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计量DMA技术在供水管网产销差控制方面的应用论文_郭俊

东莞市东江自来水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15

摘要:将开放的管网系统划分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DMA分区计量可以使供水企业管理人员在压力控制、水质及产销差管理控制等方面进行更为有效的系统管理。

关键词:产销差 DMA 分区计量

近年来,供水管网漏损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一方面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制水成本的上升,使得供水企业难以承受输送到管网中的自来水大量漏失;另一方面各地供水企业采用了多种漏损控制措施,但取得显著漏控成效的却不多。多数供水企业对于漏损控制的理解局限在组建检漏队伍、配备先进检漏设备、缩短检漏周期等方面。

发展中国家供水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严重的管网漏损—这种漏损来自真实漏损、从管网体系中窃水、或者未对水进行正确的计量。管网系统供水量与用户计量水量之间的差值即为无收益水量(NRW)。无收益水量使收益流失、水资源浪费、运营成本增加、消弱了供水企业资助必要的延伸服务(特别是针对贫困人群)的能力,从而对其财务活力产生不利影响。

1.背景

全球的无收益水量或产销差量十分惊人。每年由于供水管网漏损的自来水水量超过230亿方。此外由于窃水、缺乏计量或管理腐败造成每年160亿方的水输送给用户未产生收益。全球供水企业每年因此产生的总成本保守估计为140亿美元。在一些低收入国家,漏损水量占供水量的50%-60%,全球平均为35%。在不需要额外投资的情况下,节省下一半的漏损水量意味着增加1亿人口的供水量。[1]

此外,削减产销差的益处还包括:

(1)供水企业将得到更多的由内部产生的现金流;

(2)供水企业减少非法连接,使得用户之间的用水更加公平;

(3)供水企业的发展更加高效和可持续,进而使得客户服务得以改善;

(4)新的商业机会将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2.供水企业面临的挑战

由于区域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国家对水资源珍惜程度的不同,造成有些地区水量充裕,有些地区则水量贫乏。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1)快速化的城市进程;

(2)供水减少;

(3)环境污染;

(4)老化的运行与维护策略,包括无效的记录与存储系统;

(5)缺乏专业技巧与技术。

这些因素均影响了管理漏损与用水的空间,并影响了改进的步伐。

2.产销差的定义

从水厂流入供水管网的总水量(称“系统供给水量”),减去已收费的合法工业和居民及特殊行业用水总量(称“收费合法用水量”),其差值即为产销差[2]。

产销差=系统供给给水量-收费合法用水量

3.分区计量DMA

将开放的管网系统划分成更小的、更利于管理的区域进行计量,即将整体的系统划分成为若干较小的子系统,单独计算出每个子系统(分区)的产销差,这些小的子系统即是分区计量(DMA),各个分区应该是水力独立的,这样供水企业管理人员才能计算每个子分区的漏损水量。将一个供水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区后,供水企业能够更好的采取产销差降低措施、孤立水质问题,并更好的管理整个管网系统的供水压力,为管网系统提供更好的供水服务。

3.1 建立DMA的准则和流程

DMA分区边界设计的思路是通过使用自然地理和水力学边界,遵循阻力最低路线,目标是使相应的安装、运行、维护成本最小。DMA分区可以按如下原则进行:(1)按户数量,一般5000-10000户;(2)按管网长度,一般20-30KM;(3)按供水量,一般2000-5000m3/d。实践证明:当分区用户数量大于5000户时,就很难从夜间流量数据分辨出小的漏水(支管漏水),定位漏点就需要更长时间。

3.2 利用DMA降低供水管网产销差

DMA一旦建立,就可以有效的监测和管理片区管网产销差。DMA产销差水量计算方式如下:

DMA产销差=DMA的总进水量-DMA总收费水量

3.2.1估测真实漏损水量

多数DMA不包含任何水池、水库或主干管,因此在分析DMA的真实漏损水量时,这些因素通常都不考虑在内。DMA的真实漏损水量实际上是该分区内干管和用户支管的管道漏水量。漏失水点若在发生在干管或干管与管道连接处,则会24小时不间断漏水。反之,若漏失点发生在用户支管处,则漏失水量随着用户全天需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其漏水量的总体规律是:在早晚供水高峰期漏失水量最多,在夜间没有用水时漏失则最少,因为夜间用户用水量最小的时候,干管的漏损是连续不间断的,供水作业人员应该在夜间时段监测漏失水量[3]。

3.2.2 确定表观漏失水量

DMA分区计量的产销差可以用进水量减去记录的用水量来得到。表观漏损水量=DMA产销差-净夜间流量。一旦发现DMA分区计量有明显的表观漏失水量,水司供水作业人员应该调查计量水表是否出现故障或被破坏,是否存在非法用水、非法接管。

3.3 DMA的管理

分区计量管理的成功不仅在于“分区计量”技术层面上的成功,还有一个关键的,不可忽视的运营管理流程。

DMA分区计量建成后,供水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对该区域内产销差、净夜间流量、表观漏损水量做一个初步计算,并确定主要影响因子。若发现DMA分区计量有较严重的真实漏损或表观漏损,则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产销差(如进行管网改造、表务管理等)。一旦产销差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运营人员就应该建立DMA进水量的监控体制。最简单的形式莫过于每月抄收一次水表的累积流量值,安装数据计量仪则可以记录和反映出更详细的数据,包括每天的净夜间流量,参考此数据对系统进行更精确的修正。当表观漏水量达到最低水平时,净夜间流量实际上几乎相当于产销差值。

水司控漏团队应设置一个“干预界限”,即产销差到达什么水平是不可接受的,必须采取措施去降低它。当片区完成管网改造,通常该片区管网产销差会降低,此时控漏团队需将干预界限设置在更低的水平值。

3.4 DMA的附带益处

建立一系列的DMA分区计量不仅可以降低管网产销差,也可以改善资产状况、提高供水服务水平,如:

(1)通过压力管理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改善压力控制体系体现双重收益,一方面可以减少漏损水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分配系统压力,减少管道运行费用,提高资产使用寿命,

(2)保护水质;

关闭一定数量的边界阀门来隔离各个DMA,可以减少管网中水流的起伏波动,从而使得管道底部积累的沉积物不易轻易被扰动,减少水质污染。每个DMA都应包含一个水质采样点,定期采样和检测将有助于及时分析水质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

4.结论

近年来我司控漏成果显著,其主要措施是加大检漏力度、加强表务管理、加大管网改造和分区计量DMA等工作,漏损率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讨论文件第8号,2006年12月。.

[2] 许月霞 张冰心 娄宁.《IW A 水量平衡应用于我国供水系统水量平衡分析》[J].北京:给水排水,2016.

[3] 许月霞 赵春会 侯煜堃.《供水管网漏损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2013,

论文作者:郭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分区计量DMA技术在供水管网产销差控制方面的应用论文_郭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