)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词的发音及句子连读、停顿,再把确定下来的信息发往发音器官——口、舌、喉、鼻、齿,促使朗读者发出各种相应的声音,这些声音立刻传入耳中,使朗读者感知有声语言的声音符号和听觉形象并把他们反馈回大脑,最后由大脑根据视觉信息和听觉形象进行思维、联想和想象,并产生情感体验。语音对语言中枢神经的刺激同样会产生条件反射,读得越多刺激就越多,条件反射就会加强,信号就会在大脑里印记得越来越深。换言之,朗读加强了记忆。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40%、15%、75%。可见,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视听并用则效率更高。总的说来,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的记忆效果。

美国著名功能派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示人们:学习母语是说在前、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是读在前、说在后。因此,我们学习外语只能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创造条件,而英语朗读训练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学习手段。反复朗读一段文章,综合了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大脑神经(动觉与感觉神经)机能等的熟练运行,必然会加深记忆,所以朗读在英语教学中尤其重要。

2.从生理、神经语言学角度来看,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生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专家把言语的发出到言语的接收过程看作是一个言语链,认为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大脑中的活动是思想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是语言符号、语义表达的协调与融合。学生究竟能吸收多少语言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对语言形式和语义内涵进行协调加工的运行质量。由于我们的学生缺少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环境,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当英语词形声符和深层语义还没有达到协调融合的时候,加强朗读训练是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方法。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论进一步证明,经常性的英语朗读训练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培养出英语语感来。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英语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逐渐培养。

三、朗读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机械朗读会使他们感觉乏味枯燥。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以及小孩子好动的生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孩子有表情地朗读;朗读材料节奏化、情境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倾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的影碟,然后模仿练习,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组织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如讲故事、演讲、猜谜、报道校园新闻)也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正确发音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人正是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凭借有声语言,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学一门外语,也同样应从语音入手。如果不先输入正确的发音,盲目追求所谓的流畅,会使错误的发音得到强化,从而影响言语输入的质量。朗读是一种全面的语音练习。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起始阶段,应鼓励学生朗读所学材料,要求正确发出每一个音,注意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做到连读;要求按照内容正确划分意群,安排停顿;同时要求运用适当的重音、语调、节奏音律等。英语语音中的每个因素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发音上的错误往往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例如,mop(拖把)和map(地图)两个词仅仅是元音的不同。每读一段新的文字,先应发准单词语音,再追求句子语调、句子重音、意群切分等的准确,逐步达到流畅和带有感情色彩的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先听所选材料的标准录音,把握好基本语音、语调、重音和感情基调,然后模仿朗诵,加强训练。

3.家校合作保证朗读时间

学校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尽量让学生得到朗读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跟录音读单词、对话和课文。让学生组对朗读并尽量从中找到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朗读前,教师要讲解材料中的某些生词、词组和难句,使学生了解内容、思想等。由于英语课时少、训练项目较多,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家庭中搞好阅读训练,充分利用早读和晚读多读一些学过的课文或适合学生的英文读物。实验证明:两次外部刺激之间夹一次睡眠,易于记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天朗读两次,临睡前一次,起床后一次,每次以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

4.多种感官介入,保证朗读效果

朗读训练最终应达到眼到、口到、心到之境界,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达到眼睛所看到的口里即能准确读出,耳朵加以监听,同时大脑能立即反映其语义,不需要转换成母语。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先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朗读训练以“词形——语音语调——语义内涵”三者最终建立起自觉的联系为目的。要求学生朗读时保持良好的朗读姿态,声音响亮,音调合乎规范,不漏词或加词,不重复。这样,学生会用心去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朗读材料的音(发音)、形(拼写)、义(意义)同时印在学生的大脑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5.搞好督促、检查和评价

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建立学生朗读档案,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朗读成果,如朗读录音作业、朗读竞赛获奖情况等,以督促学生不断反思他们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定期进行朗读训练评估,以便找出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辅导;期中、期末考试增加英语朗读的内容。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朗读应该作为测试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这将对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

6.注重差异,因人而异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一段新的文字材料,朗读3至5遍是难以做到“心到”的,但7到8遍之后便可以做到“词形眼到——语音口到——语义心到”了。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每段文字达到“三到”境界所需的朗读次数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即使是较容易的文字也需要朗读好多次;随着水平的提高,文字难度随之加大,而朗读重复次数可能相应减少。同一个班的学生用不同材料,达到“三到”境界所需朗读次数可能也不同;最终应由学生本人控制,教师可以督促、辅导和检查。教师要适当给学生压力,要求学生背诵规定的段落,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方法使学生强化记忆、扩展知识和夯实基础。

7.杜绝误区,正确认识朗读

朗读并不是声音越高越好,但声音太小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如果没有声音,就不能称为朗读了。只要全心投入,边读、边理解、边记忆,就能很快体现学习成效。为此,我们必须杜绝如下一些误区:只朗读不理解,结果是不知所云;只朗读不记忆,结果是一无所获;把朗读变成默读,无法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而声嘶力竭的朗读,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对朗读教学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研究。他明确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历来的语言学家都高度重视朗读。譬如,亚历山大就明确提出:若想进入他编著的《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朗读英语短文的能力”。英语朗读教学不仅牵涉到学生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它又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基础。李庆安(2002)指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朗读和拼写技能。由此看来,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标签:;  ;  

小学英语教学呼唤阅读训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