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知识形成过程突破学生思维障碍_磁感线论文

遵循知识形成过程,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障碍论文,思维论文,过程论文,知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么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与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相似。因此,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还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从中汲取前人的智能,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需指出的是,重演并不等于重复。如果将教学过程机械地还原成科学研究过程,不加选择地让学生重走历史老路,那将是荒谬的。我们不应该让学生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教学中遵循知识形成的原始过程,有利于突破难点、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

      一、突破难点:以“滑轮的实质”为例

      1.传统教学的不足

      滑轮的实质是“滑轮”一节的难点,特别是在讲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时,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讲授方法是按图1所示,让学生分别找出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最后通过比较得出动滑轮是一个能省一半力的省力杠杆。这种做法,只是找到了力臂与直径或半径的关系,并没有回答与力臂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学生仍不理解支点为什么在滑轮的边缘,动力臂为什么是圆的直径?只是生硬的记下二者的关系而已。

      

      2.改进方案——在逐步完善杠杆不足中构建滑轮模型

      若想让学生理解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就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在讲解这个规律时,要遵循杠杆演变滑轮的过程,构建一个使用杠杆的场景——为满足需求逐步让杠杆演变成滑轮,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一结论。最后再从杠杆的角度分析滑轮是怎么工作的,才能让学生明白支点“O”为什么在圆的边缘。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用一根杠杆提升水桶,当杠杆上升到最高点时,水桶不能再升高了,如果想使水桶继续上升,可以再增加一根杠杆,一根杠杆上升到最高点,另一根顶上来,为能持续提升水桶,杠杆必须能连续转动,所以需继续增加杠杆。继续增加杠杆的数量,就构成了一个转动的轮子——滑轮,如图2所示。

      

      学生明白了滑轮是无数个杠杆的集合后,再用该装置组成动滑轮提升重物,轻轻提起绳子自由端,让学生观看是哪个杠杆在起作用,绕哪点转动,动力和阻力分别是谁提供的?在上述演示下,学生很轻松就能理解支点在杠杆的一端,所以支点在滑轮的边缘上,动力臂是圆的直径,阻力臂是圆的半径,自然能接受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这一结论。

      评析 以上设计抓住了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一本质,遵循了由杠杆演变到滑轮的原始过程,用增加杠杆的方式弥补杠杆提升重物高度的不足,层层递进,最后逐渐演变成滑轮。把复杂的滑轮简化为杠杆进行研究,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又略去了次要因素的干扰,使学生真正能理解和掌握杠杆与滑轮的关系。

      二、建立概念:以“磁感线”为例

      1.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教学,在讲完磁场后直接引入磁感线。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玻璃板、磁铁、铁屑等器材,把铁屑洒在玻璃板上,下面放上磁铁,然后轻轻敲击玻璃板,观看铁屑的排布情况,看到小铁屑排成一条条线后,给出磁感线的定义。这种讲授方法,实验效果直观形象,学生虽能接受磁感线的定义,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磁感线,为什么要构建磁感线这个模型,引入磁感线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2.改进方案——在描述磁场分布中建立磁感线模型

      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磁感线的概念,就必须让学生经历磁感线建立的过程,他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引入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研究磁场性质及分布时的重要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师:把一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小磁针还指向南北方向吗?

      生:受磁场的作用,小磁针不再指向南北方向。

      师:在磁铁的不同位置,再放置几枚小磁针,它们的指向相同吗?

      生:小磁针的指向都不相同,如图3所示。

      

      师:这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不同位置的磁场方向不同,通常我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师: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位置的磁场方向呢?

      生:可以在磁铁周围放更多的小磁针。

      师:是的,我们想了解某点的磁场方向,就可以在该点放置小磁针,利用小磁针N极的指向判断该点磁场方向。由图4和图5可知,磁场是分布在整个立体空间内的。

      师:若要更精细的描述磁场,我们可利用小铁屑代替小磁针,观看磁场中小铁屑的分布情况。

      

      生:看到小铁屑有规律地排成了一条条曲线。

      师:请观看图3和图5,N极的指向有什么规律?

