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博物馆特色红拳教育实践单研究论文

打造博物馆特色红拳教育实践单研究

刘金燕 王志辉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论述博物馆和红拳的供需对接方向。以博物馆中红拳的教育实践单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红拳多样的保护与发展方式,利用博物馆功能推动红拳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定期活动举办与社会交融;促进学生宇家长的积极参与红拳的学习,凸显博物馆中红拳的陈列价值;多元化红拳教学方式,促进红拳理论与红拳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红拳 博物馆 教育 实践

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提出,用武术提振中国孩子的“精气神”。武术不需要特别的场地,但是对人体速度、力量等有着很好的锻炼效果,四五十年代的陕西红拳,被称为陕西人的广播体操。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具有承接历史发展未来的重要价值。

中国武术博物馆可以通过场馆,依据红拳地方特色和拳种内容,开展红拳主题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博物馆中的拳种能够发挥其活态传承的意义,充分拓展场馆内外的教育宽度,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训练兴趣。

关于红拳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发展等方面,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创红拳文化活动建设,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也是红拳发展的新路径。而博物馆与教育的连接是实现红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和必然途径,通过主题性菜单式进行互动学习,既符合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小学生拓展探究课程设置的需求,同时促进博物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传播红拳文化和红拳内容,促进红拳在社会和学校的多维发展。

1 利用武术博物馆开展红拳教育活动拓展红拳发展途径

博物馆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力量,成为红拳教育建设中的第二课堂,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实践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博物馆中陈列内容众多,红拳作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红拳立足文献、图片资料及多媒体演示手段,利用本身地域文化、技术特点的独特性,“活跃”在博物馆的参观者视野中,需要红拳的伴随并展示红拳的历史与文化,帮助参观者走进和感受红拳的魅力,使其为青少年课堂教育和校外教育增加一道途径,这需要构建属于红拳的特色教育活动内容。[3]

根据学校实施的相关红拳教育活动,利用博物馆,建设红拳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利用博物馆本身的独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学习,为学生打造思想空间。

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参与者对拳种的了解和需求,建立不同的教学内容。红拳内容丰富,各有不同,参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为学生进行武术练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选择,并有了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内容。

1.1 多方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1.1 问答小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有侧枝循环建立,以及建立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临床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相关。尽管DSA可以准确评估脑侧枝循环,但因为其有创、价格相对昂贵,对设备及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在基层医院不能及时进行检查。常规CTA对于侧枝循环评估不够客观、全面[1-2]。因此,如何快速、无创又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脑侧枝循环是临床医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笔者选取5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脑CTP联合多时相CTA方法,对患者的脑灌注状态、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图片进行对比,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评估师应该客观的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需要多通过数据支撑并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如评估师的个人偏见),以保持客观性。

在混凝土终凝后,为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整洁性与光滑度,需对混凝土缝面做冲毛处理,该道工序采用的仪器为国内常用的HVW-MI型,该台机器能保证足够的平整光滑度与工作效率,此外机器购置费用较低,使用能耗较小,兼具效率与经济的特性,非常适合本工程的应用。

根据博物馆的资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应用学校的阶段性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身体和生理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施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有收获感,获得自信心,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博物馆的内容展示不仅以静态实物展示为主,以武术拳种为主体的展示,应更多的注重活态传承,通过邀请红拳习练者为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参与者传承人展示红拳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红拳。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课堂需求,使博物馆与学校红拳教学风格相结合的同时,提升博物馆与时俱进的能力,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并通过学校的理论与实践和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1.2 通过科技互动体验,展现立体化教学方式

依托博物馆建立相关互动体验活动,以游戏体验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从“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着手,锻炼基本身体素质,体验大侠功力,习练红拳的基本功。[3]

1.2 多维趣味活动共建,促进红拳与社会对接

1.2.1 利用暑期夏令营为学生打造假期课堂

结合学校教学模式,利用场馆地理位置的优势,通过博物馆邀请相关红拳传承人参与夏令营的教学,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红拳教学,使学生明白举办夏令营的意义,并通过到与红拳相关的发源地、旅游景点等地方强化学生求学的心态,以劳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武术教学活动中。

