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防震工作探讨_地震论文

档案防震工作探讨_地震论文

浅谈档案馆地震灾害预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浅谈论文,灾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大地震已经过去30周年,其惨景却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删除。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24万余人丧生。唐山地震不仅使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而且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的毁坏,对档案装具和设施设备造成破坏,从而引发对档案的严重危害。据统计,全市各单位的档案库房绝大部分倒塌,90%的档案资料被埋压在废墟下,虽然经过抢扒和抢救,仍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一、地震对档案的危害及分析

1.档案装具被砸毁(木制装具全部被砸碎),档案散乱被埋压在瓦砾和泥土中,使档案受到严重危害。一是地震时房屋倒塌、档案装具损毁,特别是砖混结构库房地震时倾斜倒塌,木质装具被砸碎,使档案埋在废墟之中,加之地震后天气异常,伴有阴雨发生,使不能及时扒出抢救的档案被雨水浸泡形成档案砖;二是灰尘中带有大量棱角的固体颗粒,使档案受到严重磨损;三是灰尘吸附有酸碱性成份,会加速档案纸张的老化和字迹褪变;四是灰尘带有大量霉菌孢子,档案制成材料(纸张和字迹)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受到霉菌严重污染。五是档案被埋压在废墟中受到机械性损伤,纸张被折或被撕裂断开等;六是档案被砸丢失。地震后,有的档案被埋压太深、有的因发生地面位移或档案人员震亡埋压位置无法确定、有的因分散保管,不能及时扒出,致使档案丢失。

2.地震引发水患淹毁档案。档案库房一般设在一层或地下室,档案容易被水淹毁。(1)地震发生后造成供水管道被震裂或扭断,流水进入地下室,造成档案被水淹,同时地上库房也有受水浸的可能。(2)震后阴雨不断,地面积水全部涌入防空洞或地下室,致使档案被淹。(3)由于地震引起的土地返浆,地面冒水或泥浆,使一层以下档案库房的档案被水淹或泥浆污染。

3.地震引发火灾烧毁档案。(1)建筑物、构筑物倒塌后,电线短路瞬时引起火花而引燃周围其它可燃物发生火灾烧毁档案资料。(2)炉火蔓延引起火灾烧毁文件资料。

4.人为造成档案的次生灾害。(1)把文件资料作为助燃物烧毁。由于震后短时内不能解决食用问题,人们为了充饥要烧火做饭,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捡些被砸散失的文件资料作为助燃物引火做饭、烧水、消毒等等。(2)震后快速清墟复建造成大量档案资料受损。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面临的问题比比皆是,解决居民衣、食、住、行问题是当时工作的着力点。而外地救援、援建队伍的主要任务也是抢救伤员和清墟复建,缺乏对档案资料的抢救保护意识。因此,有些档案资料或是因清理不当受损、或是被误装入清墟车辆而遗失。(3)有些人把震散的档案、图书资料据为己有,造成档案、图书资料的丢失。

5.由于震后保管条件恶劣,致使被抢救出的比较完好的档案资料又重新受到二次损害。震后,有些单位人员伤亡较少、领导档案意识较强,及时组织人员对档案资料进行抢扒和抢救,使许多档案资料免受损失,有些档案资料被扒出后仍完好无损。但是震后工作条件很差,一无库房、二无装具,只能把扒出的档案资料打成捆装入麻袋放在露天,用油毡或塑料布苫好。条件好的也只是放在帐篷或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里。这样本来较为完好的档案资料,又重新受到潮湿、光照和灰尘沙土的污染,有的还会被虫蛀、鼠咬或发霉变质、字迹褪色或脱落,使档案受到二次危害。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经济建设重要的信息资源。减轻地震灾害对档案馆及档案资料的破坏,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防震、抗震救灾与重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建设抗震防灾档案馆

建造抗震防灾档案馆,首先要选好地址。新建档案馆选址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如地震易发地带及其附近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和土质松软的古河道、沙滩地等,地势较陡的山坡及河坝旁,地下有溶洞的地方等,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和工程隐患。档案馆要远离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躲开有污染腐蚀性气体单位的下风向,避免上空高压输电线路通过。建造档案馆宜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全,同时交通方便、便于利用且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

其次,档案馆建筑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抗震又适用。要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试行)》要求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档案馆建筑要规则整齐,尽量减少凸出凹进、高低错落;建筑结构以框架结构为宜,并设有地下室。

再次,档案馆建设施工,要选择正规的、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队伍。施工过程要有工程监理人员实施工程监督,杜绝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现象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防火、防水、防污染、防人为破坏等综合防灾设施齐备。

2.现有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和加固

现有档案馆建筑一般为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有少数多层砖砌体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建筑,凡未按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的,都应进行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确定该档案馆所能达到的抗震能力。达不到抗震能力标准的,必须进行加固。

现有档案馆建筑加固。首先,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查出本地区的烈度参数。然后,请专业建筑设计部门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和现有档案馆建筑抗震能力评价结果,制作档案馆加固设计方案,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加固施工。

为预防地震引发火灾,档案馆库区电源总开关应设在库外,并设有防漏电安全保护装置,控制导线及档案库供应导线用铜芯导线;档案馆内要杜绝明火;档案馆内不允许铺设燃气管道;用电要注意安全,定期检查用电设施、供电线路,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档案馆内要配备足够的灭火设施,工作人员必须学会使用灭火用具,以备不时之需。

为预防地震引发水患,还应做到:档案馆库上层或屋顶不设置给水设施,库内不设置用水点,给排管道不穿越库区,生活污水管避免安装在与档案库相邻的墙上;教育工作人员做到安全用水,下班后上班前由保安人员关开供水总阀门,防止夜间漏水或地震时造成水管破裂浸毁档案资料。

此外,档案馆应配备抗震防灾功能的档案装具。

3.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依据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各级档案馆要结合本馆所处地域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从应急机构、队伍组织、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包括:(1)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2)应急通讯保障;(3)抢险救灾的人员、资金、物资准备;(4)灾害评估准备;(5)应急行动方案。

应急行动方案除抢险救灾措施外,还应包括预防地震后人为造成的档案次生灾害措施。即地震发生后,将抢扒出的档案资料放在地势较高、通风、便于搬运检查的安全地带;对扒出的档案和尚未倒塌的库内档案实行全天候监护;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要把档案资料作为助燃物或据为己有等。

4.重要珍贵档案资料可多套分地保存

重要档案资料实行多套、多库保存,是预防地震危害档案资料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抗震救灾的一项得力措施。唐山第一造纸厂档案在唐山大地震中全部震毁,而唐山市档案馆后库(设在遵化县)保存的该厂底图,为该厂的恢复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建议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备用制、也可备份计算机数据分地保存;对珍贵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分地保存。

5.关注地震信息,随时做好档案资料防护准备

目前,我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已有所认识,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过一定程度的预防,因此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鉴于我国目前地震预报水平,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地震管理部门的联系,注意了解地震监测部门有关地震预报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地震灾害对档案资料的破坏。

6.加强对档案人员预防地震灾害教育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预防地震灾害教育,经常组织档案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使命感,努力掌握档案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树立常备不懈的防震减灾、保护档案意识,自觉地从点滴做起,维护防震减灾规则,杜绝隐患发生。

标签:;  ;  ;  ;  

档案防震工作探讨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