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_闫支花

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_闫支花

闫支花 (山西潞安集团总医院中医康复科 山西长治 046204)

【摘要】目的 研究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0—2012年采取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结果 本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7.5%。结论 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安全有效,方法简便,具有经济性、适用性,便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 火罐 红外线 慢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100-02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以腹痛、腹泻、粘液便伴腹部下坠感等症状为特征,病情轻重不同,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治疗上较为棘手,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全部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7岁~72岁,平均48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2年。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结肠镜检查见粘膜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或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粘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3 治疗方法

3.1主穴:中脘、天枢、章门、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脾胃气滞加肝俞、太冲;湿热加曲池、阴陵泉。

3.2治疗方法:中脘、天枢、章门、关元各穴直刺1.0~2.0寸,用提插补法;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上巨虚各穴直刺1.0~1.5寸,行捻转补法;肝俞、太冲、曲池、阴陵泉各穴直刺1.0~1.5寸,行捻转泻法。以上穴位留针30min(据患者胖瘦决定进针深度),留针时腹部穴位和背部穴位加拔火罐,留罐10min,取针和罐后腹部穴位加红外线照射,每次照射15min。以上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统计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红外线选用北京钰龙惟康科贸有限公司产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型号BYL-05。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1.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解粘液便、血便等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大便次数每天少于2次,停抗生素1周后大便细菌培养连续3次均为阴性,随访1年无复发。

4.1.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溃疡糜烂愈合,粘膜仍有轻度炎症反应,充血、水肿,但程度较前有明显减轻,部分假息肉形成,随访1年大便近似成形,次数每天未超过3次。

4.1.3有效:临床症状稍有缓解,大便常规检查稍有好转,结肠镜检查见粘膜病变稍有所改善,但仍有明显充血、水肿或脓性分泌物。

4.1.4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大便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痊愈37例(92.5%%),有效2例(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

陈某,男,48岁,2011年6月17日初诊。患者患慢性结肠炎2年余,常腹部隐痛,腹胀下坠明显,日2-6次大便,大便溏有粘液,偶尔便中有血,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及受凉,情志变化等均见症状明显加重,伴乏力、食少、口淡乏味,腰腹畏寒且腰腿痠软无力,查体见患者体型消瘦,面色苍白,腹部略有凹陷,未触及明显压痛、反跳痛,舌淡胖略暗苔白微腻,脉弱无力。乙状结肠镜检查:进镜12cm处,可见粘膜水肿及多处糜烂点,18cm处见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片状充血,诊为”直肠乙状结肠炎”。综观脉证属脾虚有湿,脾肾阳虚兼气血不调所致,治宜温补脾肾祛湿,调气和中。以上法治疗10次,患者腹部隐痛、腹胀下坠明显减轻,畏寒及腰腿痿软稍减,大便日2~3次,继续治疗2个疗程,诸症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工作,随访1年无复发。

6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肠道疾病,表现为左下腹疼痛、腹泻、里急后重、有时便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在患者左下腹部有时可摸到条索形块状物,时大时小,并有压痛。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本文主要指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本病属祖国医学“腹痛”、“腹泻”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因多与外感、饮食 、情志有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病久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或久病伤及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发为本病。临床虚证居多,故治宜温补脾肾,固痛止泻。针刺穴位为主治疗本病,可以促进神经兴奋传导,调节脏腑机能,其模式为通过物理刺激产生化学及生物效应,从而替代药物治疗[3-4],俞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之处,脾俞与章门,为脾经的俞募穴,俞募相配,可以健脾益气,调整胃肠之运化功能;针命门和关元,取其益命火、壮肾阳,以奏温养脾胃,熟腐水谷之功;针中脘和胃经合穴足三里,施以补法和热烤(红外线照射),使脾阳得伸,运化有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合治六腑”,故取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可通调脏腑,行气导滞;取脾经、大肠经合穴阴陵泉和曲池疏调脾经经气,使脾气得运,水精四布,小溲通利,则湿滞化而大便能实。

拔火罐疗法又称“角法”,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止痛,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加拔火罐,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寒湿邪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辅助治疗腹痛、泄泻[5]。

红外线具有消炎、镇痛、止泻、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增强细胞活力及酶的活性,促进自身调理机制、调解生理机能的作用[6],针灸的同时配合红外线,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综上所诉,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稳定,总有效率高的优势,不经胃肠道给药,减轻了患者的胃肠负担,且无痛苦,容易接受,能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

[3] 顾文,周春祥.中医外治法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2012,53(19):1642-1644.

[4] 王秀云,郭义,徐汤苹.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离子机理研究[J].针刺研究.1998,23(4):263-265.

[5] 朱青山.背部拔火罐治疗急性上腹痛[J].青海医药杂志,1995, 9:47.

[6] 许丽娜.烧伤湿润膏配合红外线治疗仪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23:37.

论文作者:闫支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  ;  ;  ;  ;  ;  ;  ;  

针刺、火罐结合红外线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论文_闫支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