1.2.2 通过举办红拳小擂台,促进学生参与对抗

主题式教学主要根据有目的人群的不同需求打造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红拳拳种内容广泛,主要技法以撑斩为母,套路形式走四门八法,因此,形式内容多变,不同拳法内容也各有差异,文章主要列取其中三种作为参考教育内容。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探索建设,不仅把博物馆独特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教授者的面对面指导教学,利用博物馆的场景经验进行教学,使学生以习练红拳内容为主,也培养了学生对红拳的深刻理解,使学生明白红拳是需要“未曾习武先习徳”和“言传身教”的习练方式,也能让教授者,获取参与者的直接需求,从而从中获得武术博物馆建设方面有待提升的方面,收取参观者反馈意见,为博物馆互动化发展打开更多路径。[3]

1.2.3 利用展演活动展示传统武术,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

写着写着会写疯呢,父亲见到那么多空墨汁瓶,心里那个高兴,嘴歪得找不到了,他居然要坐起来。像是为了鼓励他坐起来站起来一样,我在家里奋笔挥毫,对联铺了一地,到后来,村里找不到闲着的门了,找门找到学校教室,找到了砖瓦厂。烧窑的大师傅求我说,最近发邪啦,连续两窑的瓦筒都烧成了歪瓜裂枣,你这么大的斯文拟副对联镇镇邪呗。在乡下长大,晓得老百姓作兴用文字来镇邪,我傻傻的,真答应了。

2 建设红拳课程活动,开发博物馆红拳资源

通过博物馆打造教育课堂,是实现其教育实践功能应用的重要途径。依托武术博物馆的平台,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能够更全面掌握武术的教学模式,为打造红拳的教学课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教学意见。中国武术博物馆中收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相关内容,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展示传承影视资料,将拳种内容较为真实的采集和录入,并对一些拳种内容进行文字介绍,这为开展红拳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比课堂的规范化教学形式更容易激起学生求学热情。因此,针对博物馆的内容,为学生设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与学校流行拳种接洽,进行活动建设,为学生创造武术学习氛围。[4]

对于不规则地貌,其表面积很难通过常规的方法来计算。目前,通常使用不规则三角网法提取地面和地物坐标信息,并进行拟合求解。CASS9.0软件表面积计算是通过DTM(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建模,在三维空间内将高程点生成为带坡度的三角网,进行后续表面积的拟合计算[9]。通过实地测得的地面特征点三维坐标(X,Y,Z)数据生成三角网来计算拟定设计高程下每个三角形的表面积,叠加得到指定区域的总表面积。

2.1 阶段性教学活动内容构建,提供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内容

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课堂需求,突出学习人群的主体性,参照博物馆对接教育参与人群可分为无目的性参与教学内容和有目的的参与教学内容,由此根据参与者的需求不同,划分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将无目的性参与人群,按照学龄进行划分,根据各学龄阶段的身心特征主要划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并按不同各个阶段实施不同的红拳技术内容教学。[6]

利用提问+回答的模式将博物馆展示的红拳内容激活并引诱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其中内容。而所涉及的问题将会从武术博物馆的藏品介绍或者网上查询中提取内容,主要包括红拳内容、使用器械、历史发展、与红拳相关的小故事等。

表1 阶段学习单

2.2 主题式红拳内容教学活动构建,满足不同目的需求

输液加热之前,必须测试输液液体的温度,只有温度低于期望值才需要加热,一当达到,就停止加热。温度监测电路有很多种,最简单监测精度还不错的电路,就是直接应用温度检测传感器DS18B20,如图7所示。

每次饲喂时以羊自动停止采食,槽内有少许剩料为原则,水桶每天早晚2次换水,保证充足饮水,连续每天记录每日采食行为、采食量及采食时间。

利用博物馆定期设立微型比赛,选拔在博物馆进行红拳学习的人员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必须以红拳特色展示为主,个人套路展示结束之后,设立小擂台,引入红拳“跑拳打手”的擂台赛形式,运用红拳内容进行对垒,主要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体现,感受红拳的表演和实战性。

表2 主题学习单

3 博物馆教育活动建设对红拳的价值

博物馆中历史内容中包含的有关红拳的起源与发展部分,例如有关红拳的故事、近代的武术大家的风范,等等,都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的武术故事。现今红拳课程已经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但引入学校区域受限,除了陕西地区发展较好,其他区域有待拓展。因此,通过活动无疑填补了更多学生对于武术中红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的不足,提供学生学习红拳的机会,继而产生热爱红拳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参观到参与的活动建设,去除了学生与教师的界限,利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自我发挥和约束,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

