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运用背景材料促进阅读教学_詹天佑论文

熟练运用背景材料促进阅读教学_詹天佑论文

巧用背景材料,促进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巧用论文,阅读教学论文,背景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视阅读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一、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取的途径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完成,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的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课前抄参考,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阅读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阅读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小学各学科教材与语文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背景材料。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引导阅读相关学科的教材,可让学生自我获取背景材料。可在纵向联系中获取。小语教材中,不少课文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课文内容来说往往又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课文进行重读沟联。如《金色的鱼钩》是小语教材中最后一篇写长征故事的课文,以前这方面的课文学了不少。为此,课前可让学生复习《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等,了解事情背景,体会背景对中心的衬托作用,从而为学生抓住《金色的鱼钩》的背景理解老班长的可贵品质创造条件。可在横向联系中获取。即抓住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如《李时珍》可与社会课中的《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李时珍》联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可与社会课中的《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长城》可与音乐课联系,让学生学唱《长城长》。

2.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詹天佑》阅读前,可引导阅读《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少年时代的詹天佑》、《留学国外时的詹天佑》、《马尾海战中的詹天佑》、《令外国人目瞪口呆的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以后》等系列短文。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背景就会有较全面的把握,对詹天佑的形象也就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3.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冀中的地道战》、《江姐》可分别引导观看电影《地道战》、《烈火中永生》。另外,对适合少儿收听(看)的广播(电视)节目,可及时推荐,让学生不断积累,以防止背景运用的急功近利。这样,重视了平时的积累,一旦需要其背景就能自然在学生头脑中浮现。

4.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学《荷花》,可引导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花儿,听一听花声,闻一闻花香;教学《火烧云》,可引导到野外去看一看火烧云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教师要统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时间有一定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纯靠教师“具体生动的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二、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1.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月光曲》可这样介绍:《月光曲》是世界名曲,它的作者是世界闻名的作曲家——德国的贝多芬。他一生作品很多,而《月光曲》是最著名的。你想听一听这首曲子吗?你想了解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这样介绍了曲子的作者和其地位,构成了曲子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疑功能。学起于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背景介绍,创设矛盾,以激疑引思,促使学生自我求索,使课堂教学形成“激疑——探疑——解疑”的回环。如阅读《草船借箭》,可先简介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配合孙权作战的史实,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进而激疑:这就怪了,诸葛亮是来配合孙权跟曹操作战的,他与曹操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他为何向曹操借箭,又为何用草船借呢?此时,学生则会迷惑不解,教者便顺势一转:要问这是为什么,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这就使背景介绍与课文阅读有机衔接,使激疑向探疑和解疑自然转化。

3.铺垫功能。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地介绍背景,可以作好铺垫,降低难度。如阅读《詹天佑》,可先介绍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期间,早起晚睡,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为振兴祖国的铁路事业矢志奋斗的情况,继而巧妙引渡:为了发展祖国的铁路事业,詹天佑刻苦学习,成绩突出,学成回国后又是如何献身祖国的铁路事业的呢?——揭示课题。这就为阅读课文、理解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好了铺垫。

4.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某个人物、某件事物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如《在仙台》叙述了鲁迅在日本仙台跟藤野先生学医的事,而学生一般都只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对他学医大都不知道。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鲁迅由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开此谜。

5.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课文,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阅读前,可引导回忆《温暖》、《周总理的睡衣》、《关怀》等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接着,语调深沉地介绍1976年1月8日总理去世后举国哀痛、万众垂泪和1月11 日人们在长安街哭别总理的情景。这样再加上课文的配乐朗读,学生的悲痛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为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三、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课文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一般可在新课开始介绍。但如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且与理解内容结合紧密,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地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1.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冀中的地道战》可在引导理解“冀中”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行“三光”政策,中国人民采取各种战斗方式奋起反抗、与敌斗争的情景,继而激疑:那么冀中的地道是什么样子,冀中人民是如何利用它跟敌人斗争的呢?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初读感知。

2.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相关,且这些与中心理解关系不大,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圣诞树”、“圣诞节”、“在墙上能擦燃的火柴”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绿色的办公室》导入时只须由题激疑:谁的办公室呢?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办公室是什么样子呢?接着让学生初读感知,初步了解内容,围绕“样子”和“工作”引导剖析,在理解“样子简陋”、“工作专心”的基础上介绍列宁在“绿色的办公室”工作的原因,以加深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4.总结中介绍以拓展。总结时,可抓住教材的延伸点,通过背景介绍,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延伸。如《少年闰土》阅读后可这样引导:课文中说“从此没有再见面”,到底有没有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与闰土又一次相见了,可是,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闰土已经不是那“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他满脸皱纹,双手龟裂,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叫“我”简直难以相信。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请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就是从中节选的。

标签:;  ;  ;  

熟练运用背景材料促进阅读教学_詹天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