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硅谷创新的解读_创业论文

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硅谷创新的解读_创业论文

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关于硅谷创新的一种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区域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2)02-0051-05

安纳利·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一书,通过对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指出,前者之所以日益兴旺,后者之所以逐渐式微,与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差异又根源于两者不同的制度安排:在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内部结构严密、彼此各自独立的大公司;在硅谷,创新的主体则主要是一些正处于创业期中的小公司。硅谷的优势即在于,它形成了有利于小公司创业的“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1]

笔者通过对硅谷的粗略考察,除认同安纳利的上述结论之外,认为可以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对于硅谷式创新作出新的诠释。技术创新大量地以创新型小企业创业的形式来实现,是高技术产业形成期和发展期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硅谷式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可以以硅谷为案例进一步分析和说明:区域创新网络对于小企业创业过程的顺利完成,从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的实质与区域创新网络

什么是技术创新的实质?

技术创新作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或者“生产函数的转移”,都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为了进行技术创新,必须“首先要寻找机会,建构起来某种把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或集成(integration)的新的可能性;然后再创造条件,使这种可能性在产品、工艺和市场上得以实现,把它变成具有普遍品格的现实性。所以,技术与经济结合或集成的新的可能性的建构与实现——便是技术创新这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的实质内容。”[2]

正因为这样,一切创新活动之成败,便决定于“可能性”建构与“现实性”建构这样两个至为重要的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事实都证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新家或创业者,首先就看他是否具有足够的战略建构眼光,看到或找到一种别人没有看到、没有找到的新的“可能性”;其次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足够的战术建构才能,把在别人看来顶多只是一种“可能性”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变成为“现实性”。

什么是区域创新网络?

“网络”(network)的概念,早已在许多学科——如社会学、运筹学、地理学、经济学、神经生理学、现代传播学——中被广泛应用[3]。1991年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期刊《政策研究》出版创新网络研究专集(Research Policy,Vo1.20,No.6,1991),标志着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network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innovators)已成为创新研究前沿的最新导向之一。创新网络,被认为是应对系统性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总和[4]。

一般而言,网络都被理解为一组(一群)节点(nodes)之间的联系(linkages)和组织(organization)形式。本文所讨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某一经济/地理区域,超出企业与企业间关系的更为广泛的关系总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节点,可以是参与创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参与创新的自然人。可以是创新所需重组的诸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也可以是与这种生产要素重组有关的知识、信息等等;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往往具有非正式的性质;如果在它们之间也形成一种组织,那么这种组织也常常具有很大的柔性。

在硅谷,大量的技术创新,尤其是那些既非“基础创新”亦非“轨道创新”的“增量创新”[5],通常是在创新型小企业的创业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从一个创业者(founder)产生或抓住一个创意(idea)开始,直到使创业公司上市或把创新成果出售给大公司为止。其周期,平均为18个月时间。从创新实质的层面加以分析,可以明显地把这个过程分为前后两半:前一半过程的核心,是创生一个创意。一个创意,就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新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或集成的可能性。这一半过程,主要是在概念中进行的。它是一种“可能性”的建构过程;后一半过程,则要把这个创意变成现实,变成因实现一种技术与经济的新结合或新集成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这一半过程,必须在现实中进行,只能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经济运作来完成。它是一种“现实性”的建构过程。

为了进行“可能性”的建构,一个创意的提出者必须充分掌握有关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的最新信息和知识。为了寻求一种新的把技术和经济结合或集成起来的可能性,还得运用他可能运用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实验条件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应的R&D(研发)工作,使这种可能性的建立首先在技术上成为可行的。为了进行“现实性”的建构,一个创业者(他可以自己就是创意的提出者,也可以以创意提出者为合伙人)必须以他所抓住的创意为凝聚核心,寻找它所需要的风险资本与人力资本,使创业过程在现实中开始。同时还要寻找各种信息和知识,以便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不断把创业过程推向前进。当然,风险资本、人力资本也要对创业者和他的创意进行选择。这是一个生产要素间的互择过程。在这里,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就在于:它把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一切有关要素,包括创业者和创意,包括风险资金和人力资源,也包括各种信息、知识、技术和实验条件,都作为网络的节点,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使它们可以借助于各种非正式的联系和柔性关联,相互自由地碰撞和选择,从而为创新的建构过程,提供了需要的要求,提供了碰撞的机会,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也就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在访谈中,我曾问过硅谷的创业者:这里的地价、房价、劳动力价格都比别的地方高,这就会使创业成本升高,为什么大家都还要到这里来创业呢?得到的回答非常之简单:“创业所需要的一切,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选择余地最大,成交效率也最高。尤其是这里的创业气氛最好。不在这里创业,还到哪里去创业呢?!!”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使各种创新要素都在这里被高度集中化了,而且创造了一种创业气氛,使这些创新要素都处于一种被活化和激化了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可以充分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创新/创业体制。这正是硅谷不同于128号公路地区的体制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创业与创新主体角色的转移