      生:小磁针和铁屑有规律地排成一条条曲线,且从磁铁的N极出发,又回到磁铁的S极。

      师:不错,磁场分布是有规律的,小磁针排成一条条曲线。在描述磁场时,我们可以假设磁体周围有一条条曲线,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曲线切线方向一致,是该点磁场方向。这样描述磁场时就不用再放小磁针了,我们把这些假设的曲线称作磁感线。

      评析 本设计的思路遵循了磁感线建立的历史过程,磁感线是研究和描述磁场分布的产物,所以在讲述磁感线概念时,一定要从磁场入手。在经历了用一个、几个和无数个小磁针描述磁场分布的过程中,才会明白为什么要引入磁感线,学会用磁感线简洁地表示磁场。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建立的过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总结规律:以“电磁感应”为例

      1.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讲授电磁感应时,一般做法是按图6所示组装器材,闭合开关,让金属棒在磁场中水平往复运动,观看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若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感应电流,然后直接给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做法只能让学生记住结论,缺少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会理解什么是切割运动,体会不到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的艰辛历程,以及追求真理不怕苦难的科学态度。

      2.改进方案——遵循历史足迹探索电磁感应规律

      学习电磁感应一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像科学家那样追求真理,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体会探究过程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做法如下:

      

      首先从奥斯特实验谈起: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如图7所示)。那么按照逆向思维,很容易提出研究问题:“磁可以产生电吗?”以金属棒为研究对象,请利用磁铁、导线、灵敏电流表、开关等器材组成电路进行研究。

      师:电流中有无电流怎么知道?

      生:用电流表显示。

      师:是的,利用转换法显示电流的有无,把金属棒直接放在磁场中,有无电流?

      生:没有。

      师:是电路没有闭合的原因吗?请闭合开关再试。

      生:闭合电路,还是没有电流。

      师:是磁铁的磁性不够强?请更换请强磁铁再试。

      生:仍然没有电流。

      师:金属棒静止时没有感应电流,动起来试试。

      生甲:上下运动没有感应电流。

      生乙:水平左右运动有感应电流。

      生丙:斜着运动也有电流。

      生丁:……

      观察在什么情况下电路中能产生电流(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并把现象填在附表中。

      

      评析 电磁感应知识在教科书中是以准确的定义,白纸黑字形式化地写在了上面,它所呈现的只是知识的学术形态。而它的教育形态,诸如猜想假设、实验归纳等科学思想方法,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以及法拉第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则大多隐含于其间,不会自动凸显[1],若没有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不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的。

      四、解决问题:以“刻度尺估读”为例

      1.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在刻度尺的教学中,常规做法是先让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0刻线”,然后再讲解其使用规则:刻度尺水平放置,视线与刻度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等。其中估读是刻度尺使用的难点,学生经常读错,仅按上述设计讲解,学生仅能记下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不理解为什么要估读,怎样才能正确估读等问题。

      2.改进方案——构建对比测量情境,解决估读问题

      要解决估读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读,然后才能研究怎样估读。可根据生活实际,创设测量长度的情境,在测量中引发认知冲突。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给出量程一样(10 cm),分度值为分别为1 mm、1 cm、1 dm的三把刻度尺,用它们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甲同学使用第一把刻度尺,测量结果在6.2 cm~6.3 cm之间;乙同学使用第二把刻度尺,测量结果在6 cm~7 cm之间,两把刻度尺都有准确测量数据,但也有一部分估读数据;丙同学使用第三把刻度尺,却没有准确测量值,只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同一物体,为什么测量值不同呢?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分度值不同的原因,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由分度值决定,比分度值小的长度测不出来,需估读。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估读。

      评析 创设不同刻度尺进行测量的情境,遵循了刻度尺使用规则的构建过程,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是前人在实际测量中总结概括的成果,估读是在测量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过程,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标签:;  ;  ;  ;  ;  ;  ;  ;  

遵循知识形成过程突破学生思维障碍_磁感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