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常瑞麟,刘 安,林怡君,赵 华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457)

[摘 要]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针对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价值走向,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型的教育方法符合当代知识的传输途径也是应当讨论和思考的。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教育;传承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现有状态,一个当代大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后,大学生往往会放任自流一段时间,又或者是在某些高校中,新生被开学时的豪言壮语所打动投身于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但是无论早或晚,在毕业之前,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学术专长、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成就,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专业人才。

可是在学术教育之余,作为理工科学生,只是在四年的时光中追求学科的知识探索,我想大多数人的课余的时光是相当松散、美好又十分释放青春的。

据本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数据样本1000人):92%的学生希望在学校邂逅一份美好的爱情;20%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小于20%的学生知道且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仍然十分迷茫。

传播知识只是学校部分的责任,在学术追求之外,培养提高大部分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对社会的判断力,拓宽眼界,提升眼光。在学校与导师的引导下,或许学生的生活不会过于空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不断地反馈刺激达到的短暂愉悦,“抖音”“快手”等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满大街的洗脑神曲、主播网红能够快速积累大量财富的方式我们无法阻止,现在大学生应当如何在这种被定义“浮躁”的社会中对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孕育的文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化中得到启发,被文化感染,并自发地学习传承呢?

一、高校学生的教育情况

本校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样本500人)。

从上往下理顺基层常态化工作体制、人员编制和经费支持,明确基层专门工作部门、专职人员和经费预算。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以及知识产权、物价“五合一”,甚至商务执法、盐业执法“七合一”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独立机构,通过三定方案、岗位责任和权责清单固定下来,形成条块结合的良好行政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管理动力,增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管理活力,提高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管理效力,提升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管理能力。

图1 在校生学习状态

图2 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图3 在校大学生及未来职业规划

由图1、2、3综合得出,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大部分没有相关的职业规划,在学校引导下的社团活动以及学习较少。那么,如何对迷茫的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道德及爱国教育,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素质提升,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是传承人,以传承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多方面发展的宣传方式是现有非遗文化的最直接传播形式。高校可以对现存非遗传人进行走访,授予名誉导师职位,提高部分传人社会地位,使其产生荣誉感,并自发地为其创造适宜的传承教育条件。

我国各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总结出一整套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至今还惠泽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这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与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认真汲取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爱国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作用除了教给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帮助其创造人生价值。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则必须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更要继承爱国主义精神——爱美丽的祖国,爱中国的人民,爱中华璀璨的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培养的良好载体

根据上述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关职业资格、所需技能与职业素养、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统计及分析,三峡职院将机制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

文化更多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广博文化的优良载体。

教学模式变革的需求 农村教育信息化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观念和内容。农村地区实现虚拟教学,有充足条件进行实验教学,农村地区的学生也可以满足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需要,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使教学方法由归纳演绎的讲解法转变为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结合[5]。教学效率在信息化背景下依靠新型教学手段会有很大提高,农村教育教学在互联网技术及教育信息组织的系列演化背景下,改变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况,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使农村教学模式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文化传播者、开拓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进行教育与传承必不可少,那么现在高校生非遗教育情况如何呢?数据池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高校学生关于非遗的了解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本来”,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本来”与“未来”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推断,在高校内进行有计划的非遗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且需要实体化保护——通过有形式的载体传承无实体的文化精神,是对文化的创造性学习与保护。

四、民族文化传承决定着国家精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尽管如此,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非遗保护的环境和氛围不够优越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因此不仅要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更要靠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加文化认同,以生产性保护的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遗更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非遗保护与传承同样离不开广大青少年的参与,青少年参与越多,非遗的前途越光明。

首先,开设非遗课程,将非遗保护融入教育。非遗进校园,从幼儿、小学阶段开始,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实现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提升和非遗保护的共赢局面。

其次,增加非遗实践机会,眼、耳、手并用,切身感受非遗魅力。将非遗文化元素加入“研学旅行”项目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青少年多样化、多渠道地吸收非遗的文化精髓。

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应不断提高临床带教质量,注意培养医学上临床操作能力。总之,在临床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注重教书育人,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医学生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作为有关部门,除了不断增加非遗传承基地之外,还有必要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如此,才能推动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由图4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非遗有一定了解,多数从电视广播等官方媒体了解,而学生更愿意以更丰富的形式从网络媒体进行非遗的学习。但是可以看出,校内教育在非遗教育传承中是短板,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校内开展“非遗”教育的严肃性及必要性。

五、青少年的非遗教育方法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凭借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群体化

在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同时,应当鼓励劝说其摒弃“家族传承”“传子不传女”等封建落后的传播思想,为了更多更好地将文化传承下去,应当将传承群体化,如在高校内进行非遗传承的授课事宜。

(三)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

高校可开展国家非遗与地方非遗的专业化课程与专业化学科名录,将非遗从民间“口口相传”的单薄形式中拓展开来,将非遗经济化、产业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除了对非遗的保护相关人才进行培养,对非遗文化进行教育、传播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必不可少。

应用 EpiTect Fast Bisulfite Conversion Kits(QIAGEN,德国)进行基因组甲基化修饰,并对修饰后的DNA进行反复洗脱、纯化,洗脱纯化的DNA放入-20℃保存。取质检合格的上述基因组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并将PCR扩增产物回收。回收的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工测序,并采用BiQ Analyzer分析软件对RANK基因组标准序列和测序序列进行比对。

(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化

高校通过联系企业、地方政府,以学校为枢纽点进行非物质文化的系列产业发展,让非遗不仅仅留存于民俗,更要以职业化、技术化的传承将非遗变成体系与产业,将其更好地传承。

每个学生甚至老师、学校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绝非短期突击所能实现的,这需通过持续的接触和研习深化认识,增进了解。兴趣是动力的保证,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持续兴趣,实际上就是在培养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当下,太多的诱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电子产品、网络、各种培训班等挤占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动手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机会不多。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成为非遗传承者、继承人,这是非遗进校园的理想目标。

非遗进校园不能浮于表面,就非遗论非遗,而应将非遗丰富多彩的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上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非遗,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加以研习,以此影响生活,培育情趣。非遗实践的关键受众是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主阵地是学校,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感兴趣,非遗才能与时俱进,永续发展。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信息互动的一个交互过程,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知识从一个点到多个点的几何倍增长过程,是一个极富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智力活动。也正因此,教学才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12-02

◎编辑 冯永霞

标签:;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