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曾博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曾博

笙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曾博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降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而备受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已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必须就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整体构建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因,并就妥善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1.1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公共选修课的高职院校占45%,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的高职院校占27%,25%的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为讲座形式。其他的占了3%.在学时安排上,20 学时以上的高职院校占39%,30 学时以上的高职院校占23%。

在授课对象上,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6%,只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4%。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组建就业指导中心的同时,还设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显然,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比重也不断地增加。

1.2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的调查。课题组对就业指导科的授课形式的调查显示,课堂讲授占45%、专题讲座占28.3%、模拟面试5.1%、面对面咨询10.4%、小组讨论及其他形式分别占据7%、4.6%。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讲授方式由单一的课堂教授向多媒体等实践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向发展。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除采用课堂讲授形式外,还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参观访问、模拟面试、专家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就业指导课授课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3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行政人员、两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及系部辅导员等组成。其中兼职教师占总人数的89%,专职教师仅占5%,校外人员占6%。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54%,本科学历的教师占86.8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了9.63%;从职称结构来看,初级的教师占45.74%,中级的教师占37.63%,副高级的教师占15.33%,高级职称1.30%。

从专业背景来看,有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48%;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2.96% ; 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占到总人数的65.56%。从企业工作经历来看,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占15.89,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84.11%。从是否接受职业指导相关培训来看,接受国家级职业培训的教师占9.83%,接受省、市级职业培训的教师占21.27%;接受过校级职业指导师培训的教师占23.18,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占45.72.从获取职业指导证书来看,获得过国家级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教师仅占11.85%,获得过省市级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教师占17.78%,未获得过任何级别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教师占了70.37%。

1.4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从课程设置时间、教学内容侧重点、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如图所示,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大一时开设的占9.98%,大二35.27%,大三上学期59.72%。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方面。选教学内容侧重点为“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的占30%;“求职信息把握及应聘技巧”的占21%;就业流程及法律法规的占7%,职业生涯规划占20.31%,求职心理辅导占11.79%,创业教育只占8.8%,“其他”的占1.1%。在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方面,表示“满意”的学生占12%,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6.8%,表示“一般”的学生48.7%,表示“不满意”的学生23%,学生“很不满意”9.5%。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远远还没有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仍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

1.5 关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的调查。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组从课程评价内容、课程评价方式及课程评价主体等方面展开调查。课程评价内容方面,就业形势、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核占课程评价的37%,职业生涯规划考核占课程评价的12.4%,就业创业心理辅导考核占课程评价的27.1%,求职技巧考核占9.7%,职业素和基本能力考核10.3%,其他考核占3.5%。显然,评价内容上重认知轻能力的倾向明显。课程评价的方式上,试卷形式占47%,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调查及报告、简历制作等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分别占了9%、7%和18% ,出勤、作业、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辅仁日常考核占16%,其他3%。课程评价方式仍以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虽然由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但整体来说还是轻能力和行为评价,评价方式的单一、不科学。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方面,目前评价的主体是教师、领导和学生,分别占了55%、18.8%、19.7%,行业专家占5.3%,用人单位仅占1.9%。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2.1 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末,迄今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来说,各高职院校在理念、经验、方法和内容上,尤其是在重视程度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数据显示,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的高职院校不足三分之一,有的甚至仅仅局限于在毕业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就业讲座。很少有高职院校会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更有甚者,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方法,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更不会将其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

2.2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程度不足,实际效果不佳。相对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来说,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较强的课程,对教学方式方法有更高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虽然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参观访问、模拟面试、专家专题讲座、社会调查等形式,但大多仍停留在“填鸭式”或“灌输式”的单向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程度明显不足。尤其是“量体裁衣”式的个别咨询辅导严重缺位,未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致使许多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的内容太多,对他们不实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3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力量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专兼学生工作人员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大都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和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指导能力不高,进而影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总之,虽然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己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发展的需要。

2.4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狭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

目前,在注重“就业率”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变成了只有毕业生才能享用的套餐。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各高职院校往往偏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深层次问题着力较少。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方面显得苍白无力,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5 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以此来确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些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1]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课程评价方式仍以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不科学。评价内容重认知轻能力,考试内容仅仅是对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忽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判定。评价主体是专家、领导、学生,其中学生评价大致都是通过教务处提供的近三年的评价来体现的。采集对象主要集中在校内,不能体现用人单位对课程效果的评价。

3 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通过规范的课程开发确定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课程。因此,应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本着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原则,科学推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3.1 全程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观念的形成,还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靠短期的突击性教育来完成,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就业指导课并非仅仅为了在毕业阶段促成学生就业,而是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全员化就业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实现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最优化。

3.2 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兼顾的原则。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它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等。[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较弱、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职业能力则是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条件,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外化和体现。[3]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建设必须坚持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兼顾的原则,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前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准备,把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3 理论引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4]姑且不论杜威的这一观点正确与否,但它确实指出了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着的理论色彩严重而实践性缺乏的弊端。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就业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实践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通过实践活动,以新颖的的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4 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是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专业特色的职业指导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坚持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与相关的行业、职业、岗位的内在关系,了解未来职业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使广大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其要求。

3.5 普遍关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高校普遍实施的宏观就业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5]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坚持坚持普遍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实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状况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基金项目:2012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SJGLX400);2013 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JYB201332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 廖哲勋等.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22 石中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自主择业价值观念的负面变化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13 杨金土.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2534 罗玉华等“. 帮困励志.助学强能”立体资助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3)5 祁晓双.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意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论文作者:曾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与管理》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_曾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