技术创新的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无疑都是企业。创新企业的创业过程,也正是创新主体的形成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表明: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是阶段递进的;随着创业各阶段向前推进,在企业内部将发生作为企业这一创新主体代表的角色转移过程;只有创新主体角色的扮演者在企业创业过程中能够随着创业阶段递进的要求顺利转移,企业才能发挥其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的创业也才能获得成功。而在硅谷,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创业过程中这种创新主体角色的阶段转移,主要就是靠着区域创新网络的存在才得以顺利实现的。

可以把创新型企业的创业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概念期、种子期、创业期和成熟期。在这四个阶段,代表企业扮演创新主体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

在概念期,即创新概念的形成期,创新主体角色的扮演者,是这项创新的“创意”的提出者,即创新概念的建构者。他可以“出身”于技术人员、销售人员(marketing man)或管理人员(manager)。他可能自己充当新企业的创业者,也可能把这个创意提供给他所物色到的一个创业者,自己则作创业者的合伙人(cofounder)。

在种子期,为使创业过程从可能性的建构转为现实性的建构,必须进行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小型实验。这时,扮演创新主体角色的就是创业者。不过,在这个阶段里,显然还只是进行一种小型的实验,虽然还不具备企业的规模乃至形式,但创业过程毕竟已经现实地开始了,毕竟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的运作,因而已经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这时投入的资本,由于将承担创业的风险,当然就具有了风险资本的性质。但在这个阶段里,它或者是通过创业者的“内源融资”方式筹集起来的——例如,1976年,当苹果公司在车库里开始创业的时候,乔布斯(Steven P.Jobs)卖了他的旧汽车,沃兹尼克(Stephan G.Wozniak)卖了他的计算机,总共凑成1,300美元用于开发“苹果一号”电脑;或者是来自“天使投资”的支持;投资者之所以甘冒风险,主要是出于对这项创新的理解和支持而非出自谋求高额回报的预期——例如,1938年,当休利特(Willian R.Hewlett)和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硅谷创办惠普公司的时候,他们的老师特曼(Frederick E.Terman)教授借给他们538美元并帮他们从银行获得1000美元贷款就是“天使投资”。所以,这时投入的资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风险资本”,也没有风险资本家的直接介入,因而创新主体的角色是由创业者来担当的。

到了创业期,要真正展开并最终完成创新和创业,必须有更大规模的风险资本的投入。而随着风险资本的投入,风险资本家便要直接介入创新/创业过程。风险资本介入创业过程,一般都是以取得创业公司的控股权为条件的。它在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的同时,要直接干予公司的组织和决策,直到由风险资本为公司另行任用一位CEO(执行总裁)。唯其如此,风险资本才能在最大限度内规避和减少其投入创业的风险。在创业中风险投资者与公司的关系同平时的常规投资者与公司的关系是很不相同的。后者一般要同公司的经营“保持距离”(Arm's length),而前者却必须建立和保持自己对创业公司的“直接控制”。譬如,乔布斯和沃兹尼克为了搬出车库,开发“苹果二号”电脑,便找到风险资本家马库拉(Armas C.Markkula)。马库拉除自己投资9万美元之外,又从其他风险投资者那里筹集到6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还从美国商业银行弄到25万美元贷款。而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接受这笔风险资金的代价就是不仅让出了创业公司的控股权,而且让出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由马库拉亲任公司董事长,由马库拉推介的原国民半导体公司生产主管斯科特(Michael Scott)担任总经理——而乔布斯则任副董事长,沃兹尼克任副总经理。这样,马库拉就不仅带着他的风险资金,而且带着他的商业头脑、行销专长和经营班底进入了苹果公司。在这个阶段,原来的创业者已经在创新主体中退居到相地次要的地位,而由风险投资者直接扮演着创新主体的第一决策人。

创新成功之后,新创业的企业之臻成熟,企业便到了成熟期。这时,风险资本必然会通过上市或出售,寻求退出之路,以便实现其承担风险的高额回报,并再行投入新的创新/创业项目。企业也将过渡到常规经营,在常规经营下继续创新的持续和扩散过程。随着风险资本的退出,企业创新主体角色的主要扮演者又将转移,最后落到常规经营的企业家身上。

在硅谷,层出不穷的小企业的创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上述创业的阶段递进过程中,创新主体角色的转移能够顺利地得以实现。而创新主体角色转移之所以能顺利实现,则完全得益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个网络荟萃了带着才能和梦想,有的还带着成功后的经验和财富,纷纷集中到这里来“圆梦”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才使一个概念创新者能够很方便地找到他所需要的帮手,使自己成为创业者;或者找到一个合适的创业者,自己去作他的合伙人;又使这个创业者能够很方便地找到适合与之合作的风险投资者;并使这个风险投资者也能很方便地找到代他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决策与管理的代理人(如CEO);直到最后,当风险资本要退出的时候,还是这个创新网络使企业能顺利完成转入常规运营的过渡,找到合适的企业家继续扮演创新主体代表的角色,把技术创新持续下去。

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硅谷特征的企业分蘖与繁衍,以及人才的跳槽和重组,都是小企业不断创业的伴生现象。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小企业创立,当然也有它们的退出。可以说小企业的创业浪潮此时彼伏、波澜壮阔、永无休止。正是这些小企业,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充沛的活力,成为了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期的主要载体。

为什么小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如此突出的作用呢?

