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

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

庄晋财[1]2003年在《区域经济中的小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区域的地位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得到加强。一个区域要想获得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发展优势,就必须重视培育区域本地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构建的背景下,小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小企业对区域经济运行与增长的作用机理、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小企业的空间行为特征、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经济落后区域的小企业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经济学、行为学、工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企业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来考察区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强调严密的理论逻辑推理,也注重实际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小企业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福利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实践证明,小企业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区域,而区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本地化能力。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柔性化特征、不完全优势和高效的治理机制,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化过程中获得许多发展机会,并通过与大企业之间形成的互惠连续共生关系,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3)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空间行为表现出区域性聚集的特征。小企业集群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根植,加强了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信任,从而构建起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强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由于区域要素察赋的差异,区域间具有非均质性的特征,这是不同区域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同的根源。任何一种小企业发展模式,都是对本区域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结果,将某一区域成功的小企业发展模式复制到别的区域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区域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对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5)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推行的“支柱产业”政策,拓展了政府留在“公共领域的利益”,导致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冲突的消除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区域要素,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小企业集群,培育区域个性。 (6)区域要素整合的有效性的标志之一是新企业的不断繁衍。因此,企业家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在区域要素整合过程中,企业家处于核心地位。 (7)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要想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必须重视具有强烈地域根植性的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走“内生式”发展道路。西部小企业集群发展,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必须着眼于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赵峰[2]2006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组织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过去延续下来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和创新,这将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产业组织、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南,以国内外产业组织政策经验的借鉴以及中国产业组织政策演变和产业组织现状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分别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改革、推进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发展和失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自然垄断产业要设立独立规制监管机构,将规制由专一化向综合化过度,加快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等措施。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论文通过对我国大企业发展的实证评价,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应在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企业构建渠道,鼓励和扶持企业跨国并购等方面对大企业集团加以引导。 论文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特征的分析,提出“寡头垄断,大中小协调发展”的企业共生网络将会有效改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活力。 论文分析了产业组织创新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关系,认为中国产业组织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纳现代组织模式之精华,在创新中探

杨杰[3]2007年在《促进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起步于1987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在全国形成。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七项有关指导性政策。各地出台有关政策法规近20项。目前,我省尚未出台相关指导性的政策意见,也没有具体的专项性政策措施,政策研究滞后、孵化器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这影响到目前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因此,如何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成为促进我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当务之急。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实地调研及访谈、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研究背景以及我国国家及各省(区、市)地方性政策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以及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孵化器的认定、考核、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问题着手,对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对省院省校合作机制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作用进行了评价;为云南省政府出台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政策、人才、资金等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袁中金[4]2006年在《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城镇发展战略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对要不要发展小城镇和如何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却存在巨大分歧,以至于中国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小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来对小城镇的功能与地位、发展的目标与原则、发展的重点与路径、以及制度和政策等保障措施进行统筹安排。整体发展战略的缺失导致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使人们进一步质疑发展小城镇的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城镇发展的机遇期和转型期,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情的需求与限制,迫切需要对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本项研究以全国1800多个中心镇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作者近3年主持和参与的数十个小城镇规划实例和十余项有关城镇化、小城镇领域的重大科研课题所积累的文献、实地调查资料及理论思考成果为基础,首先对小城镇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进而在深入分析了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资源、环境、人口、就业压力和经济与城镇化转型等国情演变,以及小城镇自身由量化扩张到综合功能提升为主的转型阶段特征等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解和把握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城乡二元分析框架,提出了2大功能、24字方针、5个战略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5个战略重点及其实施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全文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言。主要讨论了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以及研究的意义,重点论述了中国小城镇目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急需对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宏观战略进行研究,以回答中国小城镇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导言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小城镇发展当前面临的4个方面的背景情况,即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紧缺的资源环境、转型的经济和城镇化、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导言的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中小城镇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础材料情况。 第二章,小城镇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和理论评述。通过分析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了国际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有关小城镇发展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国内小城镇研究文献的阅读,从小城镇地位和发展模式、小城镇经济发展、小城镇社会转型、小城镇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小城镇研究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剖析。 第叁章,一个基于城乡二元关系演变的多维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生成机理及其与小城镇关系的分析,认为乡村对城市的投资和发展红利的回馈乡村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只有把小城镇放在城乡二元框架下,从

汪莹[5]2006年在《基于中美日比较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制定激励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了解各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特色,使技术创新政策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制定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必须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研究政策、文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认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在技术创新中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互相促进;采取对比研究法分析中、美、日叁国的文化背景、中小企业的发展特色以及其技术创新政策,认为各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定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中、美、日叁国的比较以及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本身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明确的立法支持、明确的行政管理、优惠政策不到位、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完善等。并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了建议:加强立法支持力度、统一对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创建更宽的融资渠道、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中小企业创新意识。

