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观察论文_罗洪春

武冈市展辉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析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方法 选取6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抗凝治疗,而实验组基于此添加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采用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抗凝功能差不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抗凝功能指标均明显比参考组更优,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行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抗凝功能,减小患者脑栓塞以及脑卒中等概率,还能够减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阿司匹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

房颤是由于心律失常引发的一种疾病,而非瓣膜性房颤主要是因为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引发的心房颤动,并且这些患者未经过瓣膜修补、人工瓣膜置换等心脏操作,通常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时极易引发脑血栓、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病后患者死亡率较高,所以需要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抗栓、抗凝治疗,但如果临床上抗凝治疗效果越高,则患者出血几率越大,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抗凝剂是现阶段非瓣膜性房颤临床治疗的一个重难点[1]。在此基础上,本实验针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研究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6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其中30例男、35例女;患者年龄最小值为81岁,最大值为55岁,平均年龄(69.7±6.1)岁。两组患者在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2]。

1.2方法

实验组实行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若实验组患者肌酐清除率高于参考组30ml/min,每次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150mg,每天使用2次;若实验组患者肌酐清除率介于15—30ml/min,则每次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75mg,每天服用两次,如果漏服超过6小时,下次服用需要适当增加剂量,另外,每天需要增加使用阿司匹林100mg,连续治疗1个月;而参考组患者实行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每天给患者使用胺碘酮0.5g左右,分早中晚三次口服,若患者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则可以给患者使用华法林,在治疗前三天,每天使用3.5mg左右,从第四天开始,每天使用剂量控制在4mg,以后按照医嘱适量减少使用剂量,连续服用1个月。

1.3观察标准

本文患并发症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肺栓塞、脑栓塞以及脑出血等临床终点指标等,并发症发生概率=上述五种指标发生概率之和;而患者抗凝功能指标主要有INR、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四项,实时观察和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肾肝功能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治疗相关数据和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和处理,表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检验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表述用百分数(%),P表述组间比较差异,如果P<0.05,代表统计学意义成立[3]。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对比两组临床终点指标得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9.09%,参考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31.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n,%)

2.2两组患者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抗凝功能均获得一定提升,但实验组患者的INR、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x±s)

3 讨论

非瓣膜性房颤是一种持续性的慢性疾病,主要指的是未出现非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患者存在房颤症状,根据许多实验探究显示,该疾病除了会引发脑出血、脑血栓等多种脑血管疾病,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另外,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长,非瓣膜性房颤发病几率也会不断增高,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抗凝治疗方式,通过抗凝治疗后,不仅可以减小病死以及致残的可能性,还可以改善临床房颤的症状,但随着凝血效果的增高,患者出血概率越高,为了有效控制患者出血情况,需要寻找科学合理的凝血剂,而达比加群酯就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新型凝血抑制剂,也是一种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凝血效果,可以和人体体内的凝血酶特异位点融合,从而有效裂解体内纤维蛋白原,以此达到抑制血栓的产生,阿司匹林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心肌梗死、肺栓塞,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两种药物合并使用可以大大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血栓、脑出血等并发症,提高患者抗凝功能[4]。

本实验表明,实验组和才能参考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INR、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抗凝指标均明显比参考组更佳,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与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相比,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效果比达比加群酯差,且实用性低,其治疗效果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总之,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行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陈岚,徐进,任骞,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加双联抗血小板抗栓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6):758-759.

[2] 金鹏,周琪,石向明,等.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3):1504-1506.

[3] 李淑媛.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0):1247-1248.

[4] 王勇,王贤恩,WangYong,等.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4-66.

论文作者:罗洪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观察论文_罗洪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