这就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只有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形成和发展,而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恰恰有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明显优势:

首先,小企业比大企业能够提供的创新激励要大。在大企业中,一般来说,人们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预期,只是奖金的提薪。而硅谷的许多创新/创业型小企业给其创新/创业参与者提供的激励预期,不仅是他们可以拿到更多的年薪和奖金,尤其是他们可以拿到创业公司的股份。在访谈中,他们特别谈到,大部分硅谷人所真正看重的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一旦创业公司上市,参与创业的骨干人员因持有公司股份而在一夜之内成为“百万富翁”,几乎是到处可见。

其次,小企业比大企业受到的制度/文化约束要小。这是因为,创业中的小企业,都是从只有一个创意开始起步的。它还远未形成大公司不能没有的那样一套制度/文化建构。在创业过程中小企业自身逐步形成的制度/文化结构也是轻型、易变的。这就像“在一张白纸上做画”,受到的约束自然最小。而且,在硅谷,许多小公司的创业者以及参与它们创业的人员,往往是从他们原来服务的大公司或较大公司中“跳”出来的。而他们之所以会“跳”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他们对原有公司某些制度/文化约束的不满。这就使他们重新创办或参与创办小企业所受到制度/文化束缚要更小一些。譬如,硅谷因有1/3的印裔和华裔人士而被戏称为“IC产业区”(注:I指印度人(Indian),C指中国人(Chinese)。)有不少少数族裔到这里来创立自己的小企业或参与小企业创业,就是为了突破被他们叫做“玻璃天棚”(glass ceilings)的制度/文化限制。

第三,创新将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要保证创新的成功,企业必须随着市场、技术的变化,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逐渐显现,及时作出必要的适应性调整。尤其在高技术产业当中,由于发展速度更快,可能出现的变动更大,发生变动的机会更多。企业只有善于做出及时的适应性调整才能生存。因为小企业没有大企业那么庞大,也就不像大企业那么笨重,没有大企业面临变动会表现出来的“惯性”。即所谓“船小好调头”,小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比大企业要强。

大量的小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创业,又会使这些小企业的优势得以倍增:区域创新网络集中了技术创新要素,也集中了技术创新事件,从而大大增加了创新/创业参与者的自由选择机会,也大大增加了被选择者之间以及选择者之间的自由竞争;于是,“激励”会因这种选择和竞争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束缚”会因这种选择和竞争更为弱化,“适应性调整”也会因为这种选择和竞争变得更需要进行和更容易进行。由于区域创新网络为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选择的机会,而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浪潮又会给区域创新网络带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两者的交互作用还会生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

当然,小企业有其所长,更有其所短。例如: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资信又有限,融资能力也有限;小企业的技术储备不可能和大企业相比,它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拥有强大的R&D中心,其技术后方比较薄弱;小企业在经验、能力、信息等各方面与大企业相比都会显得十分不足,等等。

但是,只要小企业进入创新网络之中,它的这些短处或不足就可以被网络所弥补。譬如,在硅谷,有不下几十家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印裔或华裔专业协会。这些建立在“非正式联系”基础上的“族籍网络”,便是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许许多多亚裔创业者,都会深怀感触地向你介绍,这种关系如何在他们艰难创业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了信息的共享、信用的关联和各种创业资源上的互助。许多人还会告诉你,除了实在获得的具体助益,这种网络关系的存在还为他们在面对创新/创业风险的时候增添了一份可贵的安全感。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甚至可以说,区域创新网络正是小企业在创新/创业中需要相互帮助的产物,正是它们为应对创新/创业的困难而“编织”出来的。

正因为区域创新网络可以使小企业“扬长补短”,所以小企业在这里创新/创业才会“如鱼得水”。硅谷人喜欢把硅谷说成是他们的栖息地(habitat)。实际上,正是创新网络为他们在这里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合适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现在,在我国,关于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已得到了有识者的重视和阐述[6]。我们在强调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要鼓励创新型小企业创业的同时,也必须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到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创造栖息地的创新网络建设上来。

〔收稿日期〕2001年1月15日

标签:;  ;  ;  ;  ;  ;  

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硅谷创新的解读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