史伟民[6]2009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基本力量,其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经济效率的提高程度和竞争力的强弱。然而,由于内外部制约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客观上存在的诸多政策性限制,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本文把研究目标定位在,研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改善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消除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现有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总结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融资担保、技术创新、进入壁垒、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的政策影响因素,并运用相关理论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如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反馈、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进行国内外扶持政策对比研究,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小企业自身特点,针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即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政府服务职能;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市场准入,以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改善宏观经济与制度政策环境,敦促政府和社会履行对中小企业服务的责任,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李丽青[7]2006年在《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研究已经表明,技术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全球化,研究与开发(R&D)对于促进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R&D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推动整个经济社会走向新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叁大战略之一。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科技进步,尤其是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继续提高企业的R&D投入势在必行,为企业R&D投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深入地对企业R&D投入和税收政策展开研究,对激发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目前国内外对企业R&D投入与税收政策的理论研究看,现有的研究散见于不同的论文和着作之中,尚未有系统的、综合的论述和研究,尤其缺少从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可以说,本文的研究是对我国现有财税理论体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同时也可为政府制定更为切合实际的税收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税收对企业R&D投入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税收政策与企业R&D投入的关系模型,分析了税收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其次,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R&D投入和R&D税收政策的现状以及现行R&D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有效程度;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R&D税收政策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与完善我国R&D税收政策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主要的创新性工作及其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国内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理论研究的不足,从理论和实证两

刘少寅[8]2016年在《政府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及其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不仅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扩大就业渠道、技术创新与推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和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小微企业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在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劣势,因此需要政府提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帮助其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其活力。良好和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从多个政策层面扶持小微企业,为其发展成长提供便利条件。本研究以小微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法律政策等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为目标,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健全的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体系,以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本研究共分七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绪论,完成了背景和意义的阐述,同时对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和当前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项内容主要是重点分析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基本理论,涉及到的内容有政府扶持的观点;政府职能的行使,小微企业定义的推出和判断;第叁部分,梳理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第四项内容主要对处于政府扶持背景下的小微企业政策执行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政府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制定的动因、政策目标、实施效果,同时探讨小微企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介绍发达国家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及其启示,例如美国和英国,同时总结其发展政策对中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主要介绍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姜宏[9]2011年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认为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叁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叁角、珠叁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叁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何鹏[10]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死亡率相当高,而且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不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日本、欧盟,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发新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协同创新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如何?中小企业创新力与其成长的相关关系如何?中小企业创新力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培育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力?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第一、二、叁章)通过界定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等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部分(第四、五章)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评价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实证了“创新成长模型”和“创新力影响因素模型”。第叁部分(第六、七章)在前一部分实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力场分析”工具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力与成长的关系,同时剖析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叁方面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第八、九章)在前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在分析国外协同创新成功典型后,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从理论上讲,这将有助于弥补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理论、成长理论及创新理论;就实践讲,这将有助于制定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的有效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高、更快、更好的成长。在中小企业整体成长情况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中,对国民经济增长正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以中小上市公司为例的中小企业成长性状况方面,2003—2005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业绩逐年恶化。而创新力方面,虽然各家中小上市公司的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力资源不少,但目前中小上市公司的创新面向本企业而不面向顾客,重结果轻过程控制,重机遇轻战略规划,重进度轻创新规律,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缺乏制度性和积累的创新模式。以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与创新力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创新力对成长性的影响系数为0.733;而且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创新力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44、0.392和0.363。综合来看,这叁类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度相差不大,这说明这叁类创新呈现相互“支撑”的关系,对企业整体生存和发展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相对来说,管理创新对整体创新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而言最小。中小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有六个方面,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导入、战略导向的创新变化、员工素质或企业价值取向的创新变化、经营规模扩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中小企业成长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内部的不协调,包括职能部门间的不协调、激励机制的弱化、管理系统的“控制损失”和内部运作的“成功惯性”;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不适应,包括外部环境对成长的制约、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和战略经营的“成功惯性”。当中小企业的创新被市场选择后,创新就演变成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力的功效主要用于叁个方面,一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内部阻力,二是主要用于克服企业外部阻力,叁是形成企业成长的持续牵引动力。虽然创新力不等于成长合力,但创新力必定可以影响并改变中小企业的成长合力。创新力越大,其成长性也越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叁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技术创新包括技术人员投入、研发技改投入和创新转化效率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管理创新包括市场营销效率、财务管理效率、内部运营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支撑和激励机制。制度创新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激励、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事件及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包括政府管理、信用担保、人力资源、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技术转移、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九大方面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区域经济中的小企业发展研究[D]. 庄晋财. 四川大学. 2003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D]. 赵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3]. 促进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研究[D]. 杨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4].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 袁中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 基于中美日比较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D]. 汪莹.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 我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 史伟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7]. 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研究[D]. 李丽青. 西北大学. 2006

[8]. 政府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及其执行问题研究[D]. 刘少寅. 郑州大学. 2016

[9].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

[10].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D]. 何鹏.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