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拓展山水画思想性和精神品格的思考论文_张志平

对拓展山水画思想性和精神品格的思考论文_张志平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文化馆 122000

中国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浑雄,是黄钟大吕,它的修炼方式是灵与肉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对文化精神自觉的追求探索,在艺术发展不断多元化的今天,能避免艺术创造迷失于技术的表层及现实的丛林。提升拓展山水画艺术的思想性和精神品格,打造山水画的时代经典,构建具有当代审美意义的新山水画图式,是当代画家的共同使命,是时代的诉求。

“识得庐山面,不在此山中。”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有它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品格和艺术精神,尤其是山水精神,这个质异于西方风景画的绘画形态,自一开始就导向了中国人的终极价值——山水即目的。“山水是画家用以栖居灵魂的地方,是存之而不朽的场所。”拓展和提升山水画的思想性和精神品格,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研究和借鉴,重温经典、创造出具有时代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的新的山水画图式,是艺术创造的发展规律使然,是历史的、智慧的选择。

“入古者深,出古者远”。识得庐山面,就是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全面认识和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哲学的本质,深谙传统文化精髓,这是提升山水画精神品格和思想性的前提,是必要的心理准备。

此外,识得庐山面,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一颗恭敬之心和虔诚的心态,就像顶礼膜拜大自然一样,感悟一种历史的博动,这是艺道上的“朝圣”。面对经典,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精神和思想高度,据作品呈现的笔墨形态,揣摩其创作的精神状态。具体言之,就是对古代大师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人生际遇,审美取向乃至个人性格、品性、嗜好等有所了解,有所知情,这一点很重要。从我们自身的创作经验感知:当一个人在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感情充盈的那种近于竞技状态下,挥写运斤,援毫泼墨,可谓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王维语),反之则不然。要通过经典之作,学会与大师交朋友,与大师对话,交流谈心,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我体会,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是意象造型,以神写形,以神法道。何为“意象”?象外之象就是“意象”,本质上说是精神图像。“以神写形”,籍形以孕意,是“意象”的精神感应方式和创作方法。这是质别于西方“抽象”的方法论。中国画不依据“科学”的方法关照自然,而是以“意象”的方式来表现客观物象,目的是要在艺术创造中实现对物象的超越达到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形式。中国画的“不似”、“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似之”是意象造型的抽象结果,是以神写形的精神提炼。“中国式的思辩常常伴随着形象,是借助形象来超越形象。”可见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不是某个阶段的特定风格,而是中国画始终如一的宏观定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墨自元代始,在造型和图式上开始强调笔墨语言的独立性,开始追求笔墨意味,进而程式化、规范化。高度程式的笔墨语言,是蕴含着文化品格的、高度提纯的语言形态,其意象特质远高于西方的抽象艺术。笔墨,既是形式因素也是欣赏对象。笔墨符号的味道,本身就是意义。笔墨语言是个高级的精神图像,这就是我们要继承的极富精神属性的“笔精墨妙”的语言。同时,我们知道,任何完美的事物都有其局限一面,程式化的笔墨亦然。元代以前的绘画,从材质上,主要是在绢和熟宣纸上进行创作,是以追求自然的山水的真实形貌而造意立境,有崇高的意境美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个意境远远胜于笔墨意味。元以后,随着生宣纸的出现,为笔墨的挥洒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文人化的笔墨强调以书入画,其演绎的结果,是提高了笔墨意味的地位,使笔墨性及其观赏性发展为欣赏的主流。当笔墨进一步规范化、程式化后,进而造成了创造与欣赏的心理定势,影响至今,造成了国画创作的僵化局面。很明显,这也直接冷落和疏远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营造和精神内涵的表达,使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和相应的社会、心理容量方面大受局限”。也就是说,限制了山水画创作的思想性和精神含量的外延。公正而历史地看,中国历史上文人化的中国山水画面貌和特性,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产物,符合当时的审美取向和人生价值观。艺术创造登峰造极,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经典。不过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在每每回眸历史和正视现世社会生活时,在古人昔日的辉煌和当下创作的困惑中,难免产生纠结。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创作语言。其实,中国传统的艺术哲学和哲学艺术,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其艺术创造的生命力,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用之不竭的宝藏。

“识得庐山面,不在此山中”,更重要的是“不在此山中”。这是我们在创作上对自己的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不论是老子的道法,孔子的道教,文人化的笔墨体系),又要立足当代文化视角,站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地平线上,俯仰中西,打造经典。借鉴大师的成功经验,感受造化的滋养,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不辱时代使命。

“变”是辩证法,世界的本质是变化运动的,绘画的审美和创造亦然。古代山水画演变,就是艺术风格之“变”。“山水至大小李一变,荆关董巨一变”,刘李马夏一变,黄王倪吴又一变,变是规律。艺术的“本质论表述”更应“变”而“化”之。它必然有新的特征,我们在“兼收并蓄”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不失其民族本性,这就是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真正涵义。笔墨的超验性和精神性特征必然显现艺术家的人格力量,这就是形式的独立性。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精神建立时代的本体论。创造具有现代意味的本体论语境。这就需要我们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高度,关注传统艺术精神和笔墨精神,关注当下的社会人生和艺术走向,发现新题材,创造新图式,实现真正意义的“当代”。我的创作主张就是:力求以有意味的笔墨创造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含量的审美意境,使笔墨意味与“意境”融会贯通,以笔墨结构作支撑,创造具有欣赏价值的当代山水画新图式。

论文作者:张志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对拓展山水画思想性和精神品格的思考论文_张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