3.1 传播价值

红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有“千年红拳”之誉,通过认识和了解红拳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课。通过对中国武术博物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取红拳中的精华部分,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这既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对区域性文化学习的机会,为红拳注入了新方式、新力量。

3.2 教育价值

红拳的传承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师承、社团、学校等途径,而博物馆为红拳注入了新的发展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博物馆死板的陈列展示形式,打造专属红拳的教育板块,结合红拳的文化、地域特色、技术内容全方位展示红拳,为参与者提供服务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红拳的发展搭建了新的教育平台。

3.3 人文价值

利用博物馆对保护、传承、弘扬红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凸显了红拳的价值,也证明了红拳传承人的必不可少和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为更好地保护传承红拳坚定了力量,促进红拳新生力量的生长,带动红拳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社会人群中扎根。

(1)完成消化道溃疡案例小测试:该小测试中,梗概性内容占60%,细节性内容占40%。小测验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考试系统。考试时间为10分钟,时间到或者点击提交试验考试结束,系统自动为每一个学生评分和记录小测验用时。学生答题时间小于1分钟时为无效试卷。(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从5个方面评价学生①学习意愿和态度(20分);②知识信息收集(10分);③分析思考能力(40分);④沟通表达能力(15分);⑤团队合作(15分)。总分100分。

4 结语

博物馆应实时贯彻国家发展政策,利用红拳的教育实践形式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奠定实例基础,强调红拳的核心元素,探究促进参与者参与多种拳种内容进行互动实践的教育活动方式。改变博物馆“教科书”式的陈列方式,依据社会需要的反馈,与社会需求对接,打造社会型的武术博物馆发展形式,使博物馆及拳种内容真正深入到社会人群中。

学生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整个过程学生亲身参与红拳教育活动过程,积极体验和习练红拳,通过主动实践性来体悟红拳,感知红拳。其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红拳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这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其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圆满完成红拳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学艺期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博物馆实践性教育活动更倾向于“第二课堂”的形式,更多需要学生来主导,在实施过程中,主角则是学生,老师则成为课程实施的顾问和指导者,让学生根据自身创造力和实践力,从红拳内容中探求真身需求,让学生在这里找到自我主体感和满足感。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接触红拳,积极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红拳的认可度,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宋娴.“博悟之旅”:为学生开启博物馆学习的起点[J].中小学管理,2017(07):57.

[2]赵晓霞.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12-118.

[3]阮琼弘.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开发——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02):58-62.

[4]杨谦,杜辉.当代美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7(04):54-60.

[5]刘洋,李汉琳,吕少英.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天津为例[J/OL].品牌研究,2018(S2):102,106,2019-03-10.

[6]郑旭东,李洁.经验、教育与博物馆:走近杜威的博物馆教育思想[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01):30-39.

[7]杨扬.基于博物馆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与探索——以应用型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学刊,2019(03):75-77.

[8]张弛.实现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最大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4-75.

[9]王军.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04):10-12.

[10]冯建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迈向体育强国——在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体育文化导刊,2011(08):1-8.

[11]黄洋,周广瑞.中国体育类博物馆发展述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12-17.

[12]曹宏.中国当代博物馆教育体系刍议[J].中原文物,2007(01):104-107.

[13]戴国斌,段丽梅,刘先萍.中国武术博物馆资源课程开发研究[J].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4(09:)1-5,14.[14]李玉,郑琴华,徐华楠.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进与本土化革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14-15.

On the Practice of the Red Boxing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 Chinese Wushu Museum

Liu Jinyan Wang Zhihui
(School of Wus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Mainl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 between the museum and Hongquan. Taking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list of Red Boxing in the Museum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ariou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s of Red Boxing, uses the museum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Red Boxing, and conducts regular activities to blend with the society. To promote students' par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red boxing and highlight the display value of red boxing in museums;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of red boxing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red boxing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red boxing museum educ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8—0041—04

作者简介: 1.刘金燕(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标签:;  ;  ;  ;  ;  

打造博物馆特色红拳教育实践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