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宏脾胃论学术经验总结论文_钟大勇 余昌海 陈绍宏

陈绍宏脾胃论学术经验总结论文_钟大勇 余昌海 陈绍宏

钟大勇1 余昌海2 陈绍宏3

1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 611330

2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409000

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馆 611000

【关键词】 脾胃论 学术思想 脾为四脏之首 脾统四脏

陈绍宏名老中医袓籍重庆市人,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 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症临床基地”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上,有较深的造诣。他苦研《内经》等经典著作,对前贤医家,法仲景之学,崇尚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四季脾旺不受邪”,“脾统四脏”①之说。因此对脾胃的发病机理不能仅着眼于脾胃脏腑,而应以脾胃为中心,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分析,由外而内,由上而下,联系各脏腑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证候特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跟师学习三年,整理陈老病案,深刻领悟陈老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

1、继承和创新古人脾胃学术理论

陈老依据“脾为四脏之首”之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纽,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发生皆源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所以主张五脏从脾论治,并在临床收到良好的疗效。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垣之说:"胃虛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认为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的内在原因都与脾胃受损有关,临证时从机体的整体观出发,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以脾胃为本,脾统四脏,治病当崇脾治,注重脾胃中气,处处以运脾、健脾、和胃为法,调补脾胃,顾护脾胃②。脾升胃降,主导着肝的疏泄,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

2、脾统四脏,脾旺不受邪

陈老认为凡疾病的发生,无论外感或内伤皆源于脾胃受损,"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灵枢.五味》篇:"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清.沈金鳘创"脾统四脏"学说,《杂病源流犀烛.卷四.脾病源流》云;"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在治疗上常用建脾养胃之法,善用参苓白术散、楂曲平胃散、六君子汤。

3、治病崇脾

陈老认为"民以食为天",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需要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则元气充沛,百病无所由生,失其养则衰,如《脾胃论.脾胃虛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灵枢.五味》篇:"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临床用药则忌攻伐太过,须时时考虑脾胃能否胜药,组方用药遵循"病-证-脾胃"三位一体论,形成了特有的临床诊疗和用药重脾胃的体系。陈老根据病情或祛邪扶正固护脾胃、或虛实相因先调理脾胃、或调摄善后运化脾胃等,处处体现了顾护脾胃中气的学术思想。

4.脾胃病诊疗经验总结

陈老特别推崇李东坦之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认为脾胃受损至气血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临证时重整体,抓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脾统四脏脾,治病崇脾,注重中焦脾胃之气,处处以健脾养胃为法度,调理中焦,健脾益气、行气化滞、除湿消痞、和胃降逆是常用方法,参芪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楂曲平胃散、黄连温胆汤、藿朴饮是常用方剂。临床上,陈老多以植物药方、仲景经方灵活配方,获显著疗效。常用脾胃论治方法归纳如下:

4.1益气升阳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倦内伤,脾失健运,则清气不升、瘥阴不降,阴火乘脾,谷气闭塞,阳气郁遏,火郁不升,则气血生化无源,常见表热里虚之证。东垣所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素问口六元纪大论》云:“火郁发之”,陈老以甘温益气之药滋养化生,使元气充沛,升举阳气,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治疗,对食无味或饮则胀加楂曲平胃散。

4.2温运健脾法: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若脾阳虚无以温脾,则阴寒内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伤寒论》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陈老常用丁萸理中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等。

5.3健脾和胃法:脾胃气虚表现为胃院痞胀、纳食不佳、大便泄溏或干燥、或便等待、倦怠乏力等证。陈老常用方六君子汤、楂曲平胃散、参苓白术散等健脾和胃。凡有胃院隐痛者用元胡,大便溏用芡实。

4.4理气化痰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降一升,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的输布。若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受纳失和,气机升降失常,痰湿就内生,病症以泄泻、痞满、眩晕为主证,如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镇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方以二陈汤、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等。

4.5健脾化湿行痞法:陈老指出湿性属土,脾胃为土脏,湿土之气同性相求,证之于临床,无论外湿内湿,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和,运化失职,出现痞满、湿阻、郁证、呃逆、胃胀等病,证属湿阻气滞证者,陈老则以健脾理气,化湿行痞之法治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等。

4.6健脾化痰护肝:脾为生痰之源。陈老认为治痰必治生痰之源,痰为标,治病求本。肝主疏泄,与脾同居中焦,肝气旺则克脾土;痰病久则脾肾虚,肝失所养,虚风内动或脾湿反侮其肝而引动肝风,故在潜方时加白芍药一味,治痰护肝,一取其酸敛、阴柔,二能滋肝阴,潜肝阳,而且芍药能开阴结,善通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如张锡纯说:“痰之标在胃,痰之本源,肾之不足,必致肝之不足。芍药善滋肝阴。预其逆而上冲”。

参考文献

1.谢华编著.《黄帝内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

2.钟海平,郑红斌.浅谈"脾胃转枢"与"脾统四脏".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

论文作者:钟大勇 余昌海 陈绍宏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陈绍宏脾胃论学术经验总结论文_钟大勇 余昌海 陈绍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